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文”意为编制时加以混合,是一个文本对另一文本的参照吸收与转化,二者彼此牵连映射,形成潜力无限的发展空间,其中显性互文可表现为人物刻画各个角度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互文;显性;人物刻画
【作者简介】陆剑萍,南京林业大学。
“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意为编制时加以混合;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米勒和马梅特都是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们相似的创作背景,生活经历和关怀视角,以及相似的核心主旨使得他们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与《拜金一族》显现出不容置疑的互文性关联,这种关联的显性線索最先出现在人物刻画的层面: 《拜金一族》里马梅特对于地产推销员们的刻画是对《推销员之死》里的威力洛曼的一种重写。
首先,谢利列文可被视为威力洛曼的对应人物,二者之间相似之处不胜枚举:在公司的地产经纪里,列文最具悲剧色彩,正如另一个威利:列文五十多岁,不复壮年,同一个公司工作了几十年卖命了一辈子,尽管一遍遍地吹嘘自己曾经的销售伟绩,却掩盖不了廉颇老矣的颓唐衰败,他的业绩早已一落千丈连每月的排行榜都进不去了,而这也令我们对其昔日辉煌真实性存疑,也许不过是掩饰现时窘境的夸大之辞,其悲情之色与威利如出一辙。
大半辈子为了生活劳苦,威利洛曼依旧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列文也依旧挣扎在温饱线上,剧中表现如下:第一幕中,列文借口把钱包落在酒店而无法支付餐馆的账单;随后想出行贿经理一百块的伎俩来获得较好的订单;此外“汽油”一词提示我们列文连给汽车加油的钱都没有了。
威利洛曼有家待养有深爱的妻儿,而马梅特的剧中,尽管关于推销员们的家庭生活涉及甚少,我们还是能够从作家安排的线索判断出:列文之所以向同事祈求帮助(尤其是发生盗窃行为之后)是因为身后亦有家人必须关顾,而一句“我的女儿”在剧本中每每出现均为斜体且伴以“长长的停顿”也充分说明了列文的生活景况。
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威利和列文都遭遇了来自雇主的冷漠对待,威利被公司解雇以自杀告终,而列文被排除出销售竞赛排行榜后犯下盗窃罪行,最终丢掉饭碗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结尾处,列文穷途末路潦倒至极,以致盗窃案发都无法自圆其说;可以说,自我毁灭是威利和列文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共同结局,也都成功引发了观众的同情之意。
此外,威利与马梅特的推销员间另一共通之处在于他们或许自始至终贩售的是同样的东西。诚然推销员的工作是贩售货品,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威利所售之物,应该会是样品箱里丝袜及其他杂货之类,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四处奔波并一心将“深受喜爱”与“个性迷人”(Salesman 33) 当成成功标准的推销员,威利自始至终都在推销的是他自己;他穷其一生为了优异的业绩而奋斗,却只落得个被雇主抛弃的下场,而威利用一次自杀完成了他人生的终极推销,出卖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继续守护家人的保险金。
当马梅特被问及觉得《推销员之死》中洛曼到底在推销什么时,他的答案是“他自己。” 同样地,马梅特在《拜金一族》刻画的四个推销员罗马,列文,莫斯以及阿罗,他们忙于蒙骗那些容易上当的人大笔投资一些华而不实根本不能住人的地产项目;他们不遗余力地促成一笔生意,撒谎,贿赂,谩骂,引诱,无所不用其极,每一笔生意都代表着一个使用不同伎俩完成业绩风格迥异的推销员,因此,马梅特也以自己笔下的人物完美地重释了这个答案。
然而,《拜金一族》对《推销员之死》的重写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复制,两者超过三十年的时间间隔使得马梅特在刻画他的推销员时更多了一份紧贴现实的新意。
相对米勒所刻画的那个悲情满满的非英雄类主角威利洛曼,马梅特笔下的罗马,列文,莫斯们显露出更多社会边缘气息,更为咄咄逼人,更加义无反顾;他们似乎缺席于家庭生活,离群索居形单影只。因此,威利式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与同情,而马梅特的地产经纪们却没有这个机会。
在《推销员之死》的故事里,我们总不难发现在洛曼奔波推销的一生里存在着一个矛盾,似乎老威利除了追逐金钱财富以外还有更多关于非物质性的渴望,比如尊重与感恩,比如友情与爱;比如他无比看中的家庭和谐父慈子孝;比如他无比羡慕的那个老前辈可以拥有一个“无数同行客户来悼念”的葬礼,还有被他视为人生最高境界的“深受爱戴深受敬重”;这一切都在证明米勒笔下的这个推销员并非只为推销而活。
而与此对立的是,在《拜金一族》中马梅特创作的那些推销员几乎没有显露生活的痕迹,他们被工作浸透,人生的所有追求就是保住饭碗,拼命赚钱以及想尽办法打压同僚;即使是列文,尽管剧中有只言片语表达他有个女儿要养,这难得的亲情关系也只是被他利用得以获得上司的同情从而拿到更热门的客户订单而已;而友情,虽然在剧中并不鲜见,却常常只是一场骗局,一条诡计。
在互文的视野里, 《拜金一族》中的地产经纪正是一群重生的“威利”们挣扎在八十年代的美国,依旧那么脆弱,却在严酷的商业社会重压下更加疲于奔命,变得圆滑而善于妥协,变得扭曲而失去本真。
参考文献:
[1]Allen,Graham. Intertextuality[J].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2]Barthes,Roland trans.Richard Miller.The Pleasure of The Text[J].New York: Hill and Wang,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