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技术型大学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根据新媒体对应用技术型大学新闻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提出新闻院系应主动寻求与地方传媒业的联动,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体现模块化的技能培养设置课程,深入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师资队伍,调整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定位,改革人才考核方式,培养能够有效融入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的新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新闻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122-02
教育部明确提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革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主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从而解决高校发展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尤其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各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嵌入,对新时代的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技术型大学应当在媒介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主动寻求与地方新闻业的联动,培养能够有效融入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的新闻学专业人才。
一、调研地方传媒产业现状
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教育还是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甚至还以传统传媒行业的新闻生产为主,与地方传媒产业和媒介技术发展严重不适应,课程的标准与新闻行业职业标准的差距越拉越大,培养的人才不能在正式上岗后迅速适应单位的要求。症结在于这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向应用技术转型的理念了解不清,与传媒产业一线脱轨,认为只需要传授传统的新闻实践内容就可以了,忽略了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对此,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首先要做的一定是与地方新闻传媒产业开展联动,赴当地主要新闻单位调研和访谈业务骨干是非常好的切入点。调研的内容包括当地新闻产业发展现状、具体岗位种类需求、详细的人才技能需求、职业道德要求、新媒体岗位定位、新闻单位未来发展期盼等,务必对地方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另外,要特别注重与新闻单位业务骨干的访谈,了解一线新闻工作者的状态,这也是为接下来的师资共享打下基础。除了赴新闻单位调研,还应当调研当地的主要文化传播公司,了解当地广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因为广告设计与传播也是新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面向职业岗位。只有调研工作做到位了,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制定才有依据,做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经典教材的内容与当前传媒产业发展是不匹配的,如“两微一端”运营、公众号传播、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嵌入、大数据与新闻生产结合、区块链技术在传媒产业的应用等,鲜有现成的教材内容供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这也导致绝大部分新闻院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按师资、按教材定课,教师没有能力上的课、没有配套教材的课一律不开,而很多新闻学院的教师往往是没有在新闻单位的工作或挂职经验的,可想而知与传媒产业技术契合的课程就不能纳入课程体系中了。对此,新闻院系要迎难而上,设置的课程应能够体现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如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新媒体运营等课程,都是能够针对当前最热门的新闻实务的。在课程师资方面,如果本院系的教师不能胜任,可以考虑跨院系的师资支援,如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都有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算法等领域的专任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邀请一线媒体骨干,采用联合授课的方式,以专题讲座、项目分析的形式授课,确保新闻学专业人才对知识的获取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三、课程设置体现模块化的技能培养
由于每个地方的传媒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以所在地传媒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并向周边辐射,做到课程设置与地方的职业标准动态衔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能够体现新闻媒体机构普遍适用的全媒体运作环节,课程内容绝对不能够滞后于当地产业的发展,并且要带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致力于让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学到的技能依然能在当地主流媒体适用。应用技术型大学对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帮助他们具备普遍适用的新闻业务基础能力,还要在专业能力方面,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异同,鼓励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是课程体现“模块化”。学生进入大三后,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着重发展三至四个强技能点,如设置新闻采编能力模块课程、新媒体运用能力模块课程、微电影制作能力模块课程、广告策划能力模块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能力模块课程、数据新闻制作能力模块课程等。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根据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实务的更新而定,每个模块内含的课程也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微调。课程设置模块化后,能够让每位学生着重发展某几方面的个人能力,逐步做到某一领域的精、尖、深,从而在就业时更具针对性。
四、深入改革教学方式
当前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的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历,受限于师资的结构失衡,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主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的层次较浅,远远不能达到新闻业界的标准。以慕课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高校教师的高效率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新闻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运用慕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精心准备问题和案例,讓学生通过共享慕课资源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案例的深入剖析,理解新闻学理论在我国传媒和宣传领域中的应用,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顾死记硬背新闻学理论,而不懂得具体应用的弊端。教师可以多采用研究性、讨论式、项目式、专题式的教学,整合教材内容,形成数个知识点集中的教学模块,以专题的形式集中讲授和开展实践操作;如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微博舆情应对等,都可以专题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采用集中实践的方式,将实践操作环节安排在连续三至四周,期间可以将课堂搬到课外,与校企合作的新闻单位联合办学,这同时能够打破传统实践环节集中在大四,而课程实践环节只能在校内的局限。
五、优化师资队伍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尤其关键。尤其对于新闻学专业而言,与传媒业界高度紧密结合,“双师型”队伍在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方面均有决定作用,对提高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可以借助各地宣传部与地方院校新闻院系共建新闻学院的平台,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争取进一步优化新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即将地方主流新闻单位的业务骨干聘为兼职教师,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引进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作为课程负责人,加强师资队伍的新闻业务能力;尤其是具有丰富新媒体运营经验、懂得最新新闻生产技术的一线新闻单位员工,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是引进的重点对象。二是内部培养,在“部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支持下,选派年轻教师赴新闻单位挂职,制定详细的任务安排和考核方案,计入教学的工作量;挂职要见到实效,并鼓励年轻教师将学到的一线新闻实务技能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为鼓励引进教师和内部培养,学校和二级院系层面均应制定奖励措施,如划出额外的绩效奖励、设置相关教学奖励、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等,让引进的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激发年轻教师愿意赴新闻单位挂职实践,全身心地投入下一代的新闻人才培养工作中。
六、调整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定位
在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或户外开展,而校企合作则是组织学生大四上学期赴新闻单位实习,课堂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其实,校企合作不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因此,建议新闻院系和媒体单位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将共同打造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双方互通的重要环节,如在新闻单位集中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媒体业务骨干承担单门课程授课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新闻院系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应考虑差异性,这与课程教学的模块化是对应的,目标是满足新闻专业学生能力的多元化、专业化需求。另外,可以尝试与当地新闻单位联合开展教研、科研,由教师与媒体一线记者编辑组合成课题组,开展基于解决媒体具体实务的研究,将实践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再将理论拓展至实践中,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也易于与其他院校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当然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这可以纳入部校共建的经费预算当中。
七、改革人才考核方式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依据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对于新闻学专业而言,考核的重心应放在生产新闻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舆情应对能力、媒介产品运营能力等方面。除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等理论性课程还采取试卷形式外,其他凡是涉及技能培養的课程,均可以灵活考核。在课程考核和实习实训考核方面,标准应当多元化,根据学生选择的技能方向,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选修新闻采编能力模块和数据新闻制作能力模块的,以相应的新闻作品为考核方式;选修新媒体运用能力模块的,以某个媒介平台的运营作为考核方式;选修微电影制作能力模块的,以微视频或短纪录片为考核方式;选修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能力模块的,以策划一档电视新闻栏目为考核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人考核或小组考核。新闻院系教师还可以与新闻单位业务骨干合作更新题库,以适应媒介技术和媒体运营策略的变化。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他评主要由教师和新闻单位业务骨干共同完成,分数的权重适当向新闻单位业务骨干倾斜,他们的评价更能代表业界的标准;部分课程的他评甚至可以完全交由新闻单位完成。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7JG30)
【作者简介】黄鸿业(1981— ),百色学院副教授。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