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如何发挥好阅读教学的价值,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为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地帮助,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加重要的是,阅读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极其有效的帮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探索如何挖掘阅读教学的价值,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建议;探索尝试
1、从“三个关注”出发,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期末检测、单元检测、作业练习等方式摸清学生的“普遍学情”,通过设计针对课文的课前预习内容来检测学生的“个性学情”,重点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前提是教師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分布及其内在教学层次等进行细致的研究。比如《夹竹桃》一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学生早在第二学段四年级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已有所接触,彼时只是初步感知这种表达方法的基本特征,只有到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才落到了如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揣摩表达效果上。遵循学生认知的逻辑起点,此课我们便不必再对该表达方法的基本特征进行重复教学指导。二是关注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给学生设置一个课前导读环节,便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储备与课堂学习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达到有备无患、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夹竹桃》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作者季羡林的生平简历、主要事迹、代表作等,并自主阅读季老的文章,初步了解季老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特点、思想内涵等。三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普遍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教学内容标准中哪些知识和能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学生不懂、不会且其中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是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学会的、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等等。了解了学生的普遍起点,教师便可以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引导、从什么角度切入教学效果会比较好,等等。
2、配乐朗读,引入佳境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必须抓住文中的情感,让学生真正与文本表达的情感相吻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全身心沉浸在感情的波澜里,才能吸引学生,感秦李生,噢逾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配以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娴熟的朗读技巧,并伴以恰当的体态、表情,变成视听效果俱佳的艺术语言,营造出一种与作者感情相吻合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歌曲渲染,引起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刺激大脑兴奋,影响人的情感,调动人积极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灵感应。与文境相适应的音乐作品犹如感情的催化剂,它可以架起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营造出与文境相适应的某种活生生的教学氛围,或朴实自然,凝重深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或慷慨激昂、雄浑激越(《飞夺沪定桥》);或行云流水,轻松明快(《秋天的雨》《桂林山水》)。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力、想像力具有积极作用。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结尾,我再次播放了《英雄赞歌》,由于音乐的渲染,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颤,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起来。接下来,我让学生打开书,大声地再次朗读课文,学生们个个情绪激昂,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利用视频展台、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把所讲的对象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远为近,从而使看不清、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清听得到、看得见的东西,能极大的增強教育的表现力,吸引学生、激发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
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对象,有的属天涯海角的事物,学生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尽管讲的有声有色,学生还是感到茫然。用投影片教学,有形无声,放录音有声无形。在此情况下放录像达到形声并茂,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清,使之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在教学时放了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大榕树上的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数量众多的鸟,亲耳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绿树鸟语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质疑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讲读前、讲读中、讲读后。讲读前可让学生先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学生提出对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纳入阅读教学中并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对简单的问题可及时解决;对那些与课文理解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放在课后让学生去研究。讲读中设计的问题要小而细,可提出具体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再交流。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心中至始至终要有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出来,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蔡丽萍.阅读与“悦读”的新思考——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5(30).
[2]姚丹.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