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
王清任(1768-1831)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医解剖学家(图1),也是对中医卒中理论与治疗贡献最大的人。王清任出生在河北,自幼习武,武科举出身,后学医。
王清任在二十岁时已反复阅读古代医籍,尤其对脏腑感兴趣,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但是在研究了包括黄帝内经等古书中的脏腑图录之后,对照行医过程,王清任产生了很多疑问。
与其他的中医医师不一样,王清任敢于追求科学,挑战权威:“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决心研究人体结构的解剖。
图1 王清任像
在王清任三十岁时,河北大疫,小儿尸抛荒野,他解剖观察了30多例儿童尸体。但是成人尸检仍然难以实行。
后来王清任去沈阳和北京行医,曾3次去刑场观察刑尸和内脏。据说当行刑官提着切下来的犯人内脏走过时,王清任忍不住边看边说:成人内脏与小儿的外形一样。
与比其早1700多年的克罗地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一样,王清任还解剖了家畜来弥补成人尸检的不足。
王清任因为打破了千年中医无解剖,以古为尊,宁错不纠的陈规陋习,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解剖人和动物的中医学者。
1830年,王清任将他42年来的解剖发现绘制成人体脏腑图,刻版刊行了《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二本书(图2)。在书中王清任纠正了从黄帝内经以来脏腑描述的错误。
可惜王清任对解剖的科学求实探索未能被其他中医学家们接受,成为中医学者为中医生存而奋斗所掀起的最后一朵血色浪花。现在看来,王清任在解剖中虽然没有发现“六经”“奇经八脉”和任何经络,也并不能排除经络的微观存在。
虽然王清任纠正祖先的谬误失败,但《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学说得到承认和推崇。据传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经太医久治无效。王清任看后告之,气为阳,血为阴,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在太医方中加入重量黄芪,补阳之动力药,气行则血行。果然,卢荫溥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
图2 医林改错
图3 补阳还五汤
当然,现在看来这只是个例而已,可能是栓塞自通或侧支循环建立所至,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图3)无关。不知道其对补阳还五汤有没有真正的临床试验来鉴定疗效。
从历史来看,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对卒中的命名Apoplexy(被打击),与23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的中风/卒中(被打击)不谋而合,令人惊叹。盖伦的血气学说虽然早于王清任一千多年,但理论大体一致。
不同的是,后来意大利人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3-1564)从解剖入手,理解人体,将临床与基础结合,改变了西医,而王清任做解剖纠错却没有被国医接受,导致中医无法研究病理生理而落后。
因此,闭关锁国必亡,改革开放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