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霞
(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通过某些途径,使病人的心理活动受到积极影响,以帮助患者将自身心理状态调节到最适宜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患病的人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一旦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患者与陌生的病人接触,内心通常会出现较大变化,例如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如果能针对患者行为、心理活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那么患者的心理将逐步达到最佳状态,而后就会主动接受和配合医院的治疗。
本人在医院消化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对于心理护理在治疗消化科患者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笔者接触过不少消化科疾病患者,患者在入院之初,往往会有一些异常的心理表现,通过与其语言沟通和对其行为进行观察等方式,我对这些异常的心理表现有了具体的认识,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消化性溃疡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这种心理,十二指肠与胃发生的慢性溃疡就是消化性溃疡,恶心、反酸等是其临床上的症状。20多岁的年轻男女是此病的易发人群,由于对相关知识及治疗常识了解不够,加上反复发作,久而久之患者就会怀疑药物疗效,这时不信任的心理就在患者心中产生了[1]。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通常多发生此类情况,由于患此病者常常会出现腹泻、腹痛或有时有大量黏液在粪便中,这往往使其十分恐慌;此病属常见的功能肠道疾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频繁发作,20岁左右的女性易患此病,因为她们不了解病症,往往会出现抵触、焦躁不安等情绪,对于治疗措施自然缺乏安全感。
肝硬化患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在临床上肝硬化常表现为患者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他们经常会担忧病情恶化,向癌症转变,不自然地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且肝硬化须花费较高的治疗费用,随着住院时间增多,患者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经济条件承受不起医疗费用,给自己增添很大的思想包袱;而肝硬化的治疗周期长,疗效只能慢慢显现,患者因为感受不到病情有大的好转,会认为自己的病情会逐步恶化,促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最易产生这种心理状况。此病属于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具有发作迅速、反复无常、周期长等特点,临床上患者通常会有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这些易使其出现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等状况,在持续、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患者自然易出现抑郁心理。
针对消化科患者出现的上述不良心理状态,给予其相应的的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其具体内容为:
许多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比较了解,但由于病情反复、持续发作等原因,他们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理心理,这时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所谓心理安慰,主要是指护理人员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方式传达给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精神能够集中在积极治疗上。
通过一定方式激发人们行为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激励。就消化科而言,心理激励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将病情详细告知患者本人,并如实介绍治疗方案中的具体情况,例如治疗仪器的先进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等,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对自身的康复充满信心,以消除其各种不良心理,接受治疗时具有良好的心态。
心理疏导是指医护人员通过和患者日常交往和语言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语言沟通中逐步了解其存在的不良心理,针对他们提及的问题、看法等,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讲述相同病例治疗成功的案例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的效果,尽可能为其创造一种轻松的治疗氛围,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观点,并逐步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由于病情的恢复会经历不同阶段,在各个时期患者心理通常会产生变化,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出现,这时就需要采用共性心理护理。所谓共性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以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调与患者接触,使之产生亲切感、安全感,逐渐取得其信任,为心理护理的进一步开展打好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患者会逐步感受到医护人员了解其心理状态,于是就会对医护人员敞开心扉,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有具体的认识后,医护人员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患者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2]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日常生活指导能够使病症复发率大大降低。所谓日常生活指导,是指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对患者加以科学宣教,告知其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例如病症在生活中如何预防、治疗方法等,并鼓励患者在平时保持乐观情绪,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工作、生活。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消化科疾病治疗中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并减少其复发率,护理工作的质量也因此得到提升,所以,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1]温二评3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9):183.
[2]李小英.心理护理在消化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8,(1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