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文
(乐山市夹江县马村张氏骨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100)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多见于产后、术后、长期卧床休息或者肢体挤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瘀滞性溃疡、下肢皮炎以及局部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导致患肢的血液供应障碍,引发患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因此,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此次研究为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纳入研究,全文见下。
将我院骨科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选患者均经过彩色多普勒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3~65岁,平均年龄为(49.71±5.82)岁,病程在4~8年之间,平均病程处于(6.6±0.4)年。患者或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下肢髂外静脉血栓12例,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有压痛,浅静脉出现怒张;小腿部深静脉血栓10例,主要表现为小腿具有压迫感、肿胀以及压痛,浅静脉未见怒张现象;混合型深静脉血栓6例,主要表现为下肢具有肿胀感、痛感,并且浅静脉出现怒张,下肢皮温升高;混合型肾动脉血栓2例。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及间歇性跛。
(1)30例患者均接受初步诊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查患者的髂外静脉、胫后静脉及胫前静脉,同时,测量患者下肢静脉血管中血液的流量、流速及流向,依据患者下肢深静脉类型进行处理。(2)基础处理,指导患者绝对卧床,提升患肢的高度,水平高于头部,医用弹力绷带将患肢予以包扎或者包裹对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2次/日,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剂量为8U/次,2次/d。(3)介入治疗,在静脉造影时安置下腔静脉滤网,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血栓部位、长度以及病程,选择入路留置静脉导管,经静脉留置导管微量泵缓慢注入尿激酶90万U/日,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6000U,2次/日,连续治疗5日[2]。
显著有效:经5d治疗,下肢疼痛得到明显缓解,皮温明显下降,肿胀消退;有效:经10d治疗,下肢疼痛得到较好缓解,皮温基本恢复正常,肿胀基本消退;无效:经10d治疗后,未达到显著有效或有效治疗标准。
将所得数据经SPSS 19统计学软件实施相应分析。
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下肢髂外静脉血栓12例,小腿部深静脉血栓10例,混合型深静脉血栓6例,混合型肾动脉血栓2例。所有患者经过药物促进或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得到缓解和治疗。具体见表1。
表1 30例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者接受骨科创伤手术之后很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肌肉始终处于松弛状态,体内深静脉血液循环收到影响,致使管腔内部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形成血栓。同时,患者的上血流会因创伤变得缓慢,使机体下肢和静脉回流收到阻碍,对患者的创伤造成一定阻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有可能恶化为肺栓塞、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3]。因此,对骨创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予以及时诊治尤为重要。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治疗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下肢深静脉类型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在此次研究中,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有效治疗,15例显著有效,14例有效,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对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及时诊治,缓解临床症状,可促进其康复,适合临床推广与应用。同时,骨科临床落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杨荣飞.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7,(08):115-116.
[2]黎俊豪.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7,(04):170-172.
[3]于红宇.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其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