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2018-01-10 07:09祝琳琳
现代情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开放式文献研究

祝琳琳 李 贺 洪 闯 翟 倩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综述·述评·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祝琳琳 李 贺 洪 闯 翟 倩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有了新的内涵与特征。文章选取2003-2016年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知识可视化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文献数量、研究分布、热点和引文问题,从主题分析的角度研究该模式下知识共享的内涵、特征、优势、风险、运行和影响模型等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解读,探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在研究对象、优势风险融合、社区及参与者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以上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对比、政策标准建立、社区构建以及用户动机与组织需求关联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开放式创新;知识共享;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主题内容分析

《美国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报告曾指出,创新是竞争力、收入、就业增长以及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动力。目前,创新模式可以划分为封闭式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式创新和网络组织创新[1]。其中,开放式创新概念是由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2]于2003年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建立在“互动创新”(Interactive Innovation)和“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ing)的想法上[3],是指企业的创新活动应该突破组织边界的束缚,在创新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外部知识来源及合作机会,实现对已有市场的巩固和对新兴市场的扩展[4]。当组织在研发新技术时,应当同时将内部创意与外部创意、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进行商业化推广[5]。因此,开放式创新的定义等同于使用外部市场,利用市场去商业化创新[6-7]。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无论是企业组织或是个人,知识都被视为关键的战略资源,知识不会因使用而减少,反而通过不断使用、加工、迭代、再造、传播而得以积累和更加丰富[8]。现在,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颖的创新模式,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环境,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有助于组织和企业开拓创新来源渠道,扩展创新建设思路,提高创新绩效,促进知识共享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和企业的创新活动。

因此,笔者以“开放式创新”和“知识共享”作为主题词进行研究,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为2017年1月12日。由于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出现于2003年,所以将检索区间设定为2003-2016年,设置中文检索表达式为((SU=开放式创新OR SU=开放创新)AND(SU=知识共享OR SU=知识分享))进行跨库检索,英文检索表达式为TS=(Open Innovation)AND TS=(Knowledge Sharing),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XPANDED、SSCI、CPCI-S子数据库进行检索。经过作者筛选,剔除掉科技成果等文献类型不符及非相关学科内容的检索结果后,共检索出相关中文文献57篇,相关英文文献297篇。因此,本研究以检索结果为主,兼顾其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1 数据分析

通过检索结果,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知识可视化方法对检索结果数据记录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文献数量、研究分布、关键词和引文。

1.1 文献年代分布

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主题的研究趋势。图1是2003-2016年国内外文献数量折线图,由于本研究利用双主题词进行限定,国内外文献数量都不是很多,但是仍然可见国内外文献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国内的研究开始于2007年,国外在相关研究的开始时间上是明显早于国内的。整体上,国内外文献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别在2014年和2013年达到最大值。因此,国内研究应多关注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

图1 2003-2016年国内外文献数量折线图

1.2 文献来源分布

国内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和各个学校的博硕论文,表1列出的是发文量前8位的期刊/学校,其余数量为1的没有罗列,其中只有一种为图情领域的期刊。国外的论文主要来源于会议论文和期刊,比如位于第一位的是PROCEEDINGS OF SPIE,即是SPIE组织出版的会议论文,而且国外论文发布的期刊多分布在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政策、创新等相关期刊,详见表2的前10位发文量的来源出版物。

表1 国内发文量排名来源

表2 国外发文量排名来源

1.3 关键词分析

对于本小节的研究,本文利用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来绘制相关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分析得出研究热点及研究发展。

1.3.1 关键词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当前该主题下的研究热点。利用检索数据和软件得出国内外文献关键词聚类分布图,并以主题词为聚类标签,分为多类,展现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和类别,见图2和图3。Modularity表示网络的模块度,两图中Modularity分别为0.8679和0.6247,说明图2网络的聚类结果更好。Mean Silhouette的值是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两图中Mean Silhouette分别为0.9166和0.5168,说明图2网络的同质性更高。在知识图谱中,中心度是网络中节点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中心度值不小于0.1说明该节点为重要节点。在国内文献中,除开放式创新(0.43,括号内值为中心度值,本段同)和知识共享(0.23)外,创新绩效(0.29)、知识转移(0.14)、云创新(0.13)、创新网络(0.10)等关键词的中心度值较大。在国外文献中,创新(0.51)、开放式创新(0.14)、知识(0.19)、绩效(0.12)、组织(0.12)、开放资源软件(0.12)等关键词的中心度值较大。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图2 国内文献关键词聚类视图

图3 国外文献关键词聚类视图

1.3.2 关键词研究发展

时区视图反映学科进展和发展态势。紫色节点表示关键节点,与中心度值的大小是匹配的,见图4和图5。从国内外时区视图中可以看到每个关键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开放式创新”首次出现在2007年并成为热点,在2008年出现研究空缺,之后各年度与其他关键词共现,都有被关注。“知识共享”在2009年成为研究热点,与“开放式创新”共现,逐渐与“创新绩效”、“组织学习”等关键词共现成为研究热点。国外文献研究的时间早于国内,在2003年出现“开放资源软件”关键词,2009年出现“开放式创新”,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来源基础。“知识共享”出现在2005年,逐渐与“研究发展”、“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公司绩效”等关键词共现成为研究的趋势。从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国内研究关键词,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关系网络更加复杂,研究角度更全面。

图4 国内文献关键词Timeline时区视图

图5 国外文献关键词Timeline时区视图

本研究又选取近三年(2014-2016年)首次出现并且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见表3和表4。通过近三年数据可以发现,国外研究关键词频率明显多于国内,国外研究的关键词集中于“用户/在线/虚拟社区”、“创新网络”、“传播”、“参与者/团队”、“弱连接”、“众包”等,国外研究更多的关注在知识共享载体,研究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国内研究关键词较少,笔者只能根据小数据量进行简单分析,包括“知识转化”、“合作网络”、“组织学习”、“绩效评价”、“吸收能力”、“团体创造力”、“模式”等,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在知识共享的用户,研究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

表3 国外文献数据近三年高频关键词

表4 国内文献数据近三年高频关键词

1.4 引文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重要程度。国外的研究数据来源于WOS,根据该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创建引文报告,得出各年份的引文数量,见图6。从2003年开始,引文数量逐年递增,体现研究的不断发展。根据检索结果,国内目前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章是“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研究”(吴婷等,2010,被引频次:35)。经统计,国内文献平均引用次数为4.68,国外文献每项平均引用次数为13.45。

文献H指数是评价文献影响力的一个指标,通过将检索结果按被引次数排列,该主题下CNKI数据库文献的H指数为10,说明有10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10次。通过WOS数据库检索结果统计引文报告,国外文献的H指数为27,说明有27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27次。

图6 2003-2016年国外文献各年份引文数量图

2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主题内容分析

一直以来,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数量巨大,但是由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知识共享的内涵、特征、运行模式等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阅读,得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如下:

2.1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内涵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共享也可称为知识分享,它的定义非常广泛,国内外不同学者都对知识共享有不同的定义,各种定义针对不同的角度,分别在沟通、过程、学习、市场、资源配置等不同视角下,而有的定义则是强调在组织或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播[9],具有局限性。Moustaghfir和Schiuma[10]从知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定义,认为知识共享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活动的行动者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并将知识和见解转换成新的能力和机会,为他人实现创新和竞争优势。笔者更加推崇这一定义,共享环境不再局限,更能体现知识共享的开放与价值,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理念不谋而合。研究者指出,知识共享是开放式创新的关键组成,是开放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事情之一[11],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是进行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12]。

2.2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特征

为了了解知识共享的特点,必然要结合开放式创新的特点。随着时代技术和思想的转化,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演变,模糊了企业创新的边界,通过合作,创新思路可以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用户、供应商甚至是竞争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13]。马碧玉[14]在其研究中,总结知识共享的特点是更全面的开放性、更高的创新效率,具体来说是获得知识的成本更低;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结合更紧密;知识分享更具主动性,并非强制性要求。林向义等[15]从外部知识获取的角度,说明了开放式创新涉及的外部知识在知识本体、认知程度、所属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别,提出外部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内隐性和粘滞性。张巍[16]根据开放式创新的特点,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性、本质是价值创新、方式是资源整合、层面是组织间、主体具有多样性。而在网络环境下,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平台知识共享的特性是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和过程网络化[17]。

2.3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优势

知识共享被认为是成功协作创新的主要驱动力[18],开放式创新促使合作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日渐频繁[19]。在新模式下,各个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说明知识共享的新优势。朱沙等[20]认为知识共享会有广泛的经济优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外部创新、降低不确定性、减少试错时间、降低创新成本、促进相互学习、集成不同知识主体的异质性知识资源。吴婷等[21]分析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的优势,包括分散风险、减少创新周期等。张永云等[22]在将研究点落在虚拟社区中,认为共享的知识具有大量未开发的异质性创意,这种创意一旦得到开发或实施,可以获得长远的知识创新价值。赵巧艳等[23]研究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说明知识共享具有避免知识重复、降低成本、分散风险等经济优势,也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阳银娟[24]认为在开放式创新下,企业与外部知识源主体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可以降低知识搜索、转移成本,实现知识的跨边界自由流动以及知识增值。Wallin和Krogh[25]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探究开放式创新涉及的机会与好处,如更快的上市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

2.4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风险

知识共享的优势特点是很明显的,但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Haefliger等[26]就提出,由于涉及战略研究议程,包括企业边界的性质和竞争优势的方面,开放创新中知识共享要注意知识保护的问题。战略信息系统领域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保护当地知识免于溢出社交软件;第二是当社交软件使公司外部的内容以越来越无成本和灵活的方式使用时,如何确保公司内部知识的价值。知识是构成企业边界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建立保护能力,以确保他们的战略相关知识保持在他们的边界内[27]。刘丽华等[28]根据高校这一主体中知识共享不足的问题,提出在开放式创新下知识共享中知识贬值、投机主义、暴露等风险存在。

Akm Milu Islam[29]利用案例研究来确定与开放式创新知识共享相关的主要风险降低方法,说明降低风险的方法对组织的创新过程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只有更多的降低风险,才能使知识共享发挥其优势。

2.5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运行方式及运行机制

2.5.1 运行方式

知识共享取决于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通过信息通道传递,这个通道可以包括口头,书面或其他的数字、模拟编码消息[30]。从实践角度来看,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以不同的方式由不同的公司使用。Ancona和Backman等[31]分析了不同公司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进行知识共享的3种方法。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一些组织主动建立一个更虚拟的环境;一些组织主动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专注于开放式创新的组织文化;而其他组织则是寻求与其外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用于其创新过程。比如,苹果公司利用开放式创新知识共享过程,同时开发他们的移动应用程序,这种做法允许苹果利用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来自于虚拟中任何愿意与公司分享知识的人们,公司的一部分利益可能产生于他们的想法。IBM将其创新文化从“以行业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基础”,将其创新过程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过程转变为更开放的创新过程[32]。宝洁公司的员工使用一种名为InnovationNet的知识共享工具,与同事和不同的外部来源分享知识,以探索“什么是需要的”和“什么是可能的”[33]。

Wellsandt和Thoben[30]认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建立用户社区来获取外部想法,这些活动可以辅以维持特定的信息渠道,如在线讨论论坛,邮件列表和社交网络中的专门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如百度知道等类型的内容开放平台、知乎等类型的虚拟社区也是知识共享平台,但是与创新的关系并不大。而海尔、宝洁这类企业自建的开放创新平台,是组织或企业知识获取的一个途径。学者Gangi和Wasko[34]将这类平台称为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在线社区平台,用户通过开放式在线社区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内部产品的创意、研发和推广等创新相关活动,是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用户资源的在线网络社区[35]。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专门为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服务的网站,如国外的InnoCentive、Freelancer,我国的猪八戒网、威客网等,是更加具有指向性的服务平台。

2.5.2 运行机制

虽然知识共享是自发的,但曹勇等[36]认为知识共享仍需要相关的激励机制给予促发,研究中构建模糊前端的开放式模型,该模型主要采用激励机制、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化机制等3种机制来诱发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李晓方[37]提出应该建立互惠和信任的文化氛围。张明[38]的论文中提出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的运行机制,包括信任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润考核机制。

2.6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共享影响模型研究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知识共享作为一个因变量,学者们探讨了有哪些因素对知识共享的效率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作为一个自变量,探讨它是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的。

2.6.1 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

在国内研究方面,于淼等[39]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共享模型,研究得出开放式创新的环境容量、知识存量离散程度与知识共享效率成反比相关关系,知识共享意愿的离散程度与知识共享效率成阶段性相关关系。吴婷等[21]在研究中提出影响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的因素,包括成员知识保护态度、知识显隐性的特性、组织学习能力差异、成员关系特性。王海花等[40]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建模假设,验证了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池4个维度对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钟炜等[17]构建了包括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平台下知识共享效果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并在其中罗列了信任度、共享意愿、双方受益成本、交流方式等多个影响变量。张明[38]认为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有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客体影响、情境影响和媒介影响。彭正龙等[41]分别探析由外向内开放式创新(IOI)、由内向外(OOI)开放式创新以及耦合式开放式创新(COI)三种开放式创新类别模式下组织间知识资源共享的内外部驱动因素。

在国外研究方面,Alvarez和Karlsson[42]开放式创新合作中的知识共享取决于参与者和参与合作的组织,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取决于知识是在项目内还是在组织内共享。Wang和Noe[43]运用社会交换模型,提出感知收益和成本是知识共享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参与某种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信任是社会交换模型中的第3个关键变量,应该调节利益和成本与实际行为的关系。Rumanti等[44]强调知识共享是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印度尼西亚的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开放式创新为内生变量的概念研究模型,其中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包括交流互动、学习、环境文化、关系、动机、知识性质和共享机会;而对于开放式创新,外生变量包括组织系统、市场供/需求、网络、利益相关者、创新能力、技术类型和人力资源就绪性。

2.6.2 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张永成等[45]在研究中通过知识共享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见图7),也探讨了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杨洪涛等[46]也提出开放度对知识共享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指出开放度和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图7 知识共享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

Liang等[47]通过构建研究模型,建立假设,研究开放式创新是如何影响企业研发绩效的,并且通过信息系统战略来研究知识共享在其中的中介作用。Cheng和Yang等[48]建立理论关系模型(见图8),通过数据分析结果验证模型,得出结论为由外向内开放式创新和由内向外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取决于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共享能力。具体来说,以由外向内开放式创新加强突破性创新的企业更有可能受益于知识共享能力,相比之下,一个内向外开放式创新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知识获取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能力。

图8 开放式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理论关系模型

3 相关研究的不足

以上是对国内外研究的归类分析,学者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注于理论研究,但是尽管如此,国内外对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和完整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3.1 知识共享的研究对象过于单一

当前国内外研究偏向于以实证研究或是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问题,采用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无论是实证还是案例研究方法,研究者都将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某一个企业组织或是科研院所的唯一一个对象上,不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缺少说服力。

3.2 缺乏对知识共享优势和风险结合的研究

通过前文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者已经发现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优势和风险的存在,但是现有研究还只停留在指出二者存在这一层面上,并没有将二者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亟待解决的应该是将知识共享优势和风险结合研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3.3 缺乏对知识共享社区的研究

在研究知识共享运行同一主题内容下,可以发现国外更关注研究知识共享的运行方式,提出具体实现的社区载体,以平台应用促进知识共享;而国内更关注知识共享的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激发用户知识共享自主性。面对一个研究维度,国内外研究侧重不同,需要借鉴研究视角,扩展国内研究。

3.4 缺乏对知识共享参与者的研究

知识共享的参与者是整个知识共享过程发挥效用的前提。在开放式创新下,参与者在知识共享的各个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研究缺少对各类参与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动机、需求和行为等方面的考量。因此亟待需要将知识共享参与者以及知识共享的全过程进行探索研究。

4 对我国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数据和主题内容的研究综述,国内外现有研究也是存在不足与薄弱之处的,因此应促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研究展望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加强知识共享研究对象的对比研究

如前文概述,对于知识共享的研究对象,有的研究是通过案例分析针对具体的企业,有的研究是将关注点落在高校层面,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仅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了某一对象。但是不同企业的行业类型、组织规模、研发目标、地理位置等特征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高校、研究机构等一些组织也具有同样的差异存在,所以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应具有不同的倾向。对于当前的局限性,建议将研究对象选为两者或两者以上,汇总分类组织特征,知识共享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致性可以利用不同的权重进行划分,通过对比研究,逐步提出更加完整的体系。

4.2 建立政策标准,减少知识共享风险

当前文献指出,知识共享的优势和风险是共存的,组织开放创新能够带来很大的优势,但是过度的开放又是不利于组织发展的。一方面,对于组织来说,开放程度有一定限制,避免创新成果泄露等,因此可以对知识共享开放度控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于知识提供者来说,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收益。因此,建立相应政策标准,规避知识共享风险,尽量减少知识共享风险的影响。

4.3 重视知识共享社区的构建研究

知识共享社区是知识共享得以实现的重要平台渠道,为共享的主体和客体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场所”,是一个稳定的社区环境,各类用户可以通过这样的社区平台作为知识共享并传播的通道。因此,建议研究的方向应关注在保证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上,同时高效运行的社区平台也是之后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而且为了社区平台的更好发展,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研究都有开始关注众包这类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研究也发现,出现了研究者将知识共享和众包结合进行研究[49]。众包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获得创意的方法,是开放式创新下在线社区知识共享的模式,这对于知识共享研究会有新的启发。

4.4 加强用户动机与组织需求的关联研究

当前研究指出,动机和市场供需求关系是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合适的合作与激励机制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效率,但是很少有研究将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用户主体行为,其行为的发生有着意愿和动机的影响,同样,通过知识共享获得知识的组织客体也会有他们相应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建议借鉴动机—行为和需求—行为的关系,更好地挖掘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和需求,将用户动机和组织需求进行关联分析,有效提高知识共享效果,提高组织创新能力。

4.5 强化创新与知识共享全过程的融合研究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应当将整个知识共享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这其中可以包括知识产生、传播、利用、转化、增值等一系列过程。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个知识共享的单一过程研究,而且有的过程涉及的研究还很缺乏。所以,笔者建议从知识来源、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增值等知识共享过程进行研究,扩大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研究体系。

5 总 结

开放式创新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为知识共享带来新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内容分析等文献综述方法,从图情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新创新模式下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从文献数据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既包括发文量、文献分布、关键词、引文的数据分析,还包括知识共享的内涵、特征、优势、风险、运行、影响模型的主题研究。希望本文能对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陈饪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8.

[2]Gann D M.H.Chesbroug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3]Franz Todtling,Peter Prud,homme van Reine,Steffen Dorhofer.Open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Culture-Findings from Different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Setting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1,19(19):1885-1907.

[4]Chesbrough H W.Why Companies Should Have Open Business Model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7,48(2):22-28,91.

[5]杜晓静,耿亚青,沈占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背景、特点和组成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10-15.

[6]Felin T,Zenger T R.Closed or open innovation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governance choice[J].Research Policy,2014,43(5):914-925.

[7]West J,Bogers M.Profiting from External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1,31(4):814-831.

[8]CarlinoGA.Knowledge spillovers:cities’ role in the new economy[J].Business Review,2001,7(Q4):17-26.

[9]李菁楠,邓勇,刘合艳.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0,(4):2-6.

[10]Schiuma G,Moustaghfir K.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research and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7(4):495-510(16).

[11]Lankila M,Bergman J P,Jantunen A,et al.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open innovation process—Case:Grid computing[J].2013.

[12]储节旺,是沁.基于SECI模型的开放式创新机制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10):57-61.

[13]彭正龙,王海花,王晓灵.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39-45.

[14]马碧玉.论开放式创新及其对专利制度的影响[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6,(6):23-30.

[15]林向义,罗洪云,纪锋,等.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2013,32(7):18-23.

[16]张巍.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吸收能力跨层级演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7]钟炜,蒲岳,杜泽超.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平台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17,36(1):239-242.

[18]Bogers M.Knowledge Sharing in Open Innovation:An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1-14.

[19]唐方成,仝允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软科学,2007,(6):58-62.

[20]朱沙,吴绍波.基于知识链的开放式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2):110-114.

[21]吴婷,李德勇,吴绍波,等.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产学研联盟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3):99-102.

[22]张永云,张生太,彭汉军.虚拟社区:开放式知识共享[J].企业管理,2016,(5):101-103.

[23]赵巧艳,闫春.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4,36(4):114-119.

[24]阳银娟.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25]Wallin M W,Krogh G V.Organizing for Open Innovation::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0,39(2):145-154.

[26]Haefliger S,Monteiro E,Foray D,et al.Social Software and Strategy[J].Long Range Planning,2011,44(5):297-316.

[27]Von Krogh G.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2):154-164.

[28]刘丽华,盛小平.高校开放知识创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3):36-40.

[29]Akm Milu Islam.Methods of Open Innovation Knowledge Sharing Risk Reduction: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Education,e-Business,e-Management and e-Learning,2012,2(4):294-297.

[30]Wellsandt S,Thoben K D.Approach to Describe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Producer and User[J].Procedia Cirp,2016,50:20-25.

[31]Ancona D,Backman E,Bresman H.X-Teams:New Ways of Leading in a New World[J].Ivey Business Journal,2008,(5):8-11.

[32]Rufat-Latre J,Muller A,Jones D.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open innovation[J].Strategy & Leadership,2010,38(6):23-28.

[33]Sakkab N Y.Connect&Develop Complements Research & Develop at P&G[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45(2):38-45(8).

[34]Gangi P.M.D,Wasko M.Steal My Ideal Organizational Adoptions of User Innovations form A User Innovation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Dell Ideas Stor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8(1):303-312.

[35]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36]曹勇,向阳.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新产品开发模糊前端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0):49-55.

[37]李晓方.激励设计与知识共享—百度内容开放平台知识共享制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2):272-278.

[38]张明.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共享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9]于淼,林波.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企业知识共享模型与系统仿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125-130.

[40]王海花,蒋旭灿,谢富纪.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6):83-90.

[41]彭正龙,蒋旭灿,王海花.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动力因素建模[J].情报杂志,2011,(8):163-168.

[42]Alvarez A R,Karlsson D.Knowledge Sharing in an Ope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EVS Project[J].2015.

[43]Wang S,Noe R A.Knowledge shar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2):115-131.

[44]Rumanti A A,Samadhi T M A A,Wiratmadja I I.Conceptual model for open innovation towards knowledge sharing in Indonesian SME[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IEEE,2016:243-248.

[45]张永成,郝冬冬.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共享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2):74-77,86.

[46]杨洪涛,杨平晓.开放度、关系网络及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2):68-73.

[47]Liang T P,Chen D N,Kohli R.How Ope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ffect R&D Performance:A Knowledge Sharing Perspective[J].Dublin Business School,2015.

[48]Cheng C C J,Yang C,Sheu C.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radical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Engineering&Technology Management,2016,41:79-91.

[49]单丽娟,姜鑫,杨皎平.关系嵌入视角下众包社区知识共享机理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69-76.

ReviewontheResearchofKnowledgeSharingunderOpenInnovationModel

Zhu Linlin Li He Hong Chuang Zhai Qian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Under open innovation model,there are new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knowledge sharing.In this paper,the study selected some related articles between 2003 and 2016 and employed methods which combine bibliometric,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The paper studied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number of documents,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hot spots and c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analysis,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dvantages,risks,operation and impact models of knowledge sha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analysis of knowledge sharing under open innovation model.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cluding research objects,the fusion of advantages and risk ,communities and participants.Finall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bove,there was a conclusion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of research objects,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y standards,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ies and the relation of users’ motiv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open Innovation;knowledge sharing;visualization analysis;data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

10.3969/j.issn.1008-0821.2018.01.025

G302

A

1008-0821(2018)01-0169-09

2017-08-20

祝琳琳(199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李贺(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洪闯(199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

郭沫含)

猜你喜欢
开放式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