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盐”弃:千年盐都的华丽转型

2018-01-11 11:11
中国盐业 2017年23期
关键词:盐业环球时报工业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盐业是串起自贡这片土地两千年来发展过程的一根鲜明主线,自贡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国家盐务的风云变幻,在中国的盐业史上留下了遒劲的一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盐、盐化工产业为起点而形成的工业底子厚实的城市,自贡现已跨越了老工业城市在发展中难以逾越的瓶颈,正朝着建设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前进。自贡是如何跨越老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困境的?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过程中的十字路口,自贡又将何去何从?

带着问题,《环球时报》记者随“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走向世界——2017外国媒体自贡行”来到自贡,走进这座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西班牙、韩国、印尼、越南、巴勒斯坦等10个国家的15家外媒记者一道,以“盐业”为切入点,共同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现在和未来,就绕不开这个地方的历史。在自贡的第一站,《环球时报》记者与随行的外媒记者一道,来到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自贡地区两千年来的挖凿盐井、汲取盐卤、熬制技术的变化。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历史上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所发明的盐井挖凿技术。自贡地区蕴含的盐资源属于矿井盐,盐矿都深埋在地下数十米,乃至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地下。因此,自贡地区的盐业发展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劳动人民与地球表面这层坚硬无比的地壳之间的斗争史。在千百年的劳动实践中,自贡人民发明并总结了一套挖凿盐井的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自贡是这一凿井法的发源地。

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指人们利用人、畜、机械等动力,锉不断地被高高吊起,然后依靠自身的重力不断地冲击并击碎岩石,向地层深处钻进成孔,并不断捞出岩屑,达到获取盐卤资源目的的一种钻井技术。

这一技术在清朝中后期达到顶峰,位于自贡市大安区的燊海井就是这一技术全盛时期的集大成者。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1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凿成的超千米深井。

在《环球时报》记者看来,将这套钻井技术的各个环节拆分开来,每个动作其实都不过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简单技术,但通过将这些简单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综合效果威力是惊人的,在这里不得不佩服自贡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

李约瑟在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认为:“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对世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启蒙、奠基与推动作用,在国际上领先数百年至一千多年。”

而《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则在第58页明确记载着:“清代井盐钻井技术深钻技术在自贡地区获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它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现代钻井之先河’,无愧于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然而,在博物馆内走完整个自贡盐业发展的时空隧道后,记者心里还是有一些唏嘘。尽管有着农耕文明时代最高的技术水平与较为成熟的规模化生产,自贡历史上的井盐产业终究还是没能靠自身的内生动力实现工业化的转型,可以说是外部世界的工业化生产大潮将其拽进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那么,进入现代,尤其在国家层面坚决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今天,自贡的千年盐业将做出怎样的调整呢?

自贡市盐业生产者久大盐业公司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这是国内最先进的五效真空制盐装置,利用了美国的HPD技术,日本的结晶技术和我们自己的设计院的自主技术。和国内其他装置相比,更加节约能源,产品的品质更好,”在厂区内的一套真空制盐装置面前,久大集团公司营销总监助理肖扬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然而,久大集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也经历过一番生死挣扎。据肖扬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久大集团作为国营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集聚了国企普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债务包袱沉重,劳动生产率低,设备陈旧,亏损严重,一度非常的困难,甚至濒于崩溃的边缘。1999年5月,新一届领导班子诞生后,临危受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并进行减员、减债、减负,实现了整体结构调整。

肖扬介绍,穿新鞋不能走老路,久大集团随机进行了体制创新,进行了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体制创新完成后,久大马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利用高科技和生物技术进行盐产品深加工,开发品种盐。“在其他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我们就自筹资金,建成了国内的真空装置,建立了年产量三万吨盐的深加工项目,在技术创新上走到了国内的领先位置,”肖扬说。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久大集团掌握着我国真空制盐工艺设备装置的核心技术,拥有全国盐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井矿盐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可以说,已经牢牢掌握了全国井矿盐领域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话语权。

一家企业最终输出的终究是产品,在当下这个各行各业都在追求消费升级,人们也愈发注重生活品质的时代,“产品为王”应该是每一家做实体经济的企业的应有追求。在这方面,久大集团下属的轻工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市重点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4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拥有49项产品及技术专利,全国85%以上的真空制盐装置由该院设计,已开发出6大系列近200多个品种的产品,成为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井矿盐龙头企业。

“可能有的企业还在生产一代、二代盐产品,我们已经步入了四代、五代的产品生产阶段了,”肖扬介绍,过去的第一代盐产品只是往食用盐里加一点调味品,形成调味盐,后来慢慢开发出了泡脚盐、洗脸盐,以及食用方面的营养盐。现在久大集团已经进军盐的化妆品领域了,根据盐原先的特性不断研发新品种来满足消费升级、消费差异化的需要,产品的附加价值比以前有了极大提高。

可见,在技术上不断打磨,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同时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适应消费升级潮流,做好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提高附加值,这是来自盐工业生产者的角度给出的回答。

而自贡市的“老盐厂1957”文旅项目给出了另一种回答的可能性。

15日下午,中外媒体记者来到了位于自贡市大安区的“老盐厂1957”文旅项目。踏入该项目园区,一股熟悉的风格扑面而来。与北京的798、广州的红砖厂风格相似,这里也对老厂房进行了现代化的艺术渲染。但与北京798不同的是,“老盐厂1957”项目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但建筑形态更加变化多样,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园区内,经过艺术改造的厂房大部分呈现出极简的风格,点缀着少数几处保留下来的机械设施所带来的工业哥特风。走在园区内,工业与艺术整体和谐的结合让人感到非常惬意。

据项目工作人员的解说,大安盐厂始建于1957年,曾是国家井矿盐大中型骨干企业、省级先进企业,2001年12月因其资不抵债依法宣布破产。停产后的大安盐厂遗存了较为完整的成体系化的制盐工业遗址,有冷却水塔、发电装置、热力发电塔、输送煤炭和卤水的栈桥,这座盐业工业建筑旧址,是自贡在历史上形成的、目前仍然存在的、具有鲜明形象特色的工业遗存。其总体保存非常完整,具有重要的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价值,同时这里的工业建筑建造的时间跨度有60年,各时期的建筑非常和谐地集中于此,本身就是一处活态的工业建筑博物馆,这些建筑均匀地分布在小山丘上,高低错落,视觉效果也非常好。2017年初,自贡市对大安盐厂启动了改造工程,经过数月改造,现已建成“老盐场1957”文旅项目一期工程,明年春节期间就将正式运营。

负责对自贡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开发的自贡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青山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老盐厂项目的整体改造投入约为两亿元,一期明年春节就开始运营,主要以文化业态为主,包括书吧、茶吧及文创园,届时,将陆续引进国内外的美术作品展,并于明年在园区内举办大型的恐龙文化节。

“燊海井是清代的工业遗址,老盐厂是近现代的工业遗址,这是有脉络的,” 宋青山说,自贡人也把工业文明作为盐、龙、灯、美食之外,又一张骄傲的名片。

“这一块打造的是自贡工业文明的名片,不仅仅是对土壤的改良,生态的修复,最关键是把已经破了产的工业通过文化、商业的植入真正让它转型升级,成为另外一种生产力。再加上我们把年轻人喜欢的生态植入后,肯定也会成为经济的爆发点。”宋青山说。

宋青山介绍,“老盐厂1957”项目开始运作后,预计将吸引的游客数不少于20万一年。未来,还将通过轻轨将老盐厂与燊海井、吉成井串联,形成城市的完整历史脉络,将上述历史资源一起融入到中华盐文化博览园项目的总体规划中。

将盐业领域的过剩、落后产能不是简单地进行一刀切式的淘汰,而是通过艺术性的改造,将盐业领域的近现代工业痕迹与历史资源进行有机串联,打造盐业旅游IP,未来甚至还会形成“盐文化宇宙”,这是从盐文化整合者的角度给出的回答。

除了盐、盐化工产业以及盐文化周边产业,《环球时报》记者此行还探访了多家装备制造、新材料生产、新能源利用企业及航空产业园。这些企业都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都成功完成了产业发展的痛苦转型,代表了自贡未来新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转型完成的关键因素,他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谈及企业创新,全球著名的焊接材料制造企业,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政策能够解决的,核心还是要内生的动力,这个动力就在于你发展的需要。企业不能改变环境,唯一能改变的是企业你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们已经早走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如果说现在还有企业在这个时候要来转型发展,走入这个行业,它是永远追不上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头部优势。”航空及燃机关键零部件生产者海川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静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该公司的技术门槛时如是说,“企业在从事原来的产品制造的时候,市场和销路越来越窄,要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经过分析和研判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导向,我们觉得,军民融合和军工制造这个版块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会鼓励支持发展的产业,所以我们选了这个产业。”

短短几天的自贡之行,《环球时报》记者真切感受到了自贡在以盐、盐化工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新产业未来布局。作为全国12个城市(经济区)建设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自贡的老工业城市转型模式,有着一定的可复制性,对于我国其他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参考意义。

据了解,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再加上120个老工业城市,数量堪称庞大。如何调动所有城市的积极性,形成相互赶超、百花齐放的转型发展态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包括自贡在内的12个城市(经济区)所组成的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将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等领域探索经验,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示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盐业环球时报工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重庆中井坝明清盐业遗址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工业技术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