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制度:校园软暴力的祸首

2018-01-10 14:20谢玉洋
新西部 2017年12期
关键词:暴力校园班级

谢玉洋

当大家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甚至残害等校园硬暴力事件时,却极少有人去关心校园软暴力行为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那些每天都发生在校园里的讥讽、嘲笑、侮辱、冷漠的精神虐待行为,像一条条毒虫一样,在阴暗潮湿的教育死角面目狰狞地吞噬和侵蚀着那些脆弱、敏感、彷徨、恐惧的灵魂。我们的校园不应该是人情味淡漠的荒漠,更不应该只是硝烟弥漫的高考战场,它应该是一个对个体人格和集体意识都能够起到呵护、温暖和滋养作用的温床。希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时叫停类似的等级教育,还每个学生以尊严的天空。

许多学生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老师的冷落,有的是一个方面 ,有的是在一门课上。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不能例外。比如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鄙视、轻蔑与嘲弄、给脸色;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等等。校园里这种来自老师的以冷落和语言伤害为主要内容的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被称作“校园软暴力”。而隐性排名机制,无疑是促生校园软暴力毒瘤的罪魁祸首。

这种软暴力,虽不似硬暴力那样明火执仗,伤害即见,但它对学生身心伤害的程度却远远超出我们想象。发生在身边的桩桩案例 ,就是血淋淋的无法回避的现实。

小虫是一个聪明的初一学生,至少,在他小学的时候能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省内这所知名的重点中学,那也是相当的厉害。然而,面对来自全省的尖子生激烈的学习竞争,小虫在成绩排名上败下阵来。一连三次,月考都在中下游。“你是猪啊,怎么这么笨!”“月考成绩排后的同学,明天把家长叫来!”老师的斥责和恐吓,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

如果说月考让他焦虑万分,家长微信群公布成绩让他心惊胆战,那么家长会后发生的事更让他彻夜难安。爸妈为了他,放弃了在县城安稳的工作,来到这里打工也不顺利,因为成绩的事被班主任叫到学校像训学生一样训斥,极大的心理落差变成互相埋怨,暗地里好几次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慢慢地,一向开朗的小虫变得沉默寡言了,和同学们的交往也变得稀疏了,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无用,他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原来的众星捧月如今却成了罪人一般。他无法原谅自己,更对成绩提升一筹莫展,他开始恐惧老师,厌恶学校,逃避朋友。发展到最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只得中断学业,回家治疗。

分数变成了ABCD,优良变成了加减,不外乎是成绩排名的变种怪胎和遮羞衣而已。更有甚者,连这最后的私处都暴露于众。诸如学习好的带红领巾,学习差的带绿领巾,学习好的坐前排,学习差的坐后排,学渣班的公然诞生,火箭班的心照不宣,更有甚者,让学生签署“自愿放弃高考承诺书”,等等等等,这样的事件不断见诸于报端,却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对优差生的区别性对待,大行其道。这些行为堂而皇之的背后,反映了当下中国教育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对教育公平的无视和挑衅。

普遍存在于广大中小学的做法,是出于以升学率为目的的典型的“等级教育”,而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是“精英教育”的心理作祟。这种以集中优势教育资源量才培养,去芜存菁貌似“合理”的教育模式,亦可以说激励模式,实际上是当前教育最严重的病灶。不仅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正公平性,也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常见的作法是,以成绩的高低进行“论资排辈”,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火箭班或重点班,差生班和学渣班。对学习好的学生关爱有加,对学习差的学生不闻不理,甚至冷语相对。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之前发生的“绿领巾”事件——西安市某小学的绿领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一切缘于这所实验小学采取的一项实验措施,给表现差的一年级学生佩戴绿领巾,表现好的学生佩戴红领巾,并且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

随着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学生们的成绩隐私曝光率更是大大提升。家长群,班级群,固然可以即时将教育、要求、成果进行第一时间的充分沟通,使学校教育更为人性化与透明化,但在群里对学生成绩的公布和点名批评,对学生及其家长而言都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学生们像羔羊被摆布于其间,被品评,被督促。这不但成为了部分学生的噩梦,更成为部分家长无法摆脱的焦虑。

更多学校美其名曰“教育改革的一项实验措施”,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造成了多么大的打击,更可怕的是,一旦“等级”的种子和观念深植于学生内心,對其未来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会造成多么大的扭曲。当功利之心从所谓的教育公义转嫁于学生身上时,可想而知,我们整个社会将来的价值走向和文化构建,在经过这样的教育模式而培养的人身上,如何能够更健康、更文明、更和谐地体现?学校的这些作法近乎于天真,是拍脑袋的想当然,是对学生心智的粗暴扼杀。

还有,对学校来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亦是法律的要求。对老师们来说,固然以传授学生知识让其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为首任,固然在教育当中进行改革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一切教育都有一共性和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尊严,塑造健康生活观观念。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什么三六九等,这是亘古不变的常理。单单以“论资排辈”而言,虽然不像体罚那么直接对学生进行处理,但其软暴力的负面作用可能将学生们幼小的心灵撕裂成“等级碎片”,一旦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学生自己以及对社会都是潜伏的危机和风险。

这种分级制度是对学生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它是教育的内伤,看不见,摸不着,但真真切切地在伤害学生的身心。严重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现象,若不能及时的调整,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厌世自杀,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最新一组数据表明,青少年由于校园“软暴力”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已占青少年心理患病总数的10%-20%,并且呈上升趋势。

其实,在教育领域,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是兢兢业业,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一些大胆尝试与实验。但是,有些实验却事与愿违,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甚至恶劣影响。虽然就本心而言,他们并无恶意,毕竟考一所好学校、谋求一个好未来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愿望,但这些实验在方式方法的处理上,笔者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可以有更为灵活的处理,以减轻对学生的伤害。

譬如,可以取消重点班,最起码在学校内部以随机排序的方式划分班级,并在教师配置上取消所谓的优劣配比。学校可以要求对班级的整体分数进行监督,但不在校园内或其他媒体公布,可采取私下约谈的方式,明确班级整体教育质量在校园内横向对比,让班主任老师或者带课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相应调整。

其次,在班级内部,老师在家长群里只公布作业、任务、活动等资讯,仅仅做为一个信息公布群存在。学生成绩及表现等,不要在公开群里当着众人之面进行讨论。老师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名次和表现等私信发给学生家长,并提出问题、要求、改进方法,让家长和学生心中有数就行了。

再有,学生成绩有好有差,学习表现有优有劣,对学生的喜恶作为老师来说,应当尽量避免转化为对学生态度喜恶的巨大反差。对优生多些表扬,对差生多些鼓励,一样地灌输知识,一样地嘘寒问暖,一视同仁,一体对待,这种对学生情绪、心理、自尊、自信的呵护,亦可取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们的校园不应该是人情味淡漠的荒漠,更不应该只是硝烟弥漫的高考战场,它应该是一个对个体人格和集体意识都能够起到呵护、温暖和滋养作用的温床。区别化对待,标签式处理,粗暴式教育,固然在当前体制下因客观原因充斥着各种无奈,也有所谓存在的“合理性”,但较之于人格养成的长远大计,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都是不合适的。学生一入校门,最该学习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该被教育成考试机器和应试赛马。一切唯分数论英雄的做法,一切因成绩好坏就用标签区别对待的行为,都是不折不扣的软暴力,这种教育看似无外伤实则内伤重重,可能荼毒心灵,可能“杀人不眨眼”。希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此为戒,及时叫停类似的等级教育,还每个学生以尊严的天空。endprint

猜你喜欢
暴力校园班级
班级“无课日”
反性别暴力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暴力的班长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