“新工匠精神”对社会响应式城市设计及教学的影响

2018-01-12 10:25许月兰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江科学城工匠

许月兰

“Internet+”, “Culture+”, “Original Innovation” turn into popular words at present. The high-profile comeback of craftsmen and craftsmanship spirit echoes with people's desire for “creation”. “New Craftsmanship Spir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s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which can revolutionize the future lifestyl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kind.

“互联网+、文化+、原创创新”等成为人们热传的词眼,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高调回归是人们对“创造”的渴望的反应。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工匠精神”是会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状态及生活环境的根本力量。

“新工匠精神”对笔者在整个研究与教学中的影响甚大,文章主要针对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城市设计现状展开研究探讨,领会城市设计现状与社会政策内容,必须发挥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工匠精神,响应社会号召,重视政策的落地、考虑城市现实的发展等,从而塑造符合未来的开放性与城市活力新界面,符合新型开放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才能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状态及生活环境。

引言

“新建住宅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已建成的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中央文件一度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作为社会响应式的回复,现在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执行着。

而在新型城市大规模发展的今天,随之而来的却是城市空间慢慢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堵车严重,步行距离太大的困扰;街道空间逐渐失去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的职能,而被机动车的快速通行所主导等,不管从设计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文章主要针对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现状展开研究探讨,其是以办公为主、居住生活为辅的城市特性,日夜活力反差为该区域带来了与其定位不相符的落差,必须发挥“新工匠精神”致力于改变其现状。不仅是要社会响应式地改造,而且深入关注其道路网系统规划建设,探寻地块空间、建筑界面等相关要素的互动机制,让人们留下来,无疑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现张江科学城城市设计中的问题

“新工匠精神”的坚持精神鼓励笔者与学生们经历无数次的实地调研。工作日的张江科学城:早晨,大量人群流入;午后,大量人群从各大公司、机构走出,饭后徒步行走、聊天。傍晚,又有大批人群涌向地铁下班回家。休息日:少量周边居民在碧波公园,张江艺术公园游玩,一部人则乘坐地铁出去游玩。夜晚的张江科学城安静又温馨,但相对于白天少了几分城市活力,成为了一座空城。

经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采访得出:张江科学城西北片区的城市功能单一、总体布局多以企业功能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城市服务功能等。从城市设计角度展开:

1、空间开放性差,户外交往空间淡化

对于整个张江科学城的城市布局的感受是道路尺度大,绿化面积大却很松散,与其道路的结合不紧密,绿化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较为暧昧,让人无法在户外长时间逗留,导致人们在空间内的感受单一枯燥。

每个区块保持内向结构,对内功能完整,对外封闭,城市界面缺乏相应的引导系统,联系性较薄弱。

2、缺少亮点,城市边界粗糙,安全感缺失

景观系统呈碎片化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互动界面,有“路”无“街”,缺少连续性,边界设计粗糙。公共空间品质均一,缺乏场所感和导向性,缺少亮点、焦点。

原本开放理念下没有围墙的张江科学城最后竖起了屏障,以自守的姿态来暂时性解决地区安全感缺失带来的困扰,是很大败笔。

二、发挥“新工匠精神”对响应式城市设计与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坚韧、坚持、耐心、专注的精神体现与象征,随着“十三五”的到来,“互联网+ ”、“文化+ ”时代的发展,必须导入符合当今时代特性的“新工匠精神”来引领未来。

1)发挥“新工匠精神”,导入优良的、划时代的规划目标

为响应社会号召及社会发展,实现开放性的未来发展,探索精神引领我们新一代的设计师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坚持探究如何能既响应式号召,又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将更多的封闭空间打开,增强空间的引导性及恢复城市空间活力。

对于本科教学来说,为在城市设计角度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用“新工匠精神”的巧劲来寻求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通常在城市设计中采用的研究方式主要为: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轨迹跟踪和案例分析等,从教学成果来看有一定的作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发挥“新工匠精神”,做到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设计规划与教学,学习“老工匠精神”要巧干,不能蛮干。

2)发挥“新工匠精神”,从可持续性的设计出发

传统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比较单一,主要以改造自然观、改变生态性、利用土地改造为主;而“新工匠精神”引领的城市设计有生态设计等多重目标,设计以顺应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为主。

例如有些学生展开对张江城中村的更新研究,学生的设计考虑着怎样能够保留该场域的气息,同时又能响应国家号召与建设张江科学城的规划不相悖,创造一片能够让人放慢脚步的地方,寻找内心真实感受的场所。

在原有尚未规划为绿地的情况下,以可持续城市设计观,“新工匠”们卯足了劲做了调整与深入设计:第一,采用部分新功能人群的介入。第二,自然环境的调整治理。第三,将原有城中村建筑空间,肌理及材料的再利用,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作为文化记忆属性的新价值。

3)发挥“新工匠精神”,构建多层次的开放空间

发挥“新工匠精神”,坚持探索发展利用生态的手法去融解城市,慢慢形成道路绿带、生态绿廊、自然的景观带和社区公园等多层次的开放性空间,形成生态底线。

具体到办公区域、到各大小住宅区、院内均采用雨水花园或者下挖式的绿地、生态滤沟来将路面的雨水进行采集、过滤及净化后,再排入雨水花园中,并将富余的雨水利用于下沉式景观广场或者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净化与滞蓄等,以用于消防、生活辅助用水等。

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如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办公区广场、商业广场等,保证雨水能顺利地被土壤及植被充分吸收,并使富余的雨水流向低洼区,回补地下水等,或者储备起来以后期用于消防、滨水景观的创建等。

4)发挥“新工匠精神”,加入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与管理,融入文化艺术的品味

传统城市设计注重单一学科的设计管理,而“互联网+”、“文化+”时代的城市设计,“新工匠精神”引领着跨部门(设计与施工)、跨学科(工科与艺术学)、跨专业(技术与艺术)的合作与探索。比如通过引进BIM软件进行场景模型、市政管网设计的模拟等。在实践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将各类信息数据存储在BIM软件中,以数字信息模型作为项目分析的基础,依托各种数字技术、设计美感等,去努力进行各个工作阶段相关性试验,实现集成管理,其中包括建筑物本身的信息模型、各类管网设置模型、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日照分析、外部维护结构的传热状态分析等。

新工匠们应用智能化的软件进行模拟实景,尽量应用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数据处理方法来进行实施。

总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工匠精神经历了衰微,再次在新时代工匠们的身上焕发出生机。

“互联网+”、“文化+”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我们呼唤工匠精神的返回,“新工匠精神”的核心不是“做”什么,而是一种开放的心境,工匠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各项发展,也是改变我们未来城市环境的根本力量。

笔者也是“新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正是这种践行在我身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对规划政策的认知、响应的同时,以“新工匠精神”为依托,督促自己在教学中,从美学、技术等层面上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城市设计问题的方法,在热爱生活的同时去解决设计生活的问题,把这种精神传播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设计工作者、更多的社会大众。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而变得与众不同。

(本文为2016年度中国美术学院院级课题《探讨“社会响应式”对开放性城市设计及教学的影响》的结题论文,项目编号:ZD2016005)

〔1〕《交往与空间》,杨·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总体设计》,凯文·林奇,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3〕《城市设计》,王建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4〕《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猜你喜欢
张江科学城工匠
90后大工匠
南沙未来15年最重要规划出炉!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工匠风采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工匠神形
Vπ张江孵化器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神秘的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