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洁
(德宏州人民医院 云南 德宏州 678400)
足月妊娠是指妊娠期满37周不超过42周的产妇,这个时间段产妇分娩的概率比较高[1]。临床上需要对产妇进行适当的计划分娩,有效避免胎儿在子宫内发生窘迫、窒息等现象,改善妊娠结局[2]。催产素引产以及低位水囊引产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方式,两者临床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分析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低位水囊的应用意义,具体操作如下。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5例足月妊娠计划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这些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产妇53例,产妇的年龄在22岁至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8±4.2)岁,产妇的孕周在38.5周至41.5周之间,平均孕周为(40.5±0.6)周,根据足月妊娠分期,可将产妇分为:足月妊娠早期产妇7例,足月妊娠期产妇37例,足月妊娠晚期产妇9例。对照组有产妇52例,产妇的年龄在22.5岁至3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2±4.1)岁,产妇的孕周在38周至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40.1±0.7)周,根据足月妊娠分期,可将产妇分为:足月妊娠早期产妇8例,足月妊娠期产妇36例,足月妊娠晚期产妇8例。两组产妇各项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催产素引产,医生将催产素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入产妇体内,每分钟8滴左右的速度,直到产妇出现规律性宫缩为止。实验组采取低位水囊引产,首先,医生应该对产妇的外阴部、阴道以及宫颈等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其次将水囊利用长弯钳送入产妇子宫颈管当中。最后在水囊中装入生理盐水,扎紧水囊管,十二小时后将水囊取出或者任其自由脱落。
本次研究以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作为本次观察指标,包括产妇宫颈Bishop评分、产后出血量、引产至临产时间、平均泌乳量、恶露排出量等。
最后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产妇宫颈Bishop评分、平均泌乳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而产后出血量、引产至临产时间、恶露排出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产妇临床引产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临床引产效果比较(±s)
恶露排出量(ml)实验组 53 10.34±0.66135.89±15.5922.94±1.23 21.36±2.51 13.34±1.14对照组 52 6.87±0.61 305.26±15.3828.76±1.31 15.74±2.99 16.99±1.21 t值 / 27.9640 56.0314 23.4737 10.4392 15.9123 P值 / 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宫颈Bishop评分(分)产后出血量(ml)引产至临产时间(h)平均泌乳量(ml)
对于足月妊娠的产妇而言,由于胎盘老化、过期妊娠等原因,导致宫缩程度不足,很难进行顺利分娩[3]。因此,临床上对于足月妊娠产妇,通常需要采取引产计划帮助产妇顺利分娩,改善妊娠结局。运用于临床当中的引产手段多种多样,其中,低位水囊引产相对而言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低位水囊引产主要通过在产妇宫颈低位放入水囊的方式,对产妇的子宫造成机械刺激,从而促进产妇体内各种活性酶的释放,增加宫颈成熟度,诱使子宫平滑肌进行收缩,增加宫缩程度,促进产妇顺利分娩。在采用低位水囊引产的过程中,医生应该首先保证患者外阴部、阴道以及宫颈等部位的清洁,同时,在引产期间由于子宫口尚未完全闭合,应该禁止夫妻之间同房,避免发生感染,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采用地位水囊引产属于机械、物理性操作,没有药物引产的副作用,安全性比较高,对于产妇及胎儿影响不大,能够有效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选取105例足月妊娠计划分娩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这些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低位水囊引产和催产素引产,对两组产妇的临床引产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低位水囊引产的产妇宫颈Bishop评分、平均泌乳量均明显高于采用催产素引产的产妇,而产后出血量、引产至临产时间、恶露排出量则明显低于对采用催产素引产的产妇。该研究结果与他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运用低位水囊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母婴结局,安全性高,产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胡娟,赵磊,何冬梅,等.低位水囊在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引产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10(04):99-100.
[2]卞桂萍,沈丽,薛艳春,等.低位水囊在足月妊娠计划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5(20):30-32.
[3]彭凯欣,赵菲.低位水囊用于延期妊娠计划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6,21(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