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形成好素质

2018-01-09 09:53陈澍
甘肃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陈澍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048—0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引导。

一、 提高思想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辨别能力,与优秀同学进行对比,相互交流经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他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存在着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教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把“教书育人”的责任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每周五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由班主任组织,班干部汇报,班级成员一起讨论,总结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學生,班主任要给予鼓励,对于表现差的,给予批评教育,并根据班规进行处理。

2. 开展晨间教育活动。早自习抽出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写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

3. 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十大好习惯手抄报评比、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开发潜能的沃土,同时也使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如小品、相声、歌舞、采访、辩论活动等。这些活动可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动作反映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与完全的说理教育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作用。

三、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1. 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孩子遵规守纪,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身高尚的人格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教师与学校可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到遵纪守法对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积极与周边社区内的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中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编辑:孟 刚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