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意外背后的人性

2018-01-09 14:44周文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靠窗预设同伴

周文忠

【设计突破】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文章以“窗”为容器,通过对同一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笔者对此文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深刻解读小说主题。

《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上用一个“恶”字来概括不靠窗病人,其实这并不准确。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冷酷如铁,小说开头写他与同伴畅谈家庭的幸福,靠窗病人描述的美景能引起他的共鸣;当嫉妒心出现时,他能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并竭力不再这么想,说明他的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但私欲的不断膨胀使他越来越冷酷,最终见死不救,成为一个恶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关键是要努力使人性中的美弘扬光大,尽可能让人性中的恶无出头之日。因此,我把本文的主题解读为:做人要长善抑恶。

二、扣住意外设计教学。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有多处意外,如: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靠窗病人编造谎言鼓舞同伴;不靠窗病人为了占据床位竟然见死不救等等。教学时,本人先引领学生梳理情节上的意外之处,然后扣住“靠窗病人编造谎言鼓舞同伴”这个意外,分析靠窗病人的形象;扣住“不靠窗病人为了占据床位竟然见死不救”这个意外,剖析其心理变化历程。最后,扣住“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意外,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三、剖析心理变化历程。

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一开始,他津津有味地听着靠窗病人描述窗外的景象,感到是一种享受。但渐渐地,他认为不应只有靠窗病人才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自己也该得到这种机会,他甚至认为紧挨着窗口的就应该是自己,情节随之掀起波澜。随着不靠窗病人嫉妒心的迅速膨胀,他的心理开始变态,情节也愈发紧张。于是,当靠窗病人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时,他的嫉妒已完全战胜了理智,见死不救,酿成悲剧。教学时,本人先让学生找出不靠窗病人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他的心理,剖析其逐步走向堕落的心理变化历程,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小说的主旨。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小说情节上的意外。

2.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人性美丑。

3.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品味人物心理变化历程。

教学难点:领悟做人要长善抑恶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情节话意外

优秀的小说,情节常常引人入胜。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思考:哪些情节在你意料之外?

预设:

意外一: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意外二:靠窗病人编造谎言鼓舞同伴。

意外三:不靠窗病人為了占据床位竟然见死不救。

意外四:医护人员对靠窗病人的死,没有丝毫的大惊小怪。

意外五: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竟然死亡。

……

二、透过意外见人性

1.靠窗病人

(1)一个随时可能被死神带走的病人,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请大家听老师读这段“谎言”,感受他心灵的美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屏显: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 ,

窗外的世界真 !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玫瑰的红色,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笑声,窗外的世界真令人向往!

(2)不靠窗病人为什么编造谎言?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3节。

预设:编造谎言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同伴的病痛,唤起同伴生活的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2.不靠窗病人

(1)窗外的世界如此精彩,不靠窗病人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找出不靠窗病人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品味其心理变化。(生思考,交流)

屏显:

*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预设:

①“偏偏”,言外之意能观赏窗外一切的应该是我;“有幸”突出羡慕之心;

②“应得到”表明嫉妒心迅速膨胀。

③“该是我”突出内心的不平。

④“占据”,表明他已完全认为自己的权益被侵占,其良知已完全被嫉妒心吞噬。

(2)当不靠窗病人是天生的坏人吗?找出具体语句,试做分析。

预设:

①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品析:“津津有味”“享受”,表现出美好的事物能引起他的共鸣,他也有善良的一面。

②他为自己会有这样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品析:“感到惭愧”,“竭力不想”说明他还有起码的良知与理智。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病人都没有名字,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各取一个中文名字,注意要尽量符合人物的性格。

【示例】

靠窗病人:曾善良(“真善良”的谐音)

不靠窗病人:吴德(“无德”的谐音)

三、评说结尾话意外

1.改一改,体会精妙。

试将改文与原文比较一下,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屏显:

改文:他看到了窗外的一切。

原文: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预设:原文结尾陡转,出人意料;使好人更加善良,坏人得不到好报。

2.添一添,体会精妙。

(1)“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设想一下,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在后面的横线上添加几句话。

屏显:

添文: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预设:

【至死不悟版】他咬牙切齿,痛骂病友胡编乱造让自己受骗。一气之下,加重了病情,竟然一病呜呼。

【幡然悔悟版】他感到万分的羞愧,原来病友在编造“美景”安慰自己,而自己却见死不救,内心充满了自责。

(2)再次与原文比较,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明确:原文简短有力,余韵无穷,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3.插入资料,简介“欧﹒亨利式”结尾

屏显:

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故而文学界将这种结尾方式成为“欧﹒亨利式”结尾。

结语:同学们,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善与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善与恶的交锋:贫困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厚实的钱包,是据为己有,还是归还失主?愿大家能长善抑恶,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靠窗预设同伴
唤醒生命感悟美好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落地
浅析预设的应用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