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摭探

2018-01-10 10:20孟祥韵
成才之路 2018年34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必要性

孟祥韵

摘 要: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高校将文化自信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高度结合,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必要性,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必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4-0004-02

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现实必要性。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对外来文化的高度包容。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引,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进行相关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之所在。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文化,从“人”到“公民”的转变过程中,文化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公民素质有赖于文化的给养,民族的发展有赖于文化的传承,国家的昌盛有赖于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而好公民、民族性、国家实力,又成为文化自信的强大后盾。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以及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句话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理由之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倡导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力量。广大青年是民族的脊梁,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的先锋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于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少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摇摆不定,集体意识逐渐淡薄,追求享乐主义,很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现象,不断削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信仰。有关机构曾以“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为题在北京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中进行调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影响仍然很大”的占20%,认为“正在消失”的占24%,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占23%,认为“很难说”的占44%,认为“不乐观”和“很悲观”的占33%。对于四大文学名著,回答“都看过”的占27%,“多次看过”的占15%,“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占48%,“一部都没看过”的占10%。从抽样数据来看,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有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可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和整体性把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甚至存在误区。

分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高校过于强调专业课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二是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课堂活动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高校的微博、微信等公众网络平台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难以吸引大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学习与交流;四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未能形成,有的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要充分利用一切文化资源,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培育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文化自信要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挖掘革命文化、践行先进文化做起。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高校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从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两个方面,对增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进行研究。

1.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当前,要从国家、高校院系和教师等多个层面,形成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机制保证,构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很多高校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马克思主義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找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因素,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一,国家政策层面。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学科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为二级学科。

第二,高校机构设置层面。高校机构设置层面的支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山大学具有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研究历史,是全国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院校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快速发展。1998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获批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又如,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3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系,2011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课堂教学层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人文教育,通过有效的教学逐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理想人格,引导大学生完成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认知循环。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环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创新机制和能动机制。要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注重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将文化自信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联系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传播正能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剖析不良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避免大学生被不良文化迷惑和腐蚀。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一,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要在已有网络工作平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新阵地。例如,可以构建学生工作网站平台、辅导员博客平台、新媒体工作平台、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每年要开展优秀博客、博文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评比表彰和经验交流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必须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大学生群体吸引到该平台中来,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有效利用高校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学术卓越的领航者、成长服务的引导者、权益维护的代表者、骨干培养的组织者,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为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政治引领和文化引领方面,通过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组织、各类院队、研究生支教团等学生群体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传承中大文明,弘扬中大学风、校风、班风。例如,可以利用学生组织开展我国传统节日以及重大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聚之以青年,聚之以思想”,高校学生组织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文化选择能力,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

综上所述,高校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注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办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启碹.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J].红旗文稿,2012(05).

[2]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3]麻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

[4]岳爱武,张尹.文化自信: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底气[J].江苏高教,2017(10).

[5]杜偉泉,沈媛媛.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7(04).

[6]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