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
摘 要:人们习惯上把由上海、浙江率先于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称为“新高考”。新高考的“新”主要表现在:“套餐”选项,从文、理2个增加到20个,增大了选择性;录取依据,从一个依据变为“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唯分数论”;英语考试两考制,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生涯规划、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将是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难点问题。展望新高考,“以生为本”成为核心理念,学校定位会更加明确;“开门办学”成为现实需要,课程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相长”成为自觉追求,学校管理会更加科学;“协同育人”成为共同责任,中学大学会更加配合。迎接新高考,要因校制宜,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行动目标和行动任务。
关键词:高考改革;校本行动;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13-03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中学,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他们在应对高考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提供的每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我们后来者早做规划、少走弯路,都显得弥足珍贵。2018年4月15日—21日,本人有幸作为长沙市高考改革沪杭高级研修班的一员,看学校、提认识、听经验、思对策,受益匪浅。
一、认识“新高考”
1.“新高考”新在哪儿
本轮高考改革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考试科目“3+3”(不分文理,除语、数、英3科统一高考外,再从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中选考3个科目);二是录取“两依据一参考”(依据两个“3”,参考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是英语考试两选一(选择考得较好的一次计入总分)。
不分文理、更多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改变了“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观;多次考试弥补了一次考试可能存在的各种偶然性造成的影响,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桎梏。
本人认为,新高考最重要的“新”是“选择”,“选择”既是其首要特点,也是其首要优点。通过选择,真正实现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学会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所需,也是伴随一生的几乎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考题”,更是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之所需。新高考的“指挥棒”恰恰指向的就是选择,不仅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也给了中学和大学更多的选择自己办学特色的机会。
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新高考既给了高中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大学也应当有与之相配套的任务。下表所示为笔者以学生生涯和学业规划为例整理出的学生、中学、大学的任务路线。
2.“新高考”难在哪儿
(1)生涯规划问题。学校开始重视生涯规划也不过几年前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教师从来都没有做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一般能想到的是借助咨询机构,但成本动辄几千元,且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准确规划学业。学生要了解自己真实的兴趣、特长,是否应当把某种特长发展为专长,自己的性格特质与什么样的职业最匹配,最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信息是需要使用有关专业的测评系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生涯测评系统并把部分教师培训为生涯规划师,是当务之急,可能也是明智之举。适合自己的职业到底是个什么样?学生需要通过职业体验获得基本的感性认识;怎么才能获得所需要的体验,大学选什么专业对未来这个职业最有利?大学需要对有关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解读,大学这个专业对高考选科有什么要求呢?学生需要在进入高中时就能知晓,而这样的文件尚未正式发布。
(2)选课走班问题。新高考不分文理的选科,给了学生多达20种选择的机会,选择多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会有行政班级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学生一人一张课表,排课会变得非常复杂。学校还要考虑给某时段无课的学生提供自习的地方,如何进行考勤而不至于学生“流浪”,学校场地能否满足这样的需要?学生选择的不确定性势必也会给学科所需的专业教师数量带来不确定性,“潮汐现象”在所难免,这些困难是无法回避的。
(3)教学评价问题。这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综合素质评价。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要参考什么?标准是不统一的,也是不唯一的。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在什么时间、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平台来发展这些素质?谁来指导?会不会与其他学习和活动时间相冲突?谁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何保证高校对这些数据真实客观的要求?需要保留什么样的证据?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面对的。
二、展望“新高考”
1.“以生为本”成为核心理念,学校定位会更加明确
新高考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即“以生为本”成为核心理念。在实施高考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紧扣这个理念制订方案,以生源特点确定学校特色,会使学校定位更加明确。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全日制民办高级中学,目前的生源特点是“多元化”:有学业基础较好且有艺体特长的,有学业基础较好无艺体特长的,有学业基础较弱但有艺体特长的,也有学业基础弱且无艺体特长的。基于上述生源特点,学校定位于每个学生“做对社会有益的公民,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通过扎实的生涯规划课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地设计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毕业去向,读“双一流”大学、读一般大学、读高职院校、拿到毕业证去参军或工作,抑或选择再复读一年都是成功,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开门办学”成为现实需要,课程资源会更加丰富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和课程资源,除极少数名校强校外,很多学校是无法满足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需要的。这就需要学校解放思想,借助社会力量资源,开门办学,“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虚拟实景相结合”,为学生牵线搭桥、铺路搭台,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3.“教学相长”成为自觉追求,学校管理会更加科学
(1)学校管理信息化。展望新高考,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众多的软件系统将投入使用,学生性格特质、选考科目、职业取向、学业成绩、参与活动、现实表现等大数据都将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并自动反馈。
(2)教室功能多元化。随着走班教学的开展,原来固化的行政班教室将逐步过渡为“教师工作室”,成为几个同学科教师共同使用的集教研、备课、授课、辅导、实验、阅览、展览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之家,“教师不动学生动”将成为常态。
(3)教师角色多样化。为了达到对走班教学的有效管理,授课教师同时应当行使教学班班主任之责,班主任只是学校小部分教师的事将成为过去时。每名任课教师同时还要作为若干名学生的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业、活动、思想等进行全面指导,“全员德育”将真正落地。有的教师还可能是某个社团的指导教师或教练,“一专多能”将成为对高中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4)师生关系和谐化。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中,学生失去选择自由被教师压着学,教师只管教不管育师生距离远,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让学生满意等是几个重要诱因。新高考特别强调建立在生涯规划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学生自己的人生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业自己做主,选课选考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变“这是老师要我学的”为“老师,这是我要学的”;教师的导师角色,决定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不再只是“学习”,还将包括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和思想的引导,距离缩小了的师生会更亲近;“选课”就是“选老师上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追随自己的“生源”……新高考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4.“协同育人”成为共同责任,中学大学会更加配合
把学生的兴趣发展为特长,把特长发展为专长,再把专长作为大学的专业选择,进而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并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接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培养通道。大学需要中学提供相关专业所需的优质生源,中学也需要大学为中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中学与大学联合选拔培养“目标生”,为其高中学业和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指导,是多利多赢的举措,也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责任。
三、迎接“新高考”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学校要做好筹备硬件、软件,完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配套管理制度,培训师资队伍,动员学生、家长,出台行动方案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以下是笔者对我校迎接高考改革行动方案的初步思考。
1.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依据,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借鉴试点省市学校的成功经验,以学生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升学指导和高中学业规划为切入点,秉持“携手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2.基本原则
(1)传承创新,发展特色。我校办学近两年来,关于分类编班与分级教学、人生规划与导师团队跟踪制、与名校统一评价标准、评优只设标准不设指标、自然分材教学等一系列思考与实践,完全符合高考改革理念,要结合新高考具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做实做细,落地生根。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新高考改革是学校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统筹考虑,需要兼顾不同学科师资可能出现“潮汐现象”的问题,学生学科学业基础与升学追求之间的平衡问题,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与中学实际操作客观统一的问题,硬件、软件与管理制度的配套问题,学校与大学、兄弟学校之间的协作问题,家长因焦虑而可能引发的问题等,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方案。防止顾此失彼、偏离主题,要使生涯和学业规划、选课走班与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工作少受干扰。
(3)立足实际,追求实效。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办学时间短、教师来源广、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生源结构复杂等实际,采取分类培训、骨干示范引领等办法,保证学校相关举措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硬件的价值、制度的可连续性,能用的用,有缺陷的改进,不能改进的逐步更换,还没有的逐步完善,要能够满足高考改革的实际需要,不盲目攀比,不照搬照套。如我校引进“学科潜能测评系统”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充分利用好学校已经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彩虹联智能生涯实验室”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印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及学业要求,使用《高中生生涯规划与辅导》作为生涯规划课教材等,使学生掌握选科的依据和方法,达到了会选、选对的目的。再如,我校把现有的“电子班牌”加装指纹或刷卡考勤功能,升级“学校综合管理平台”等保证选课走班的有序进行。
3.行动目标
通过组织落实各项行动任务,形成学校胸有成竹、教师秣马厉兵、家长紧密配合、学生训练有素的主动局面。我校争取在2019年元旦前,学生完成生涯和学业规划课程,基本确定选考科目和层级,为在一年二期正式开始选课走班做好准备。经过三年努力,到2021年首届新高考学生毕业,学校建校五周年时,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教师舒心、学生用心、家长放心的优质民办高中。
4.行动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的紧迫性和计划性。学校要以校长挂帅成立迎接新高考领导小组和若干工作小组,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制定全校总计划和各小组分计划,增强工作紧迫性,列出工作日程表,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避免工作滞后被动的局面。
(2)加强宣传动员,增强工作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教务处安排专人收集、整理、加工与新高考有关的文件、资料、案例、成果,确定对象,及时动员,精准培训,统一指导、统一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协调有序,避免盲目、慌张、混乱的局面。
(3)加强检查督导,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成立由教育、教学、教研、后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督导小组,分管校领导要作为第一责任人,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总结,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避免声音走调、执行走形、效果走样的局面。
(4)加强行动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教科室要通过定期组织不同层面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向专家请教,向先行试点学校请教,组织研讨活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而避免理论的空洞性和实践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翟秀刚.“新高考”的思考与应对[J].湖北教育,2017(8):71-72.
[2]王 刚,罗 菲.关于新高考改革中难点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6):247-249.
[3]潘卫建.论高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J].齊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89-96.
[4]周晓璐.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上海教育,2017(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