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交软件折射出的亲子沟通问题

2018-01-09 14:08刘书扬程序江佳伊金楚涵
青年时代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青少年

刘书扬+程序+江佳伊+金楚涵

摘 要:伴随着社交软件的普及,大多数青少年会在社交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屏蔽父母的现象引起我们关注。本文由此现象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分析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亲子沟通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交软件

一、前言

亲子沟通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总体来说,目前“父母一青少年”亲子沟通同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较之古代的盲从父母,现在父母与青少年的关系逐渐趋向平等化,子代的沟通能力逐渐增强,沟通地位显著提高,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平等地和父母沟通。但我们也看到,如今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仍存在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厌倦于父母“我这是为你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还敢顶嘴”的言论,形成了不必要的以争执为主的沟通障碍。

二、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交软件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时常投身于社交软件等网络交流,或是和朋友同学聊QQ、微信,或是发布朋友圈、发布空间动态,遇到困扰和问题时也大都选择和同学朋友倾诉,但很多忽略了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很多青少年在和父母相处时,态度冷淡,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造成父母对孩子生活学习情况的不了解,孩子与父母之间俨然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英国BullGuar网络安全公司曾对 2000 名英国人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16% 的受访父母说他们尝试加自己的孩子为 Facebook 好友,但其中三分之一的家长惨遭孩子拒绝。超过一半的父母表示会通过看社交网络上的照片、心情这些信息来监督孩子。甚至超过十分之一的父母申请社交账号的目的就是监督孩子。由此我们对社交软件屏蔽父母等现象展开了问卷调查、相关采访交流和深入分析。

(二)研究思路

首先,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且内容丰富的调查问卷,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与汇总之后,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图表等数据呈现方式,以小见大,大致了解了青少年与父母交流的现状。

其次,通过采访个别同学,列举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再次,我们采访并咨询了心理学导师,通过导师的分析对我们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通过不断的讨论与交流,同时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我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交流沟通的问题是大多数家长和子女面临的共同难题,并对此提出了促进亲子沟通的建议。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思路

本次调查设计了16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青少年的的基本情况、是否使用软件、使用软件频率和发布哪方面内容,是否会对父母评屏蔽,屏蔽的原因及与父母沟通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设计。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初中生、高中生及部分社会青少年。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到382份有效问卷,男女比例为48.86%和53.14%,16~18岁的高中在校生占比62.57%。

调查结果表明,使用社交软件的占到总人数的96.34%,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占到总数的94.84%,在所发布的动态中生活琐事类内容占到86.02%,其次是心灵鸡汤类等,另外情感困扰类占到了13.27%;在所调查的人员中有68.95%的青少年会对父母进行动态屏蔽,其中61.05%的原因是害怕引起父母的误解,另有38.95%是不要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情感动向;在所调查的人中有71.2%的人认为父母属于传统型父母,且有74.08%的人认为与父母存在代沟;在所调查的人中有78.27%的人会与父母进行积极沟通,但是与父母沟通中有90.3%的人与父母存在分歧,但与父母沟通后,有96.99%的人觉得还是有帮助的;同时,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与父母缺少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有50.6%的人认为与父母进行沟通但沟通结果较为失败,另有64%的青少年希望在与父母的询问时进行被动沟通。

调查结论认为:

1、孩子倾向于向父母屏蔽自己的动态。

2、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但不会沟通,害怕沟通,不愿向父母袒露自己内心想法的矛盾心理普遍存在。

3、代沟成为阻碍沟通的主要原因,但孩子将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也是使沟通无法推进的原因之一。

4、孩子发现与父母存虽在沟通问题,但不愿意改变现状,体会不到沟通的成效,没有发现沟通的重要性。

四、案例介绍和分析

(一)案例介紹

1、采访孩子案例

为了深入了解出现亲子沟通的现状,我们采访了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并同多名同学进行交流,采访结果如下。

案例一: “妈妈就像朋友,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她讲,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她寻求帮助,就算是需要避讳的敏感话题也可以跟她讨论,所以会得到很多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较成熟的意见,对于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处理学习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很少有争执与争吵。”

案例二 :“印象中父母只有一次主动的,一本正经地把我叫到书房和我讨论最近生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困惑,若没有记错,应该是在小学。在初三有晚自修之前,与父母的沟通基本是在餐桌上,一边吃着晚饭,很自然地会和父母聊起今天在学校发生的各种事。在需要晚自修之后,这种沟通的机会也渐渐减少了,基本是在每天晚上回家的路上。觉得自己属于报喜不报忧的人”

案例三:“我的父母不算传统也算不上与时代同步,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当我的意见与他们不同时,他们会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我。平静的沟通也有,争吵也有,但最终我们会各退一步求同存异。我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们沟通,更喜欢找同学朋友解决问题。”

案例四:“不沟通,也不知道沟通什么内容。”endprint

2、采访父母情况

我们与父母之间有太多的隔阂,越是长大我们与父母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我们总是想要只展现给他们我们孩子的一面,他们作为我们的父母,更想要看到的是我们从稚嫩的孩童变成成熟的大人。父母也是从孩子过来的,我们经历的很多学习的困扰、情感困扰他们都经历过,他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我们,很多我们故意藏着的东西,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们期待的是我们自己开口向他们说出我们的想法。也许我们大部分人心中的父母是以严格、传统的形象,但他们受传统道德理念的约束,想要在我们面前树立正直的成年人的形象。

但仍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有些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观念是由他们一生的经历总结而得到的,这几十年中他们栽过的跟斗、碰过的壁,都是组成他们的人生观念的一部分,甚是早在童年他們就以被烙下了一些不与现在这个时代相符的老旧传统的观点。

(二)案例存在的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以为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的角度

(1)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事情。

(2)独立子女容易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3)没有耐心与父母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

(4)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却迫切想要独立,与父母产生分歧。

2、家长的角度

(1)没有与孩子交流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做家长,通常是边做边学如何做家长。

(2)习惯于强行为子女铺设好道路,要求子女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3、社会的角度

(1)升学的压力

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仍然倾向于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这给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在升学压力下,学生们时常会因为学业而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出现情绪不满,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或不愿与父母交流的情况。至于家长的方面,当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时,家长们会忧虑并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成绩,加强约束,进行说教,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交流的状况也日益恶化。

(2)发达的科技

聚会或者家人团聚时,一言不发,低头盯着屏幕的场景屡见不鲜。科技让很多事情都变得触手可及,但我们也因为科技失去了耐心。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日益缺乏。家长和子女的交流也是这样,当社交软件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时,孩子们会更加依赖于网络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从而拉开了与家长的距离。家长也因关心朋友圈的动态而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动态。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时代里,是否平衡好网络信息的交互和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关系,是家长与孩子是否能充分融洽地交流的关键。

五、结论

当今社会,社交软件横扫我们的生活,千里之外的亲人可以通过视频交流,分隔两地的亲子可以及时沟通,但社交软件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将潜在的危害带入我们周围。由社交软件对父母的屏蔽与否,我们提出了如上问题,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并深入分析。

我们根据调查问卷、相关采访和案例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应注意: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尊重。青少年在此时期看重面子、自尊心强。作为父母平时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在中国俗称“客气”,但在对待子女的时候,容易不自觉的居高临下,内心并没有真正把子女当成一个平等相处的人,然而父母也有作为长辈难以放下的自尊,作为子女即使我们有理有据,也不能趁机揪住一点不放。如何合理的沟通我们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对于子女的建议

作为子女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与父母加强沟通,不应放弃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沟通是有技巧的,要注意做到:

1.把握沟通时机,如选择父母心情愉悦的时候进行沟通。

2.端正沟通态度。尽量开放社交软件,学会心平气和地交流,切忌心怀抵触的心理,避免说话过于激动导致争吵。

3.注意沟通中的忌讳,如在父母讲话时切忌中途打断,断章取义地反驳对方。

4.注意沟通中的语言表达。如“以前是孩子,现在长大了……”

5.如果沟通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行动向父母证明自己想法是对的。

(二)对于父母的建议

1.不能过多的干预孩子的社交软件。

2.父母要放下身份学做子女的朋友,注意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如可以尽可能地了解子女的兴趣爱好,适当组织参与亲子活动,在与子女的互动中寻找共同语言。

3.尝试去改变一些传统观念,比如“高分才是唯一目标”“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哪项专业就业机会多就应选报哪项专业”。可以通过咨询专业机构为孩子进行“生涯规划”等,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长辅导员。

(三)对社会方面的建议

从目前的社会状况看,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升学压力的确很大,它无形地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担忧,在如此压力之下,学生们难免会对于沟通产生了害怕心理。为此我们建议:应对教育体制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需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培养、发掘机制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途径使社会各类人才拥有展现自己、出彩人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杰、张越等.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16,1.

[2]郭海英,林丹华,左培颖.青少年亲子沟通、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

[3]沈赟.父母的媒介互动行为与亲子沟通研究[J].科技传播,2014,19.

[4]李述永.少年学生亲子沟通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3,2.

[5]王丽娟,于璐,熊韦锐.国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