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对策

2018-01-11 20:22于丽
新一代 2017年16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辅导心理

于丽

摘 要: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關键词:心理;解决对策;辅导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将大学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当前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一种有效的形势,将成为一种很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目前国内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也多以粗放性概括为主,各说法之间出入较大。与母体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收费机制、生源质量、社会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动机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形态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通过研究试图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试作初步探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中,随着青少年的性早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恋爱的比例直线上升。笔者曾在600名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6%的学生承认有恋爱对象,大部分是与过去高中同学保持的恋爱关系,还有到大学后新交的“恋人”。在这种环境中,那些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甚至会被当作“另类”而感到压力。正是由于不懂爱情时却涉足爱河,所以恋爱的成功率很低,而恋爱中的“当事人”应对“失恋”的承受力又极低,由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二)人际交往障碍导致的“郁闷”心理越来越普遍

“郁闷”,成为当代大学校的流行词。问卷调查中,7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心情“郁闷”。郁闷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更多的大学生承认,“郁闷”主要不是来自学习的压力,而是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在问卷调查中,有64%以上的大学生对此难题感到困惑或烦恼,位居心理困惑的第二位(10年前位居第二位的自卑心理退居第四)。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室友不够融洽,只喜欢背着书包上教室去学习,好象寝室不是我快乐的空间”、“对某些人的虚伪行为很反感,但又不愿说出来,因此心里有一种闷得慌的感觉”、“不能忍受别人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心理空虚,想交流,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不善与人交往,总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者每班都有。

(三)经济困难导致的自卑心理越来越突出

10年前,笔者在做心理问卷调查时,自卑心理位居第二,而且多是由学习成绩和自身能力的落后而产生。而今,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比例下降了(当代大学生现在也会由于学习成绩而产生心理焦虑,但不会由此而自卑),但问题更突出了。由于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导致社会收入的差距拉大,大学校园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感觉心理压力比生活压力本身还要大,现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很强,过去是攀比学习、攀比能力;现在是攀比家里有钱、父母有权。来自贫困家庭的自卑者又往往极度自尊,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变态和心理扭曲,极度压抑之下,得不到宣泄,同学关系紧张,导致极端事件,马加爵案件即有此因素的诱因。

目前,虽说从全社会到各个学校,都在设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但却无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可能影响他们的整个大学时代甚至一生。

二、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中,心理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教师所能承担解决的,从学校党团组织到学生组织、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到基层学生工作办公室、从每位任课教师到各班班主任要上上下下形成合力,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理”。

(一)发挥党、团组织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环境中存在的种种刺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环境不良,人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环境培养健康的心理。 校园文化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具体形式,而且是最易为大学生接受的、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要形式之一。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在校大学生营造起怡悦身心的客观环境,是大学生深为欢迎的,也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极为有益的。党、团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这种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开扩视野,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个人的“自我”和群体的规范、社会的准则融为一体,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就会增强,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发现大学生活的独特与美好,在心理上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如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组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任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力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极佳概括。由任课教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往往比其它途径更佳。因为大学生对任课教师都很尊敬,由这种尊敬极易产生信任。另外,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害怕暴露自己真实思想、影响自己“名誉”或“进步”的顾虑。因此,师生之间容易产生沟通。许多平时不大与辅导员或主管领导接触的学生却往往与任课教师能够产生良好的师生感情。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咨询技巧,随时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考核一个教师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应该把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韩愈早就讲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包括心理教育。

任课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应从设法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入手。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三)发挥班主任的感化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大学生接触的第一位老师是班主任,接触时间最长的也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大学生们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作用者和参与者,很容易与大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班主任最适合做自己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特别是对一年级大学生而言,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中学时代那种依赖老师,靠老师领着走的心理还没有消除。因此,当他们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渴望班主任老师的指点和引导,一年级大学生的班主任应该利用这种心理达到双方感情和心灵的沟通,当然这种感化的目的不是永远扶着学生走,而是通过这种感化作用更好地做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使他们更快的自立、自强。

(四)发挥心理咨询的疏导作用,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心理咨询正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有些高等学校将心理咨询室设在医院,使大学生误解为去心理咨询就是去“看病”;有的高等学校指定政工干部或行政管理人员或医生担任咨询员,把心理咨询变成了作思想政治工作和问诊看病,影响了咨询效果。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设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治理”办公室,应该由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员来承担这项工作,而且必须是专职的。实践已经证明,咨询员由教授思想品德修养课、心理学课、主抓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来做,只可以解决暂时的心理问题,但很难对咨询的学生进行跟踪负责,往往使咨询虎头蛇尾,事倍功半。

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人们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作为跨世纪的人才,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素质。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等学校,更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各方面予以真正的关注。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辅导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