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

2018-01-11 10:42张敏
医药前沿 2018年2期
关键词: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张敏

(绵阳市肛肠病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血常规检查属于临床常见检查方式,主要检测血液标本中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很多患者在发生一些疾病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变化,医生则可依据这些变化调整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虽然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干扰下,经常出现误差情况,影响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所以如何降低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成为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本研究主要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来我院体检的3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及解决策略,现做归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来我院体检的30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为25~44岁,平均年龄为(34.5±9.0)岁。所有患者各项指标正常,无任何病变。

1.2 方法

取所有体检者外周静脉血液2mL,制成血液标本后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行血常规检验。统计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之后行二次血液采集,对比两次检验的结果,判断误差情况。明确误差后,检查血常规检验中各项环节,对血液标本提供者、血液标本送检人员、血液标本采集人员、血液标本检验人员进行调查,总结出现误差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1.3 观察指标

对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行t检验。对比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00份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包括受检者自身因素17份,占比5.7%;采集时间不合理65份,占比21.7%;保存不当72份,占比24.0%;送检时间过长126份,占比42.0%;抗凝剂浓度不合格20例,占比6.7%,详见表1。

表1 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原因分析

2.1 不同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与末梢血相比较,静脉血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与末梢血相比较,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详细指标情况见表2。

表2 对比不同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2.2 不同温度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与冰箱保存相比较,室温保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略高,但组间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详细指标情况见表3。

表3 对比不同温度下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2.3 不同放置时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与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相比较,采血后立即测定的白细胞计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与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相比较,采血后立即测定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详细指标情况见表4。

表4 对比不同放置时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3.讨论

本研究主要对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统计了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发现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集时间、保存环境、抗凝剂浓度等因素均会造成检验误差。因此,应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规范意识,严格遵循血常规检验流程,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降低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发生率。另外,本研究还表明,静脉血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末梢血相比较,组间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室温保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冰箱保存相比较,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采血后立即测定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相比较,组间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提示采集静脉血或者末梢血、采血后立即测定或者放置2小时之后测定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做好血常规检验之前、之后以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临床在进行血液分析时,一般需要求室温为8~25℃。有关研究表明,于8h内检测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可获取最佳检测结果。有关学者将血液样本分别于常温下和4℃进行冷藏,发现在常温保存环境下,白细胞为(8.15±1.22)*109/L,红细胞为(4.31±0.72)*1012/L,血小板为(211±30.7)*109/L,血红蛋白为(116±4.4)g/L。在4℃冷藏环境下,白细胞为(7.95±1.21)*109/L,红细胞为(4.35±0.70)*1012/L,血小板为(217±31.2)*109/L,血红蛋白为(117±4.2)g/L[1]。可见相关指标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在常温环境下,红细胞1h后发生改变,白细胞2h后发生改变,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中若无需血小板、白细胞的精确数据,可将标本置于2~8℃保存。

完成采血后,一般由专人配送血液样本,由于血液样本中各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均会对血液样本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需尽快进行检测。若不能及时送检,需在适宜环境下进行保存。有关学者将血液样本分别放置了10min、2h、4h、6h、8h、24h,以测试放置时间与血常规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不同时间点,相应的WBC、Hb、RBC等值无明显差异[2]。在2h后,与10min时所测值相比,PLT、MVP值明显发生变化。所以在完成采血后,不能放置血液样本过久,避免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临床进行采血时,常应用静脉采血、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方法。据相关研究表明,手指血检测的准确性、可重复性较差,而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会发生异常,所以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采用静脉采血,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3]。

血常规检验可帮助医生了解体检者的身体情况,若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则会对诊疗方案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加强对误差的总结和分析,归纳解决措施至关重要。在行血常规检验前,若受检者摄入食物,则易对血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造成影响,进而出现检验误差。当机体剧烈运动后、处于紧绷状态时,体内的血液状态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易出现误差。不同的抗凝剂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浓度的抗凝剂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发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存在明显差异[4]。因此,需明确血常规检验中各干扰因素,加强宣教,完善检验规范,以减少误差。

综上所述,为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需加强对各检验环节的检查,明确各种干扰因素,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处理,以减少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

[1]史晶晶.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36-637.

[2]周凤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8):182,184.

[3]郭珺.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2):252-253.

[4]韩秀丽.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095,1097.

猜你喜欢
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鸡住白细胞虫病防治体会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