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学阅读的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

2018-01-09 09:59俞晟昱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刺史史学评判

俞晟昱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所要培育的核心能力,地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可见,“历史解释”实际上就是对历史事物进行评判,因此,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史料和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评判的过程,而无论是史料的获得,还是对历史进行理解,史学阅读都是重要的途径。本人拟从中学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基于史学阅读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与同仁交流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证据意识,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创设前提

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开始时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普遍习惯于接受教科书或教师给出的评判,不会自己做出评判。因此,教师须引导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观念,确立证据意识。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认识到出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局限性,而史学阅读是打破局限的重要途径。

关于西汉的刺史制度,教科书写到:“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1]这一段文字至少从三个方面对刺史制度进行了解释:①刺史的设置情况。②刺史的职责。③刺史制度的作用。笔者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供学生阅读: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清)孙星衍等《汉官六种·汉官典职仪式》

材料三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

——(东汉)班固《汉书·何武传》

提供上述材料并不是为了否定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所述是有史实依据的,使学生能够不因为教科书的权威而因为证据,认可教科书的评判。当然,证据意识的确立,不仅限于对于教科书的认知,史学阅读,也不仅限于教师提供的史料,在任何历史学习中,都要让学生树立通过史学阅读,找寻证据,从而理解历史,进行评判的习惯。尽管对于某些历史事物,史料有限、证据不足,但在解释过程中,解释者总是要努力寻找史料证据。

二、引导“神入历史”,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打下基础

得出历史解释前,必须先进行历史理解。那么如何进行历史理解?陈寅恪主张“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并“表一种之同情”。[2]这要求我们突破时空的障碍,尽可能地“神入历史”,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对待历史事物。而要突破时空的障碍,必须有一种媒介,而这种媒介我认为就是史料。因此必须让学生进行史学阅读,从而掌握充足的史料。例如,在南宋“联蒙灭金”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北宋联金灭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最终导致灭亡,而南宋的联蒙灭金和当年北宋的做法如出一辙。难道南宋统治者就这么愚蠢,不知道吸取教训吗?”

笔者出示了以下材料供学生阅读:

材料一 嘉定七年正月九日甲戌夜三鼓……有三骑渡淮而南……云是鞑靼王子成吉思遣来纳地请兵。翌日,守臣知之,遣效用统领李兴等以本州不奉朝旨,不敢受。谕遣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9·鞑靼款塞》

材料二 起居舍人真德秀上疏,请罢金岁币,其略曰:“……今当乘敌之将亡,亟图自立之策,不可乘敌之未亡,姑为自安之计也。……”帝纳之,议罢岁币。淮西转运使乔行简上书丞相曰:“蒙古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金,昔我之雠也,今吾之蔽也。宜姑与币,使得拒蒙古。”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宁宗嘉定七年》

材料三 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无厌,将及我矣。

——刘克庄《孟少保神道碑》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后可知,当时的南宋朝廷对于蒙古政府的威胁是有所了解的,而且还曾驱逐过前来联宋抗金的蒙古使者。当然,宋廷内部在这个问题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人主张继续给金岁币,使其成为对抗蒙古的屏蔽;有人则主张不再向金纳币,而是想方设法使南宋政权尽快强大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后来,在金政权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宋朝廷内部才开始讨论联蒙抗金一事,其目的是,尽量不给蒙古进攻南宋提供借口。

三、建構“客观评判”,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明确定位

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以中立者的身份,对历史事物做出评判。当然,进行评判也离不开通过史学阅读所获得的史实依据。蒙古灭金后,窝阔台在诸王大会上说:

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

——(元)脱脱《元史·塔思传》

基于此并再结合前文,就可以对南宋的联蒙灭金政策,作出如下历史解释:联蒙灭金是南宋在金朝灭亡局面已定的情况下,出于不给蒙古进攻提供借口的考虑,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但由于蒙古的南进战略势必付诸实践,因此这一选择最终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也就是说,“联蒙抗金”之策并非“愚蠢”之举,而是宋朝廷面当时的复杂局势,迫不得已做出的自救行动。虽然未能挽救南宋政权,但结合当时的情形看,这也是执政集团在危急之下做出的最佳决策了。

综上所述,通过史料阅读,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其借助已有的历史材料“神入历史”,进行历史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有史实为据的“客观评判”,方能达到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5.

[2]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9.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猜你喜欢
刺史史学评判
交流与评判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