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红
(大竹县人民医院 四川 达州 635100)
子宫内膜癌属于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仅次于宫颈癌及卵巢癌,直接威胁妇女生命健康[1]。本文通过对比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内膜癌化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在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住院病患共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处于37~63岁,平均年龄(51.47±3.96)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处于38~65,平均年龄(52.51±4.16)岁。两组研究对象均实施子宫双附件切除联合淋巴清扫术后化疗治疗,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均根据化疗治疗实施基础护理,包含化疗前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正常、告知患者化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适感[2],化疗过程中强调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观察,化疗后告知患者饮食、生活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2.1 化疗前护理 展开化疗操作前,部分患者由于担心化疗所产生的副反应而存在明显抑郁、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此时需观察患者不良情绪并针对性调理,叮嘱患者自主调节身体状况,注意休息[3]。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症状是否适合开始化疗操作。认真解答患者对化疗的疑惑,并委婉地描述可能存在的不适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1.2.2 化疗中护理 化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存在不适感,加上心理上的恐惧,可能发生不遵医嘱行为、情绪波动,血压偏高状态,影响到化疗安全[4]。针对此类患者,在检查好化疗仪器后应强调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告知患者化疗对癌症的控制作用,并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1.2.3 疼痛护理 若患者表达自身疼痛感较明显或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可通过布洛芬之类的镇静药物缓解其疼痛感并观察症状。化疗过程中可通过播放音乐、播放患者喜爱的影片、提供阅读书籍等方式,分散其疼痛注意力。
1.2.4 健康教育 每次化疗后均需向患者展开健康教育,了解其心理状态,通过一对一方式向其讲解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措施、化疗注意事项、发病原因以及化疗后控制方法等。强调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舒适性,要求患者严格遵循正确的生活作息时间,并在饮食上强化控制。
情绪评分以SAS评分(焦虑评分)与SDS评分(抑郁评分)加以判定,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以Rosenberg评分判定患者自尊程度,分值处于1~20分,越低表示自尊心越弱。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在入院时及护理后比较患者情绪评分程度,显示护理后两组焦虑及抑郁分数均下滑,观察组同期评分显著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情绪评分对比表(分)
比较两组患者Rosenberg评分,显示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分数显著提升(P<0.05),详见表2。
表2 自尊评分对比表(分)
多数子宫内膜癌病患在化疗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偏低、负面情绪较强、自尊感较弱,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依从性及情绪稳定性。护理路径指的是根据患者化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按照科学性、标准性护理操作,提升护理有效性。
根据本次数据对比结果,入院时两组SAS评分、SDS评分、Rosenberg评分无明显差异,患者入院时存在明显焦虑、抑郁、自尊心偏低状态。经过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护理后,分数均有所改善,对照组组SAS评分、SDS评分、Rosenberg评分分别为(43.29±2.18)分、(46.01±1.77)分、(13.27±1.77)分,观察组分别为(39.44±1.06)分、(41.95±1.62)分、(16.40±1.25)分。
由此可见,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展开护理路径更有利于强调对患者情绪的稳定控制以及生活作息习惯的有效干预,对患者情绪的稳定以及自尊感的提升意义重大。
[1]刘洋,莫霖,王秋鸿,唐艳,黄晓燕,余璐.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Ⅲ期化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v.39 12:1825-1829.
[2]章霞,马晓欣.综合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化疗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v.18 08:1394-1396.
[3]李瑞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v.3 13:143-144.
[4]王新娟,胡英芳.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住院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v.38 04:474-478.
[5]张静,黄娜,陆俊婷.综合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化疗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v.13;No.365 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