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赵宇明教授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老蒙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专家,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名中医。赵宇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知识,熟读中医经典及各家论著,博采众长,融汇贯通,临床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脾胃疾病的治疗尤所擅长,笔者有幸跟随赵老师学习3年,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赵老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发病率在胃病中居首位,根据病变的不同,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其中,以浅表性最为多见,占半数以上,A型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的患者胃癌发生率较高,重度不典型增生为癌前病变,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的症状,可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餐后为甚,可伴有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恶心呕吐,对于慢性胃炎西医尚无满意的远期疗效,对于重度增生西医主张预防性切除。临床上西医对于此种疾病多采取胃黏膜保护剂、抗幽门螺杆菌及抑酸药等虽然可缓解临床症状,维持正常胃功能,未能达到根除目的,致使疾病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不便及痛苦,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中没有慢性胃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的范畴,赵宇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邪雍,虚实夹杂”脾胃位于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胃以通降为顺,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言:“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胃失通降则气滞,气滞则湿滞,痰结、火郁、食积、血瘀;脾升胃降,脾虚不能升清必然影响胃的通降功能,清浊相干,邪从中生,则属虚实夹杂。
赵宇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为气滞邪雍故其首要治疗大法为理气降逆,理气不能过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伤阴化燥,变生他病。方选半夏厚朴汤、四逆散加减,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下气咳逆肠鸣,现代药理研究半夏的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镇咳镇吐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胃溃疡具有明显的预防治疗作用。厚朴味苦温,有理气消胀、下气消痰的功效,方中紫苏叶常换用苏梗,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理气宽中,化痰除湿,和血安胎,主治脘腹胀痛,食少呕恶,咳嗽痰喘,咯血,胎气不和苏梗理气和胃,治疗胃脘胀满较苏叶更效。上述三味药相伍共奏和胃降逆功效。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滞最易生湿生痰,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常寄生于松科植物树根上,其性味甘淡平《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烦满,利小便,张锡纯认为其善理脾胃,因脾胃属土,土味原淡,是以内经谓淡气归味胃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化痰之主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又慢性胃炎患者常有心悸寐差的临床表现,即胃不和则夜不安,茯苓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水饮以除惊悸。方中加入茯苓,健脾利湿,安神定志,于厚朴苏梗相配化痰降逆。因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但常累及肝,故理气不忘疏肝,四逆散功效疏肝理脾,方中柴胡疏肝,枳实行气,配合芍药甘草酸甘和化,缓急止痛,柴胡《本经》言其味苦,主心腹胃肠终结气,饮食积聚,推陈致新。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对实验性肝损害有明显的抗损害和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能够兴奋兔离体肠管平滑肌兴奋,推进小肠蠕动,并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弱胃糜蛋白活性,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芍药味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芍药中的芍药苷具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良好的解痉作用,对大鼠的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赵宇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治疗中白芍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掌握白芍于其他药物的配伍,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因此,应该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不同,灵活配伍其他药物,体现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止痛常配伍甘草,若患者脘腹胀痛,乏力,泄泻此为脾虚肝旺,常配伍炒白术,且白术用量应大于白芍用量,以消除白芍滑肠之弊,若患者,泻下臭秽,肛门灼热,脘腹胀痛,苔黄,脉滑,此为肠道湿热,常配伍炒黄芩以清肠泻热,若患者脘腹胀痛,痛连两协,嗳气吞酸,此为肝气不疏,常配伍少量香附,兼有寒湿者,常配伍高良姜。其次应该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不同,灵活选择白芍的炮制和用量。白芍生用缓急止痛,养血敛阴,酒炒白芍后其酸寒之性降低,故可用于胃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辩证为中虚脏寒的患者。四味相配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肺主宣发,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于大肠相表里,于治胃方药中常加少量宣肺降逆之品,如患者便秘常加紫苑,杏仁,麻仁润肠通便,如患者大便不实常加前胡、枇杷叶、桔梗,以加强理气降逆,分利水湿之效。
慢性胃炎日久常虚实夹杂,虚为阴虚、气虚。阴虚证见胃部灼痛,口舌干燥,便干,舌红少苔,胃阴亏虚,胃失濡润,治以甘寒沙参、麦冬、白芍、山药、花粉、百合为必用之品,临床常少佐金铃子、佛手、当归须等理气通络之品;气虚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治以益气温中止痛,临床常选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中散寒,饴糖甘温补中缓急,生津润燥,白芍酸苦微寒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邪为气血痰火湿食,若气郁化火常于方中加入黄连吴茱萸以清热。若食积可加焦三仙、刘寄奴、鸡矢藤理气消食,若便秘可加用大黄枳实泻热通便。水湿中阻较甚,可于方中加用苍白术、砂仁、陈皮。气滞日久必兼血瘀,即叶天士所说久病入络,证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深夜痛甚,治以理气活血通络,药选降香、元胡、丹参,九香虫配伍金铃子、香附、高良姜、佛手等理气行滞之品共奏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赵教授临床,常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因选用针对性的专药,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常选用石榴皮、蒲公英,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有小毒,归大肠、肾经,功效涩肠止遗,止血、杀虫敛疮,现代药理研究,石榴皮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常用量为10克。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除湿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蒲公英中含有的植物酸和蒲公英素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对变形杆菌、卡他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蒲公英中含有的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便,具有缓解便秘的作用。蒲公英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可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常用量为30克。对于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的慢性胃炎,常选用锻瓦楞一味,锻瓦楞性平味甘咸,功效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临床配伍黄连、吴茱萸促进胃肠蠕动,加强制酸止痛功效。
慢性胃炎病因多样,多由饮食不节所致,赵宇明老师,常告诫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粗糙、浓烈辛辣、生冷食物以及醇酒厚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烟熏、腌制食物,减少食盐摄入,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食应有规律,应定时定量,必要时少食多餐。应起居有时,避免熬夜。进服汤药时应浓煎以减少汤药服用量,必要时应汤散结合,以减轻脾胃负担,加快疾病痊愈。
孙某,男,45岁,胃脘胀痛不适反复发作,7年余,食后胃脘胀痛更甚,现症:纳差腹胀,嗳气时作,大便干稀不调,舌红,苔白腻,舌中部罩薄黄苔,脉沉细滑。胃镜示: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糜烂。病属气滞湿阻,湿郁化热,兼食积,治以:理气降逆和胃,清热利湿消食,柴胡10 g、枳壳6 g、白芍15 g、苏梗9 g、半夏6 g、厚朴9 g、香附5 g、高良姜5 g;蒲公英20 g、桔梗5 g、黄连3 g、生山楂15 g、上方加减服药10剂后,患者胃脘胀痛不适,纳差腹胀,嗳气,大便干稀不调减轻,患者胃脘嘈杂灼热,食后嘈杂灼热反酸减轻,口舌干燥,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病属胃阴亏虚,肝气犯胃,治以:滋阴益胃,疏肝理气,百合20 g、沙参10 g、麦冬10 g、白芍20 g、山药20 g、铃子9 g、佛手10 g、砂仁5 g、陈皮10 g、甘草10 g,上方加减服药21剂,患者胃脘嘈杂灼热,反酸,口舌干燥好转,排便正常。一月后复查胃镜正常。
按语:此案例中,患者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不适反复发作,食后胃脘胀痛更甚,嗳气时作,大便干稀不调,舌红,苔白腻,舌中部罩黄苔,脉沉细滑。辩证为气滞湿阻,湿郁化热,兼食积,故首诊治以:理气降逆和胃,清热利湿消食,二诊时患者气滞减轻,湿热食积消除,而阴虚的本质显现,故二诊时治以:滋阴益胃,疏肝理气,药证相符,守方治疗1月后,疾病痊愈。
慢性胃炎发病隐匿,初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病情易缠绵反复,后期可发展为胃癌,对患者健康的威胁较大。此病患者进行西医治疗,虽能较快地缓解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常不理想。中医药在“整体观”、“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调节患者阴阳及脏腑功能,往往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远期疗效显著。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可显著提高其病情的痊愈率,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其医疗经济负担,可谓效高价廉低毒。赵宇明教授应用理气降逆,补虚泄实,治疗大法,选用半夏厚朴汤、四逆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利湿化痰,佐以清热利湿活血、消食、养阴益气,结合饮食调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