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听”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2018-01-12 11:18万晴川
关键词:灶神镜子

万晴川

(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镜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 后来演变为民俗, 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 以致在今天的民俗事象中, 仍有它的痕迹*据蔡一鹏《“听香”考源》说, 近世福建、 台湾流行“听香”, “香”是“响”的讹音, 原意是“听响卜”。, 但却很少引起学界的注意。 目前, 有关“镜听”的研究寥寥, 且论述较为简略, 许多材料尚未涉及, 一些观点也有待商榷。 本文将对这一民俗活动做较为全面的考察。

1 “镜听”的起源及名称演变

“镜听”风俗起源很早,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追溯到春秋时的鬼谷子[1]2261-2262, 晚明张岱《夜航船》中也谓“鬼谷子即王诩制镜听”[2]281。 鬼谷子是春秋时人, 在中国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 许多方术都托其为鼻祖, 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云:“凡物皆可占, 非特蓍龟也, 市中亦有听声而知祸福者, 莫如其所自。 余观王建集有《听镜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 夫婿远行凭镜听’, 岂今听声之类邪?《大涅盘经》云:‘不以瓜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则镜能占卜信矣。”[3]85说明镜卜的产生相当古老, 或与佛教有关。 现存记载“镜听”的最早资料是唐王建(约767~约831后)的《镜听词》, 从其诗中描写看来, “镜听”的程序有“怀镜”—“拜灶”—“听言”三个阶段, 由此可知, “镜听”的出现不会晚于唐太和年间, 但对镜子的崇拜相当古老, 灶神崇拜在先秦时也已出现, 是《礼记·祭法》中的“七祀”之一。 有关灶神的说法不一。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曰:“颛顼氏有子曰黎, 为祝融, 祀以为灶神。”[4]399宋卫湜之《礼记集说》卷四十一引郑注:“此配灶神而祭者, 是先炊之人。 《礼器》云:‘灶者是老妇之祭’。”[5]822汉代以前, 灶神的职能是“主饮食”, 其作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是在道教形成的魏晋以后, 如道教典籍《太上洞真安灶经》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 应天曹为直符之使, 变饮血茹毛之化, 就炼生还熟之餐, 录世人功过之因, 上逐月晦朔之事, 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 多敢以上言, 伏候圣旨。”[6]344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 大者夺纪, 小者夺算之事。 灶神随时记录主人的行为, 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离开人间, 上天向玉帝禀报主人一年功过的日子, 称为“辞灶”, 这一日, 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供品一般要用甜制食品和瓜果, 目的是让灶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 以此推之, “镜听”风俗必是出现在魏晋之后, 因为镜听最初是在除夕之夜, 先跪告灶神, 希望听到好的预言。 镜听是“有心听无心”, 把深夜听到的第一句话视为预言。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中云:“尽有一时间偶然戏耍之事, 取笑之话, 后边照应将来, 却象是个谶语响卜, 一毫不差。”[7]134《于少保萃忠全传》第五传, 写于谦对朋友谈起“明秋正当大比之年, 不知我得中否?亦不知我日后事业成就否”, 朋友吴大器对他说:“兄如有疑, 可晓得听‘倩语’之事乎?”于谦问曰:“何谓‘倩语’?”大器曰:“倩语者, 乃听他人之言语, 以决一生之穷通。 书上谓之‘响卜’, 又谓之‘谶语’, 即此意也。”[8]22《说文解字·言部》释云:“谶, 验也。 从言, 谶声。”[9]51《广雅·释诂四》:“谶, 纤也。 其义纤微而有验也。”[10]443而“谶”字是由秦以后的方士造作的。[11]由此看来, “镜听”风俗的产生和形成, 可能先是由佛教传入, 后又受到道教、 谶纬、 镜子崇拜、 祭灶风俗等中国本土文化风俗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形成。 因此, “镜听”风俗不可能如蒋玉斌所说出现于东汉时期[12], 而应该不会早于晋代。

“镜听”的名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 相继出现了一些别名。 唐代王建和李廓(约831年前后)都撰有《镜听词》诗, 这是最早的名称, 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然而, 晚唐时已有“响卜”的别名, 并非如蒋玉斌所说终唐一代只有“镜听”之名。 唐佚名《玉泉子》记载:“苗躭进士登第, 闲居洛中有年矣, 不堪其穷。 或意为将来通塞, 可以响卜。” (《太平广记》卷四九八·杂录六“苗躭”)据卞孝萱先生考证, “苗躭”应是“苗愔”, 因音近而讹。 苗愔长庆二年(822年)中进士。[13]又王定保(870~954)《唐摭言·听响卜》记载:“毕諴相公及第前, 与一二同人听响卜。”[14]56毕諴(802~864)文宗大和中进士及第, 仕至宰相。 可见, 至迟在中唐时, 已有“响卜”之名。 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记载, 杭州除夕之夜, “更深人静, 或有祷灶请方, 抱镜出门, 窥听市人无意之言, 以卜来岁休咎”。 并称是“故都之遗俗”[15]554。 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引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云:“江西人遇元夕多以人静时微行, 听人言语, 以占一岁之所为通塞。”[16]73可见宋时“镜听”风俗十分流行, 与唐代一样, “镜听”和“响卜”之名并用。 如宋韩淲《浣溪沙》词中有“荆楚谁言镜听词”之句, 《夷坚志》中《支乙卷》第二“罗春伯”、 《支景卷》第十“婆惜响卜”, 分别记载举子罗春伯和何湛听“响卜”。 至明代, “镜听”之名已极少使用, “响卜”成为通名, 以致大家不知“响卜”就是“镜听”。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云:“李廓王建皆有镜听词, 镜听, 今之响卜也。”[17]435不过明代又出现了“倩语” “灶卦”之异名, 如《于少保萃忠全传》第五传写于谦对朋友谈起“明秋正当大比之年, 不知我得中否?亦不知我日后事业成就否?”朋友吴大器对他说:“兄如有疑, 可晓得听‘倩语’之事乎?”于谦问曰:“何谓‘倩语?’”大器曰:“倩语者, 乃听他人之言语, 以决一生之穷通。 书上谓之‘响卜’, 又谓之‘谶语’, 即此意也。”[8]22大概是因“倩”与“谶”音同, “倩”乃“谶”之借用, 又因“倩”有美好之义, 即希望听到好话, 故以“倩”代“谶”。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云:“灶卦或响卜, 又名镜听”[17]554。 至清代, “吴犹好为此事”[18]17, “镜听” “响卜”之名仍在使用, 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异称, 刘廷玑《在园杂志》谓“除夕卜灶镜听, 俗所谓瓢儿卦”[19]13。 这是因为在镜卜时要使用木瓢, 故有此俗称, 另外还有“耳卜”之称, 如李渔的传奇《蜃中楼》第二出中柳毅云:“今晚乃是除夕, 世上人有心事不明, 往往于除夕之夜, 静听人言, 以占休咎, 谓之耳卜。”[20]212朱弁在《曲洧旧闻》卷九中说, “镜听”须携带镜子听卜, 而“响卜” “耳卜”等, “无所凭而直以耳听之者”[21]214-215, 这就是“镜听”和“响卜” “耳卜”的区别, 是“镜听”仪式简化后的结果。

2 “镜听”所用道具和仪式

从唐代王建和李廓的《镜听词》看来, 最初“镜听”是怀揣镜子, 出发之前, 到灶前跪拜默祝, 宋代则增加上木杓。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说:“王建集有镜听词, 谓怀镜于通衢间, 听往来之言, 以卜休咎, 近世人怀杓以听, 今谓之打瓢以听亦犹是也。”[21]214。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七《求响卜》中记载甚详:

鬼谷子响卜法: 灶者五祀之首也, 吉凶之柄悉归所主。 凡有疑虑, 俟夜稍静扫洒兴室, 涤釜注水令满, 以木杓一个顿灶上, 燃灯二盏, 一置灶腹, 一置灶上, 安镜一面于灶门边, 驻香镜前叩齿祝曰:“维某年月日, 某官敢燃信香, 昭告于司命灶君之神。 窃闻福既有基, 咎岂无征, 事之先兆, 惟神是司。 是以某伏为某事, 衷心营营, 罔知攸指。 敢于静夜, 徙薪息爨, 涤釜注泉, 求趋响卜之途, 恭俟指送之柄。 情之所属, 神实鉴之, 某不胜听命之至”。 祷毕, 以手拔锅水, 令左旋。 执灼祝之曰:“四纵五横, 天地分明, 神杓所指, 祸福攸分”。 祝毕, 以杓置水之上, 任自旋自定, 随柄所指之处, 抱镜出门徐去, 不得回顾, 密听傍人言语, 才闻第一句, 即是响卜。 急归置镜床上, 细推其意, 自合所祷, 便见吉凶, 及应后方得言之。 香灯亦未得撒去。 其或杓柄指处无路可行, 则是所占有阻, 别日再占。 凡秽亵不诚之语则不可占, 恐速祸也。 元旦宜占一岁之休咎。[1]2261-2262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上记:“先觅一古镜锦盛之, 独向灶神, 勿令人见, 双乎捧镜, 诵呪七遍出, 听人言以定吉凶; 又闭目信足七歩, 开眼照镜, 随其所照, 以合人言, 无不验。”[22]12-13

可见, “镜听”必须选择在夜深人静时, 燃灯、 安镜、 祭灶、 叩祝毕, 将勺子放入盛满水的锅中, 再祷告, 拨水令杓左旋, 然后按杓柄所指方向, 抱镜出门听人言语, 细推其意。 诵呪和步伐还规定要“七”数。 “镜听”的时间常选择在除夕, 张可述《(嘉靖)洪雅县志》卷二谓除夕“间有为响卜者”[23]9, 清陈维崧谓除夕“或守岁达曙, 或深夜祀床祀灶, 或抱镜响卜。”[24]186但其它时间也行, 地点也有讲究, 如《(乾隆)福州府志》卷九记扬州虹桥因“响卜有灵, 远迩咸集”[25]201。

到明清时期, “镜听”的程序越来越简化, 吴俗“箕帚竹苇之类皆能响卜”[26]685。 宋代苏象先《谭训》卷十四记祖父言与二蔡赴试毕榜将出时, 至巷前听“响卜”, 每人“皆执一物, 或镜或磬或刀, 先聞而无情者為准”[27]31。 后来甚至不要任何道具, 只要心诚, 仅听声音即时, 清代俞樾就指出:“按唐人已有镜听词, 此则不必用镜, 今人有所谓听响卜者殆卽此邪?”[16]99从明清小说中的相关描写看来, 这时的“镜听”一般都不带道具。 如明代俞弁《山樵暇语》中记载: “正德初, 尝有数人召仙问科第事。 仙书曰: 某夜可往某处问炒豆妇人。 及期, 就其处, 有一人家, 果闻炒豆声, 众喜甚。 立听良久, 初无所闻。 其中一人姑坐以伺。 俄闻诸儿争豆, 其母怒曰:‘都不与, 帷坐的有分耳。’ 众皆不乐, 惟坐者其年果得第。”[28]72总之, 镜听的程序和仪式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 时间和地点一般不固定。

“镜听”所带的道具, 都具有民俗学的意义。 中国古代早就存在镜子崇拜的信仰, 认为镜有驱邪、 治病、 预言等功能。 《抱朴子·登涉》述入山之法道:“万物之老者, 其精悉能假托人形, 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 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 是以古之入山道士, 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 则老魅不敢近人。”[29]77《异苑》卷四记载:“晋安帝义熙三年, 殷仲文为东阳太守, 尝照镜不见其面, 俄而难及。”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 言裴岳有面古镜, 镜中出现朱衣官吏的形象, 裴氏日后果真做了大官。 木勺象征斗星, 是斗星崇拜的体现, 古人有“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之说, 即斗星管着人的生和死。 灶神崇拜前已述及。 总之, 怀镜、 拜灶、 祝咒, 都是为了听到吉祥的谶语。

3 “镜听”的内容

从现存资料来看, “镜卜”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怀人

古代女子多以镜占卜, 预测爱人归家的日期, 描写这类内容的诗词甚多。 唐代王建的《镜听词》是最早的:

重重摩挲嫁时镜, 夫婿远行凭镜听。

回身不遣别人知, 人意叮咛镜神圣。

怀中收拾双锦带, 恐畏街头见惊怪。

嗟嗟暩暩下堂阶, 独自灶前来跪拜。

出门愿不闻悲哀, 郎在任郎回不回。

月明地上人过尽, 好语多同皆道来。

卷帷上床喜不定, 与郎裁衣失翻正。

可中三日得相见, 重绣锦囊磨镜面。[30]3379-3380

夫婿远行不归, 闺中妇人拿着镜子, 独自到灶前虔诚祝拜, 希望得到丈夫回家的佳音。 她趁着月色, 来到外面的道路旁, 听到的都是吉祥的话语。 她心中欢喜, 回来睡在床上, 辗转无法入眠, 于是下床, 给丈夫做好新衣, 重绣锦囊, 磨新镜面, 好好收藏。 诗歌侧影取神, 刻画出思妇的喜悦心情。

又如明代谢肇淛的《镜听词》:

蕙草摧严霜, 云愁日易暝。 行人出门音息稀, 欲归不归凭镜听……摩挲愿尔镜有灵, 知我心中不言事。 凝情端步兰闺外, 自向灶前重跪拜。 细语叮咛人不闻, 时见香风吹锦带。 祝罢深深抱镜行, 但愿不闻哭泣声。 前门后户都锁却, 十二重楼空月明。 街鼓绝尽行人息, 铜龙咽水群声寂。 唯闻铁马语郎当, 砌畔寒蛩鸣唧唧。 入门自笑还自疑, 未信分明争得知。 别有侍儿来问讯, 笑道郎归当啷时。 两人相向各欢喜, 抱镜重装香匣里。 可可今日郎归来, 为镜买取白玉台。[31]856-857

光阴荏苒, 远行的爱人, 音信杳无。 更深人静, 闺中的女子, 辗转难眠。 她拿起镜子, 轻轻摩挲, 祝愿镜子有灵, 能给自己带来佳讯。 在灶前再三跪拜后, 她抱镜出门, 夜深人静, 只听见檐间铁马叮当作响, 田间寒蛩鸣鸣唧唧。 她一阵心喜, 认为铁马的郎当声中透露出郎当归来的好消息。 回房后, 她重新藏好镜子, 许诺郎君归来之日, 将为镜子买个白玉台做底座。 这首诗, 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相当细致, 生动地表现了她企盼丈夫早日归来的急迫心情。 还有明代黄佐《忆妾行次曽于阳韵》等, 总之都是通过“镜听”来描述怨妇思夫的心情, 既有对良人一去不归、 杳无音信的怨恨, 又有祈望他早日归来的期盼, 内容写得颇为感人。

3.2 科第

以“镜听”卜科第的故事也很多, 唐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听响卜》记载:“毕諴相公及第前, 与一二同人听响卜。 夜艾人稀, 久无所闻。 俄遇人投骨于地, 群犬争趋, 又一人曰:‘后来者必衔得。’”[14]56随着宋代以后科举日盛, 这类故事更多。 如《夷坚志·支景卷》第十“婆惜响卜”记载:

括苍何湛叔存, 清源王曾孙也。 淳熙丁未赴省, 馆于三桥旅邸。 揭榜之夕, 遣仆探候, 久而不至, 有忧色。 因率同辈登桥听响卜, 驻足未定, 闻河畔妇人, 叫呼曰:“婆惜你得”。 盖吴人愠怒, 欲行打骂之词, 俗谓之受记, 非吉兆也。 湛独喜, 亟还曰:“可贺我矣!”同辈曰:“叔存作意听卜, 而连得四字, 夫复何疑!”湛曰:“不特此也, 吾小名正为‘婆惜’。” 众人皆喜。 方买酒欲饮, 而仆至, 果中前列。[32]958

《夷坚志·支乙卷》第二“罗春伯”:

罗春伯, 抚州崇仁人。 淳熙甲午, 就馆于邑人吴徳秀家, 受业者数辈。 吴梦馆之西偏, 有物类狗, 起于芭蕉丛下, 已而两角嶷然, 奋身飞跃, 歴舍东, 升于天, 光采粲然, 照耀逺迩, 遗鳞脱甲, 委堕满地, 方审为龙也。 觉而喜, 徧以告人, 不知为谁祥应。 比秋试, 独罗中选, 其所居正在邑西。 未试前, 与一友同行占向卜, 约以首语为友证, 次者为罗证。 约方定, 闻路人回顾曰:“来不得。” 友即失色, 又有相谓曰:“桂枝香。” 盖用四平语呼其侣共归也。 是岁友黜, 罗次年廷策为第二人。 初名维岳, 字伯髙, 肄业于郡城西南之别墅, 梦报榜者至, 名乃点也, 遂更之, 以干道戊子获乡荐。 又梦到官府阅金书扁榜, 中有“两举登科, 四遭荐达”八字, 竟两到省闱, 几魁多士。 春秋四十五, 超佐枢庭, 然未两月, 终于位。 所谓四达之兆, 兹未能晓。[32]806

这则故事与一般的响卜故事叙述顺序不同, 而是用了补叙的手法, 与主人公的梦叙比照, 说明功名早已命中注定。 另外,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昆山徐健庵兄弟及钱塘黄机“镜听”事, 《绮楼重梦》第十五回, 写除夕夜, 贾小钰约碧箫去听“响卜”, 后来两人分别中了文武状元。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镜听》一文的写法则别出心裁, 它写郑氏兄弟二人, 因郑大知名早, 为父母所偏爱, 并及其妇。 而郑二落拓, 不为父母所欢, 遂恶次妇。 “次妇望夫綦切, 是岁大比, 窃于除夜以镜听卜。 有二人初起, 相推为戏, 云:‘汝也凉凉去!’妇归, 凶吉不解, 亦置之。” “闱后, 兄弟皆归。 时署气犹盛, 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 其热正苦。 忽有报骑登门, 报大郑捷。 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式矣!汝可凉凉去。’ 次妇忿恻, 且泣且炊。 俄有报二郑捷者。 次妇力掷饼杖而起, 曰:‘侬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 不觉出之于口; 既而思之, 始知镜听之验也。”[33]296作者借“镜听”故事, 生动地表现了郑氏次妇渴望丈夫成名及作者对科举功名疏离亲情的批判。

3.3 婚姻

这可能是闺中少妇以“镜听”卜良人归期的衍流, 如李渔的传奇《蜃中楼》第二出《耳卜》演柳毅和朋友张伯腾除夕之夜去听“响卜”, 看到一个光棍汉子坐在屋内饮酒食鱼, 唱了一曲[挂枝儿], 词中有“看你两口儿的姻缘, 也离不的湖与海”[20]214之句, 于是两人分别到湖州和海上去寻找姻缘奇遇。 在这部戏曲中, “耳卜”成为柳毅和张伯腾爱情故事发生的推力。

4 结 论

“镜听”是古人预知未来的方法之一, 既反映出古人试图把握变化莫测事物的追求, 也体现出古人万事皆有分定的迷信观念, 以及婚姻美满、 事业有成的愿景。 镜子、 木勺等道具的使用, 就是古人试图使趋势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做出的努力。 “镜听”程序和仪式的简化过程, 也是民俗发展的趋势。

猜你喜欢
灶神镜子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门神想吃立夏饭
试探藏族灶神的信仰文化
——以日喀则桑珠孜区盆冲罗村的田野考察为例
是是非非话灶神
“三面镜子”照亮初心使命
灶神爷
镜子中的我
他者的镜子
“送灶”与“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