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2018-01-10 09:07刘灿许新建
教师·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有效途径传统文化

刘灿 许新建

摘 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內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多所小学开设了国学课,但小学阶段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进行国学教育呢?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这仍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国学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综合评价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从体验中感悟,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62-02

湖南省岳阳市东城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自编国学教材、开设国学课堂至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现在走进校园有了浓浓的国学味,学生们身上也渗透着国学精神。在这实践的五年里,我们潜心钻研,运用了一些策略,收获了一些体会,探索出了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并作用于学校教育特色打造,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成长。

一、课内,在诵读中找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乐、直面经典,以诵读为手段是最恰当的了。经过探索,我校国学课堂诵读已基本形成了“三读一做”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吟诵以丰富“读”方式。

(1)读通文章。课堂开始,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一到两遍,找出难读的字词、句子,然后,师生交流正音、划分、朗读节奏,最后,通过范读、小组比赛读、两人拍手合作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将课文读得流利,读得节奏分明。

(2)读懂文意。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前提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注释、译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利用文中“小故事,大道理”及“想一想”“说一说”开展交流、讨论,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品格,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读出韵味。在读通、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文章的平仄,并让学生依据“平声长”“仄声短”“入声促”“韵脚要悠长”的吟诵原则学习吟唱,在一吟一咏中读出诗文的韵味。

(4)联系生活做一做。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一方面出示生活实例,让学生讨论、交流,利用所学知识明辨是非、正习立品;另一方面,结合课本内容,布置实践作业,以学导学、学以致用。

二、课余,在考级中积累

为了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通过探究,我们建立了国学经典诵读考级制度。国学经典诵读考级是对国学课程的升华,通过国学课程的实施、检测评价,使学生走进经典诗文的殿堂,感受诵读的快乐,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我校的国学经典诵读考级活动采用分年段考级的形式,六个年级按年段共划分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学小学士、国学小硕士、国学小博士,每个级别根据学生读、背、写、习惯养成效果和特长等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每个学段的学生在学段结束前力争达到该学段的诵读高级标准,同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提前考级、晋级。

三、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1.“开蒙 启智 习礼”,我们在入学礼中成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尊师重教、孝敬长辈、同窗和睦一直是我们传承至今的美德。入学开笔礼俗称“破蒙”,是中国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礼,是读书写字、习礼之时的一个传统礼节。九月是新生入学的日子,在九月的第一周,一年级的新生们会身着汉服和家长齐聚一堂,怀揣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敬畏之心,怀揣对父母、教师、社会的感恩之心,参加学校的新生入学礼活动。

家长、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过“知礼门”,投放心愿卡,正衣冠、点朱砂启智、行拜父母礼、行拜师礼、击鼓明智、书写“人”字、接受学校领导赠书……让学生们在中华传统仪式教育中体验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神。

2.书香四溢“读书节”,快乐阅读有雅趣

每年秋季学期,学校会开展盛大的读书节活动,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让书籍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读书节分为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举行读书启动仪式,各中队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各中队建立“图书俱乐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各中队利用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布置中队读书专栏,开展读书跳蚤市场、猜灯谜,举行百本经典好书推荐会,开展读书主题队会、中队故事大王评比。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举行读书节汇报活动:教师读书汇报表演、读书小报展示、家庭读书笔记展示、故事比赛、唱“经典”演“经典”闭幕式、表彰“小书迷”“书香教师”“书香家庭”“书香中队”。 组织优秀节目,去幼儿园、社区进行表演,将阅读的快乐分享给他人。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分别开展读书节的十个大型主题活动,让书香浸润每一位师生心灵,让阅读伴随每一位师生成长!

3.在“我们的节日”里,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宝贵资源。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每个传统节日里,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校园广播等带领学生们了解节日来历、习俗,诵读洋溢浓浓节日味的经典诗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家长们领着学生们祭英烈、包粽子、举行中秋诗会……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无穷魅力。

开展有趣的民俗调查活动,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典故和家乡的民风民俗;开展主题鲜明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背诵节日经典诗篇,增强学生们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先祖及离世亲人的节日,这个节日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追思励志做栋梁”,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参观烈士陵园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革命精神,立志报效祖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吟诵清明节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诗人屈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学生缅怀先贤,学习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忠诚祖国的高尚品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结合端午传统习俗,组织开展包粽子、制香囊等富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端午节主题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了解民俗,喜爱“我们的节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让学生了解和讲述有关中秋节的典故,大力普及传统节日知识;举办“咏月”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习俗。向学生普及重阳节知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一招一式见精神,国学操里传国粹

为打造我们学校的国学特色,弘扬民族国粹,配合国学校本教材的研发,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自编了《弟子规》武术操、《千字文》太极操,全校学生在大课间时间边吟诵边做国学操。学生每天口诵之、体操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动作加深吟诵的记忆,在一招一式中,传承国学精神。同时学校还将浅显易懂、节奏明快的《弟子规》吟诵,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营造出平和、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气的学习氛围。

5.“传承经典,展示精彩”校园艺术节上露一手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每年“六一”会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2018年“六一”校园艺术节上学校将国学主题融入其中,学生们围绕“孝”“义”的主题,现场书写、绘画,这在激发学生学习书画兴趣的同时,展示了学生专业特长,更展示了我校学生弘扬国学精粹方面的良好素养。

我校国学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遵循了国学传承的基本规律。学校推广实施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已漸成体系,春季学期的艺术节、秋季学期的入学礼、读书节、贯穿全学年的“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体验式教育、学生们每天大课间都在锻炼的国学操……

事实证明,我们探索、开展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活动由点到面、由个人到集体、由学生到家长层层铺开,目标明确、实施到位,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也为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践行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时刻处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培育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性情、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有效途径传统文化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