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迷情 电子之声

2018-01-11 20:54章西月胡晓
音乐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

章西月+胡晓

摘 要:2017年5月,由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承办的“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展演汇聚了来自德国、日本、波兰、台湾、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电子音乐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和各音乐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在展示国内外业界最新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继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电子音乐周之后在中国西部举办的又一次国际性电子音乐学术活动。透过一系列当今最新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与研发成果,窥见到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电子音乐;成果展演;国际性学术活动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五月的暖阳正好,万物生长,四方宾客齐聚蓉城。

2017年5月8日至5月11日,由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承办的“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以下简称展演季)学术活动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展演季汇聚了德国、日本、波兰、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内外电子音乐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和各音乐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们,以其多元的创作理念、丰富的技术手段、独特的个人视角,联袂打造了一次规格高、质量精的“视听盛宴”。

展演季阵容豪华、水平一流、设计有序、宾主协作,碰撞出了各种新的火花,可谓亮点多多、惊喜不断,在规模和内容安排上,成为了继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电子音乐周之后举办的又一次国际性电子音乐学术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工程师以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通过当前最新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与研发成果使观众窥见到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展演季活动的缘起及意义

2017年3月30日,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四川音乐学院正式挂牌,标志着川音的电子音乐专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更好地推介本土电子音乐文化,搭建一个高规格的电子音乐学术平台,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展示电子音乐最新创研成果,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开始筹备此次电子音乐展演季。

川音的电子音乐专业于2004年起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起初发展缓慢,自2011年电子音乐系建立以后,才开始走上一条独立探索、多元发展的道路。其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专业壁垒,利用工作坊、大师班、夏令营、学术互访等多种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各种机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密切合作,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野,在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累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目前,川音电子音乐专业已成为国内电子音乐学界一股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为本次展演季的举办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电子音乐展演季全景回顾

本次展演季持续4天,内容包括:电子音乐专题研讨与交流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全息声音作品展示、电子音乐工作坊教学与展示等。

(一)作品音乐会

作品音乐会是展演季的核心内容,整个展演季都围绕每天的音乐会逐渐延展,因此也就成为所有参与者关注的焦点。其宗旨在于以多元的艺术形式、迥异的艺术风格呈现不同的电子音乐作品,达到引领潮流、扩大影响、促进交流、不断发展这一最终目的。

本次展演季共举办了5场各具特色的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分别是:“开幕式音乐会”“国内院校联合音乐会”“长笛音乐剧场‘幻境”“未来作曲家Ⅰ”和“未来作曲家Ⅱ”。

1.开幕式音乐会

5月8日晚,“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开幕式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小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阵容豪华,应邀参演的作曲家包括德国卡尔斯鲁厄ZKM音乐总监Ludger Brümmer 博士,ZKM首席程序设计师Chikashi Miyama博士,日本国立音乐大学电子音乐专家、著名作曲家Takayuki Rai教授,中国台湾交通大学曾毓忠教授等知名音乐家,诸位专家学者与川音电子音乐系师生一道,共同打造了一台多彩炫酷的视聽盛宴。

Takayuki Rai通过吉他与现场Max/MSP程序实时交互,利用原声吉他变形后形成的丰富的音色,构建起一个多变的音响空间;陆敏捷为Wacom Table和Kyma而作的《行云·漫歌Ⅱ》,取材于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名诗《我似行云独自游》,人声素材通过电子、音频、视频的多重融合,用电子音乐特有的语言描绘出对湖光山色与山野乡间的向往;ZKM音乐总监Ludger Brümmer带来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概念作品Etude Interactive,根据观众提示的色块进行演奏,运用互动设计与现场听众共同创作了一首让人耳目一新的“钢琴佳作”,以奇妙的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曾毓忠的《空雕乐响》通过无线装置侦测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实时触发音乐,用肢体语言直观表达了对声音的理解,形成一种“视”“听”并存的动态美感;黄玥琳为古筝与多媒体电子音乐而作的《惊蛰》,建立在古筝原型与变形基础上,时而涌动,时而平静,描绘出惊蛰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ZKM首席程序设计师Chikashi Miyama为交互多媒体系统而作的《调制》,利用人体动作、电子声音和实时视频的相互配合,通过现场表演、互动设计,以十分震撼的互动媒体展示将音乐会推向了高点;范弘硕为“钉床乐器”而作的《极》,利用传统线路板制作出噪音并产生反馈电路,结合富有动感变化的视频,使观众领略到电子音乐一种新的舞台展示魅力。

章西月 胡 晓五月迷情 电子之声——“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综述

2.国内院校联合音乐会

5月9日晚,由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联袂打造了一场“国内院校联合音乐会”,以期通过共同参与达到相互促进这一目的。音乐会在各院校老师精心准备下,展演了7部作品。杨磊(浙音)为古筝与8声道电子音乐而作的《看上去·很美……》通过现场演奏与计算机程序和视觉结合,用声音与图像来描绘语言无法表达的感受;李秋筱(浙音)为电子音乐与视频影像而作的《细语诉水》以“铃”“镲”以及“古筝泛音”采样为声音素材,利用效果器对声音材料变形处理,模拟虚拟的水姿百态;潘溯源(南艺)的π Tune(圆周率),是一首利用数学建模而创作的实验算法电子音乐,以圆的多种关系为基础,将二维数学几何模型转换为时间与频率关系,通过多声道进行控制与处理;范翎(南艺)的《光衍》,以玻璃与陶瓷器皿为“乐器”,通过多种电子手段最终与视频部分结合呈现作品;李鹏云(武音)为低音竹笛与实时电子音乐而作的《水墨神农架》灵感源于一部拍摄神农架的视频资料,作曲家结合作品中的声音元素,利用计算机丰富的技术手段与缥缈悠扬的笛声相融合,勾勒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夏孙惠美(武音)为打击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的Ring Roll Ring以亚、非、拉地区的打击乐器样本为声音材料,通过电子设备对音频信号的调制处理,产生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调;李琨(川音)的《巧簧如舌》,源于成语“巧舌如簧”,将电子音乐技术与视频相结合,使弦声、电声不断交融,在影像构思中始终透露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宛如一幅水墨在眼前铺开。endprint

这场音乐会的成功展演增进了国内院校间的友情合作,为各音乐艺术高院校在电子音乐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3.长笛音乐剧场“幻境”

5月10晚上,川音电子音乐系着力打造的长笛音乐剧场“幻境”作为展演季的“重头戏”闪亮登场。整场音乐会的七部作品均为独奏长笛与实时电子音乐的交融,由波兰著名青年长笛演奏家Ewa Liebchen担任独奏,其中有六部作品为世界首演。作品在创作中注重音乐性表达,利用多声道电子音乐的音响空间,在现实与梦幻间来回切换,营造出的富于变化的音乐意境,不断刺激者现场观众的视听神经。

陆敏捷的《胡杨林素描》通过长笛的单声部演奏“制造”出丰富的多声效果,以表现胡杨树看似起舞应和的姿态,利用气声、击键、花舌等技巧对电子音乐部分进行声音塑造,显示出十分新颖的音响;张志亮的《忘念焚香》取材于川剧《焚香记》中“打神”的念白与唱段以及打击乐器声音采样,通过编程处理,将多变的音色转化成复杂的长笛现场演奏音响;韩彦敏的《维度》利用长笛音色、大锣采样及民歌碎片,与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试图在现场的有限范围内营造出神秘、悠远的多维空间;张旭鲲的《戏》取材自中国传统戏曲,通过独奏长笛的表演形式与实时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在音乐的虚实间臆想并追忆无剧词和曲谱传世的戏曲先声;杨光的《风来过了》是一部具有“幻想”性格的作品,作者将儿时所听到却又记不太清楚的场景,以噪音或吟唱方式融入作品中,展现“风”所带来的往事回忆;谭金刚的《光谱之五》,是作者对自然声响音乐化探索的第五部作品,以全音阶与自然音阶调式相结合的音高材料为载体,结合川剧音乐中的“高腔”元素,探寻新的音响组合;胡晓的《幻境》,可谓是本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作品将长笛音色与现场电子乐器结合,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模糊乐音与噪音的临界关系,以简约化的电子音乐设计与控制,使作品的音乐意象清晰可辨且特色鲜明,在多维的声音层次间,显示出幻境般的音乐意蕴……

4.未来作曲家音乐会(Ⅰ,Ⅱ)

作为最后两场音乐会,未来作曲家音乐会系列为本次展演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所展示的作品全部由川音电子音乐专业师生担任作曲与程序设计。年轻的作曲家们,精力充沛、创造无限,在创意构思、声音合成、电子技术、音响动态诸多方面,表现出了这个群体的真实状态。虽然其中的一些作品还稍显稚嫩且有待完善,但对于艺术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相互融合丝毫不影响其个性彰显。

在“未来作曲家音乐会Ⅰ”中,王立川的《穿梭》以马林巴单一节奏型为触发点逐渐演变,将音乐置于多个不同的空间层次间,利用线性关系将其串联起来;晋圆圆的《林中路》灵感来自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格尔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通过现场大提琴深邃苍劲的音色,让人身临其境;杜琳蓉的《木兰》以中国传奇般的巾帼英雄为蓝本,将中国传统乐器筝与电子音乐相结合,赋予作品一种深远的意境;敬晓亲的《随想曲2》通过对音高的想象,展示了作者对音响捕捉的各种瞬间,强调了各种元素间的对比与联系;王楚翔为三件打击乐和计算机而作的《破阵子》,给观众带来了一丝惊喜,其去掉音高元素,通过不同材质的音色与疏密节奏的变化,在与电子音乐技术的结合中,挖掘出打击乐丰富的表现力。

在“未来作曲家音乐会Ⅱ”中,蔡奕滨为独奏小提琴与计算机而作的《掷硬币》以投掷硬币的随机现象为创作构思,将可能发生的一切融入作品中;李亚熙为吉他和计算机而作的《雨霖铃Ⅱ》源于古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其将传统诗词意蕴融入计算机编程语言Max/MSP的控制之中;陈桐为长笛和计算机而作的《卷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作曲家将声学乐器演奏和电子音乐结合,表达了淑女对远方君子的无尽思念;潘闽亚为男声三重唱和计算机而作的《窃窃私语》引用了台湾现代诗人夏宇的《窃窃私语》作为演唱者的语言素材,由此展开一个富有艺术想象的实验空间;赵天为独奏大提琴和计算机而作的《铎舞》意在用大提琴与Max程序来表现“铎舞”厚重而不失优雅、节律而不乏自由的音乐意象;范弘硕为长笛和DIPS而作的多媒体作品《秋风词》使用了一些中文音调为音高素材,通过器乐演奏、Max/MSP声音处理以及DIPS视听交互系统的结合,展现出作品的多媒融合特征。

(二)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在本次展演季中同样也十分重要。各位主讲专家从各自的视角展示出他们在音乐创作、学术研究和作品展演方面的感悟与成果,旨在于拓展学术视野,传播学术思想,更新学术理念,营造学术氛围。

展演季期间共举办了4场讲座,分别是中国台湾作曲家曾毓忠《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之创作探讨》、德国电子音乐专家Ludger Brümmer《德国媒体艺术中心全息声音系统》、马拉西亚作曲家钟启荣《电子音乐在我作品中的运用延伸了我的创意想象和音响空间》、波兰演奏家Ewa Liebchen《音乐创作中的现代长笛演奏技术》。

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之创作探讨》讲座中,中国台湾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曾毓忠教授以电子音乐创作为核心,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对在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作品写作中,如何处理好技术、实时、乐器三者间的均衡关系进行了讨论。曾教授结合自己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创作实践,阐述了创作中的心得体会,通过Max/MSP常用的实时处理技巧,对混合类电子音乐、模拟与数字交互式电子音乐等音乐类型各自的优缺点、音乐时间与机器时间、配器比重均衡,以及记谱方式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利用大量实例,说明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应有的技术特点。

德国媒体艺术中心“ZKM”是一个以“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为核心的创研机构。该中心实力强劲,代表着当今音樂与科技结合的发展前沿,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大。德国ZKM音乐总监Ludger Brümmer博士在《德国媒体艺术中心全息声音系统》讲座中,对该中心研发的全息声音系统进行了详尽介绍。着重对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应用不同技术手段来呈现电子音乐的各种新型样式进行了说明。通过不同的作品,为听众介绍了许多新概念、新技法,在现场观众与作曲家的互动交流中,使我们又一次刷新认知,赞叹不已。endprint

马来西亚作曲家钟启荣教授在《电子音乐在我作品中的运用延伸了我的创意想象和音响空间》讲座中,以《永恒的回声》和《无为·梦蝶》两首作品为例,重点阐述了作品创作中电子音乐在乐队音响之间的平衡关系,同时,也对民族乐器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广阔空间进行深入探讨。

波兰著名长笛演奏家Ewa Liebchen带来一场题为《音乐创作中的现代长笛演奏技术》的讲座。主讲者对长笛的非常规演奏技法及其记谱样式、长笛演奏的诸多可能性进行了讲解,通过视频、谱例并结合示范演奏,为大家分享了有关现代音乐作品中不同长笛演奏技法的心得与经验,从演奏家的角度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不少创作方面的建议。

显而易见,5场作品音乐会、4场专题学术讲座垒筑起了“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的学术架构,使整个展演季在规格与品质方面,体现出应有的学术价值和高度。除此之外,展演季期间举行的其他活动,同样也精彩纷呈、亮点不断。

其一,学术论坛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共谋发展。展演季期间举办的中国电子音乐学术论坛,由中国音乐学院金平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四川音乐学院等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知名专家,如吴粤北、金平、李鹏云、黄晓东、范翎、白小墨等汇聚一堂,共同就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与现场师生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借助于展演季这个平台,促进电子音乐在国内各高校的良性发展。

其二,作品展示内容新颖,形式独特别开生面。除作品音乐会外,展演季其间还举办了两场与众不同的作品展示。一场是“法国具体音乐现场重现”;另一场是德国ZKM全息声音系统国内首秀。

“法国具体音乐现场重现”展示在钟启荣博士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由川音电子音乐系本科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展示内容分两部分:“具体音乐之城市交响曲”和“具体音乐之情陷菜市场”。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物,如:垃圾桶、自行车、塑料球、菜刀、PV管、玻璃杯、蔬菜等,试图还原类似电子音乐萌芽阶段——法国具体音乐的作品样态。展示中的表演者把各种实物作为乐器来演奏,在预先的设计中,体现出对位、独奏、重奏等多种音乐元素,现场采样的声音素材,通过计算机变形处理后与预制声音部分同时出现,新奇别致的“展演模式”,在体现作品创意和“灵动乐思”的同时,通过现场的互动参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实时效果。

川音全息声音实验室由28.2声道构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系统,是德国ZKM中心中国唯一的合作伙伴。由德国ZKM两位专家主持的全息声音作品展示,利用四面八方弥漫而来的不同声音,将听众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全景音响世界,通过多声道电子音乐的相互传递,带入一种如梦如幻的沉浸式声音意境,自然而真实的声音布满整个区域空间,时而急骤如风,时而涓涓细流……360度动态环绕的音效包裹着现场听众,不断刺激并震撼每个人的视听神经。

这两场作品展示,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口,面对电子音乐在作品表达中的多种可能,必将为我们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带来新的思考。只有努力学习并吸收各种新思维,真正掌握并应用各种新技术,才能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学术视野,融入到国际化现当代音乐的发展轨迹中,这正是当今我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 语

“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的成功举办是四川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次重要的学术成果展示,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主要意义在于:

1. 建立一个信息对称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在以多元发展和多媒融合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利用展演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资源,加快与国内外信息交换以及更迭的速度,修正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在不断充实、完善和弘扬自身优秀本土文化的同时,更加明晰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2. 促进我国电子音乐创作的不断创新发展。通过短短4天的展演季,共计展演作品32首,其中,新创作的作品达18首,占整个音乐会作品数量一半以上。虽然有些新作品,在创意构思、写作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还略显不足,但对于电子音乐作品创作而言,仍能够起到很好的培育和孵化作用。利用展演季这个平台,通过作品展示、学术讲座、大师课程等方式来激励创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前行,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培养能够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优秀人才。要想与世界进行公平对话与密切交流,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在作品创作、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上有所作为的优秀人才。展演季这个平台,正在为了不断推陈出新而成为一个动力源。通过这个学术平台,激发电子音乐专业师生的创作热情,促进与国内外电子音乐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自然也就成为我们举办本次展演季的最终目的。

“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是在中国内陆第一次由地方院校主办的国际性电子音乐学术交流活动。不可否认,较北京、上海一些历史悠久、影响甚大的音乐节而言,我们才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仍需不断改善。但本次展演季的成功举办使川音的电子音乐专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寶贵的经验。

我国的电子音乐发展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创办“成都·2017电子音乐展演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稳步前行,让“五月的迷情”继续扩散,将成都电子音乐展演季办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责任编辑:杨迪瑞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
扎实理论基础+深通音乐创作=荣誉连连
扎实理论基础+深通音乐创作=荣誉连连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电子音乐声音扩散系统中的扬声器功能探究
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
Acousmonium声音扩散系统的发展及应用思考
浅析音乐院校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分类
用音乐建构雅典卫城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