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2018-01-09 08:06白立芳
青年时代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价值取向教学改革

白立芳

摘 要: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来看,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并且在研究结论和方法上也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将其价值取向作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构件新课程价值体系,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新课程对教学改革价值的内在要求,然后分析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最后对其改革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学改革;价值取向;路径

一、新课程对教学改革价值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其中最新的一次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材、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等。

1、新课程对教学改革实体性价值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以课堂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也内在地影响着教育制度。同时,还直接决定着教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舍,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评价,以及教学改革的取向、价值评价。

科学性要求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规律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学活动本身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发展规律进行。而教学改革也要求从实践出发,循序渐进,要从主观愿望出发。这一价值取向规定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实体性价值的核心。

先进性要求教学改革不能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改革那些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和教学制度。由于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教学改革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因此,改革方案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正是以这种动态的价值观为指导,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实体性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性价值的具体化。

从可行性角度来讲,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当前教师的素质水平,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教育部门所实行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等。从表面上来看,先进性和可行性相互矛盾,但是要想使得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将先進性和可行性有效结合在一起。

2、新课程对教学改革工具性价值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而实施新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得到全新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改革是达到实施新课程的手段和工具,实施新课程是培养一代新人的手段和工具。新课程在教学改革工具性价值方面主要有双重要求:教学改革必须按照该要求来具体实行,并且要将双重要求设定为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具体角度来讲,双重价值指的是直接价值和终极价值。直接价值主要制定的教学改革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使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所实行的一切教学改革活动都是将新课程实施作为标准。教师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进步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的改革都必须将新课程的要求作为标准,教育改革方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具体实施工程中必须要做到实时检验,当发现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时要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改革有效进行下去。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标准中主要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被称为“整体的人”,其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

1、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自然、社会之间的具体联系,教会学生在社会中如何生存。从这方面来看,教育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区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在此过程中懂得如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新课程主要贯彻个体、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统一,将促进“整体的人”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2、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智力与人格的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新课程将完善学生知识面和健全学生人格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学生在某一时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设定为最低的要求,而不是将课本上的每节课的知识点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教学领域打开了方便之门,让学生知识掌握和个体经验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使学生感受到人格发展的魅力。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教学改革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入手,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科学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1、教师的教学创新

(1)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要求教师要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既有的种种“课程惰性”,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成功。

(2)教师生活的重塑。教学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第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第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第三,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与一定的教育哲学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适应,优先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并且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切实保证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

4、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1)对话文化。新课程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允许他们都以带有“个性”的“整体的人”介入交流和对话,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感触和领悟。

(2)合作文化。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之间可以逐渐创生“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形成教学的“学习共同体”,获得共同的专业成长,而且教师个体也要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呈宝.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学周刊,2015(4):160-161.

[2]向颖.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J].现代教学,2015(Z2):87-90.

[3]陈贵荣.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路径实现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5(2):56-56.

[4]梁可.新课改背景高中历史教学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爱国精神的弘扬[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9):249-249.

[5]张建明.时代价值取向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J].新教育:海南,2015(7):52-52.

[6]邹姗姗.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变革的研究[J].教育,2016(12):00130-00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背景价值取向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