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忠+翟钰佳
摘要:本文针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改革内容进行了阐述,重点讨论了在教改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以学为主、以研为先、以演为辅”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教、研、演并重,培养音乐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以学为主 以研为先 以演为辅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02-03
近年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已经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形成“教、研、演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鲜明特色,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求他们既能够胜任未来新形势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又能够指导课外艺术活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我们着重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办学思想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研为先、以演为辅”。具体来说:“以研为先”即科研为先行,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开拓教学视野;“以学为主”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突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沟通与交流;“以演为辅”即重视各种艺术实践,辅以必要的演出和各种比赛,吸引、激励学生,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艺德培养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重点,以个性引导为特色”的“研、演、教三合一”的新型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音乐系现已具备的教学、科研、表演三大优势,形成强大的教学资源合力。一方面,禀承我校百年办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求是务实”的敬业精神,发挥基础教育扎实的文化底蕴优势;另一方面,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因素,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艺术教育中师生“传、授、带”的亲和力优势;再次,通过经常性的展演和交流,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发挥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优势。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学为主,以人为本,變“教人”为“育人”
“以学为主”就是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书的灌输式模式向现代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习的自我吸收、发展的育人模式转换。因此我们在维护教学计划严谨性与普遍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生理条件与性格、气质等心理个性特征实施了带有特殊性的培养方案。
具体特征为:
第一,实施“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即告别以教师为中心的唯我意识,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潜能。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常听到诸如“跟我学”“看我表情”等课堂用语,这反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单一的“唯我独尊式”的教学模式。即便是那些听话的“好”学生,往往也是不管理解与否,只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的指示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全缺失。“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取重唱、重奏等教学形式,增进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同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培养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必然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会为一个微小的思维灵感进行热烈的讨论,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会更加深入和独到,进而反复修改使之更加合理完美,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第二,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化。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推动学生表演能力、沟通能力及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如演唱莫扎特艺术歌曲为代表的古典声乐作品时,颤音一般从上一个音开始,与本音进行交替颤动;而现代颤音则是由本音开始向上进行交替颤动。但是学生一开始对此不甚理解,我们没有采取以往的命令式训练,而是引导学生观摩大量的经典莫扎特歌剧片段,同时在出现颤音时进行提示与点拨,进而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加深理解,使大家明白了在莫扎特时代。这种颤音是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审美取向,是不可以用现代颤音来替代的。
(二)以研为先,加强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促进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高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科学研究工作已成为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在《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指出:“今后的大学应极力提倡和形成一种活跃的开创性的气氛。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只有那些在科研和学术工作中奋勇前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亲临其境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有创造力和发展观点的青年接班人。”我们音乐系的特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接触学习过声乐、钢琴、器乐等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如何让他们在大学阶段找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新的兴趣点,在中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并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是一个难题。本系教师利用科研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新技术、新作品、新思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南地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开发研究——以苏州地区“胜浦三宝”为例(14YJA760013),组织师生多次赴江南水乡采风,在吴东胜浦一带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生活,深刻体会到当地稻作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读懂了当地民歌《耘稻歌》《耥稻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心理特点。由于对当地的民歌进行了实地考察、录音、记谱、曲式作品分析等研究工作的展开,因此,对于民歌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行民歌演唱时的表现力更强。由于注入了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使演唱目的带有明确的指向性,不是单纯地考虑发声方法,而是以感情带动方法,辅之以方言口音的巧妙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民歌演唱的真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endprint
又如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市民阶层广场舞音乐考察与研究——以无锡地区为例”,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音乐实践和基本的科研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以演为辅,以演促教,在实践中加快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是一个艺术实践很强的学科,对学生音乐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准确细致的示范和长时间的磨练,课时量大、学习周期长与教学计划总课时的缩减形成了很大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系专业教师围绕“音乐教育课程核心内容”展开针对性教学,将民族音乐、西洋音乐等专业知识融合在音乐基础课程中,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改前,我们音乐系学生很少敢于尝试个人演唱或演奏音乐会,在一些省市级音乐竞赛中也少有建树。教改后,近年来我院音乐系学生举办了数十场个人或组合的演唱或演奏音乐会,在省市级竞赛中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更加可贵的是,这种积极参演的状况已经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其中“江南美”合唱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了第四届“至高荣誉”国际青少年音乐节,获得了第三名。她们演唱了《二泉映月》《太阳出来了》等中国经典民歌,在演唱中保留了原曲玲珑委婉的江南音韵,结合了当今丰富的合唱改编技巧,用西洋的科学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将中国民歌的演唱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参加合唱团或者观摩其演唱的同学们都从中吸取了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
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教学不再单调,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一些在课堂上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往往会被放大,更容易被发现,更容易得到及时的弥补。在演出實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进而进一步提高演唱实践水平,使教学研究进入良性循环。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展望
目前,通过教、研、演并重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们凭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与素养,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在今后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我们将继续推行这种培养模式,即:加强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以科研为依托,拓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互动教学,因材施教;加强横向联系,通过“以演促教”的方式来培养专业素质。同时我们将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继续优化改革,让此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成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