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梦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2018-01-12 11:18詹玉华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詹玉华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已经进入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 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基本方略, 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 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0-52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全球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党号召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体现了我们的国际担当和大国风范。 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 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其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反思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而美丽中国梦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连接到一起,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实现美丽中国梦, 必须在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最终把我国建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3]30这“三个必须”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奋斗方向, 这种理论范式也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途径,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支撑, 凝聚中国人民力量是根本动力。

2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人民幸福。”[4]10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道路问题, 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途径, 也是由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 资本主义生态环保的局限性、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

2.1 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

人均资源紧缺、 环境空间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生态问题, 在我国呈现结构型、 复合型、 压缩型特点, 这种形势使得我们在环境空间上、 时间上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 我国在快速大规模的工业化、 城市化过程中, 各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 交互叠加, 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 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新的趋向, 中国城乡、 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客观上为环境压力在地区间转移创造了可能, 环境治理呈现出重城市、 轻农村的倾向, 污染向农村、 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有加速趋势, 环境污染的地区分布和影响的人群更加广泛。 同时, 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环境问题, 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正在显现, 酸雨、 土地沙化、 江河水系污染等呈现蔓延趋势, 居民患各种恶性肿瘤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工农业生产设施陈旧、 管理不善等导致的环境突发事件数量和造成的直接损失日益增多。 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公众环境意识进一步觉醒, 原先迫于生计而忽略的一些环境问题, 现在已经无法容忍。 然而, 有些地方的政府、 企业、 公众等实践主体陷入了自身的利益悖论, 地方主义、 部门主义往往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敌, 国家环境治理存在着相对失灵的现象。[5]

2.2 资本主义生态环保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是不可持续的。 资本的逐利本性、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不会改变, 自然资源的存量与生态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 因此,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生态文明之间是不相容的, 他们所追求的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是矛盾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危机的衍生品。”[6]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 延缓了经济危机却造成了生态危机。 人的需要才是生产和消费的原动力, 然而, 在利润驱使下的大规模生产使产品出现了“过剩”, 为了维持资本的持续增值, 消费变成了新的生产力。 为了不断地刺激人们去消费, 资本家通过广告等手段, 创造出了一种虚假需要, 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不断地将奢侈品转化为“必需品”, 从而使消费异变为生产扩张的内在动力。 通过刺激异化消费, 实现资本的扩张, 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生态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内部得到解决。

资本主义是当前世界生态危机的主要制造者。 地球有限的环境容量被发达国家优先挤占了, 他们将大量易于造成环境破坏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消费着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和服务, 发达国家的因此而逐步迈进“后工业化”时代, 生态环境也极大地得到改善, 而发展中国家却因此承受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 发达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依然在世界攫取发展的大部分成果, 却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 例如: 他们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拒绝推广先进技术, 企图凭借技术优势巩固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 这种思维逻辑与生态问题的整体性、 全球性特点是相悖的。 有学者认为, 全球生态危机不仅仅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引起的, 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全球权力关系更是重要根源。[7]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源掠夺、 污染转移行为属于赤裸裸的生态殖民主义行为。 因此, 生态危机根源于社会危机, 其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3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它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 彻底解决了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 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 实现了从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的复归, 使自然界从被资本的奴役中得以解放, “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8]1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深深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之中, 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 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文化之中,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都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反映时代要求,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 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要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544。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是辩证统一的,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最终归宿, 生态良好是先决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实现“三生”共赢。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入了党的报告,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十九大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推进绿色发展, 着力解决大气、 水、 土壤等各类污染突出的环境问题, 遵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整体性等特点,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 理论建设阶段上升至国家总体布局、 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

3 弘扬中国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人心、 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鞭策我们奋发图强、 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我们就不可能建成生态文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群体意识,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 最集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的,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生态环境是事关民族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先决条件,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 财富和民族发展的基本载体,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紧迫需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当前, 生态文明赋予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内涵, 积极为改善生态环境奉献力量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直接表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动员和整合民族力量的作用,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民族根本的生存环境受到危害、 民族的发展面临威胁时, 绝大多数人都会团结在民族精神旗帜下, 万众一心, 攻坚克难。

时代精神是指在当前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正是依靠这种精神, 我们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清楚地认识到, 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71-72我们没有条件也不应该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 通过把不良的发展后果“转移”和“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以消解、 缓和自己的生态危机, 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通过改革创新, 通过转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把原先的那种通过高投入、 高消耗和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转变为一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 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资源消耗, 如果中国梦能以绿色环保方式实现, 将会比美国梦更具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没有成功范例可以借鉴的, 要想取得成功, 只有勇于改革, 敢于创新。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依托, 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不失本色;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 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家是最小国, 国是最大家, 通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形成强大正能量,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实现天蓝、 地绿、 水清、 空气洁净,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4 凝聚中国力量, 共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当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克服各种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 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4.1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美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是因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天然依赖性, 自然界对人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 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实践来调节和改造自然, 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将会是人类掌握并成功利用自然规律、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 人类如果没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及时改造自然可能会导致生态灾难。 所以, 要求人们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并非是指人类在自然面前碌碌无为, 相反, 人民群众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4.2 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 依靠人民力量, 人民共享建设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超越,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 实行零增长, 实际上也就否认了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人类中心主义则过分关注人类自身需求的满足, 将自然看作是完全服务于人类的, 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限制的开发和占有, 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枯竭等各种现象, 都只能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不会作为生态问题而存在。 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 人类却无法脱离自然而生存, 生态灾难并不是生态本身的灾难, 而是人类的灾难。 因此, 人民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依靠力量, 又是价值主体, 要在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客观规律基础上, 尽可能地利用自然为人民造福, 并通过约束民众的自身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生。

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国力量, 使人民群众成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宗旨, 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内容, 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107生态问题就是事关民生的问题, 生态是民生的保障, 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 因此, 保护生态就是保障民生, 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234把生态问题纳入生产力要素的范畴, 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4.3 不断激发民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美丽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需要激发民众自觉参与的内生动力, 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来实现。 首先, 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民众的素质和价值认同, 营造良好生态氛围, 进而激发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把每个人点滴的保护行动汇成蓬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其次, 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成为人民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 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差距还较大, 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 生态产品的短缺是影响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最容易形成共识的领域之一, 必须把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加强生态产品的供给是事关我国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 人民群众中潜藏着巨大的生态需求, 通过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让人们呼吸更清新的空气、 喝上更干净的水、 享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激发其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