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自杀意念原因分析

2018-01-11 16:07王琪冯亚莉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杀干预措施高校学生

王琪+冯亚莉

摘要: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周围人群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自杀理论的概述、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多方面分析,从高校角度提出校园违纪干预措施,以求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干预措施

大学生自杀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发性问题,关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个层面,是心理、社会、精神、生理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复杂现象。就高校庞大的学生群体基数看,结合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大学生发生自杀的概率远低于社会普通人群,而生命不可逆,大学生承载着家庭与社会、国家的重要希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大学生自杀给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会带来相比于普通群众自杀更为严重的后果和潜在的隐患。

一、自杀的概念及界定

自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家庭条件、学校教育及个人思维与心理等各个方面,学术界无法明确界定自杀的准确概念,因此不同学科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自杀现象进行剖析与解释。

早期对于自杀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分析较为成熟的是发过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他们分别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环境两大视域解释个体自杀现象的原因,其分析理论对当今的危机干预体制建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影响力。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与个人关系层面解释个人自杀的因素,这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迪尔凯姆生长于西方社会,思维方式与理论剖析的角度必然立足于西方社会的大环境,分析数据亦来源于自身成长环境。西方近代个人主义发展迅速,俨然成为社会的一股新思潮,而个人主义明显导致个人与家庭、社会想脱离,个人产生孤独感,进而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在迪尔凯姆的著作《自杀》中,迪爾凯姆首次建立以社会事实为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主张要从个体自杀的社会环境即经济条件、工作环境、婚姻家庭、政治生活寻找个体自杀原因,找到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弗洛伊德将人性的外在表现归于心理环境使然,他认为死亡是一种本能,而自杀是一种对个人自身报复的行为方式,亦可解释为自杀者是在死亡的影响下思想与行动的,所以个体的自杀倾向可通过测定生与死对人的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其有无或程度。当来自死亡的吸引力过强、排斥生存明显,则个人将表现出明显的自杀倾向或采取自杀措施。

二、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分析

早期文献检索中普遍分析结出大学生自杀率高于普通居民,而通过近期学术界的详实统计和辩证分析表明,早期的结论是完全的伪命题。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率远低于普通居民,但同时大学生自杀对整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自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多为24周岁以下,其价值观、人生观等正处于逐步形成且很不成熟阶段,极易被社会大环境影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人们的压力亦与日俱增,极易产生自杀事件,而学生在观念为成熟阶段,不可避免受社会事件影响,亦产生模仿行为,进而发生自杀等事件。

2、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使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不足

当前大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道德情怀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增强等,对学生自杀、自残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讳疾忌医。大学生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学生对生命的蔑视和个人责任担当意识的不足,个体的出生必肩负一定的使命和责任,这是每个大学应对学生传授的观念。

3、家庭环境不良与学生自杀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有强大的影响作用,倘若家长婚姻状况不佳、对学生的教育不当或家庭出现突发状况时没有关注孩子心态及行为方式的异常变态,极易使学生产生压抑、沉闷的情绪,久而久之学生易采取自我杀害的极端方式来寻求想象中的安逸。

4、学生个人心理状态是学生发生极端事件的内因

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渗透作用不可忽视,精华与糟粕并存,学生无法选择性吸收,易对“转世”等说法深信不疑;当学生在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工作等方面受挫,无法调节心理环境时,容易产生极端想法,由思想支配的肢体则产生蓄意已久或临时冲动的自杀行为。

大学生自杀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对周围人的心理环境产生消极作用,并可能产生纠纷等法律问题,从高校校园内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全部,从社会大环境、家庭等各个方面出发进行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方能对预防大学生自杀产生更加有效的积极作用,这是涉及教育、生理、家庭关爱、生命医学的问题,更是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使命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晓英. 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及干预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9(4).

[2]宋绍龙. 当代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后危机干预研究[D]. 太原科技大学,2012.

[3]刘婷. 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对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史辉. 大学生自杀心理预防机制网络模型的构建[J]. 广西社会科学,2010(6).

[5]林益彬.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课题名称: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人文情怀理念下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以吉林市高校为例”课题批准号:GH170512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杀干预措施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