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轶波
摘 要:慕课是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迅猛发展的大规模、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以实用与兴趣为导向的“有教无类”,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等级的人们提供优质共享的教育资源。慕课制作是影响慕课课程最终呈现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慕课制作过程中,课程录制与课程视频后期编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本文深入探究在慕课制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对制作高质量慕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慕课制作 计算机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b)-0125-0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共享性教育资源提供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引导传统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教育方向发展,为教育资源公平竞争提供技术支撑、资源支撑与平台支撑。慕课依托计算机技术,从教学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对教育实行全方位的革命性变革,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迅速拓展教育市场,推进教育技术向智能化与云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升教育质量、公平共享教育资源、推广教育普及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慕课平台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慕课教学课程的质量也逐渐引起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慕课课程制作来源广泛,包括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技术大牛、专家学者等,在慕课教学课程制作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丰富慕课教学内容、优化慕课教学方式是慕课制作人员普遍关注的科学问题。
1 慕课及其发展现状
慕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依托公开、透明、共享的互联网技术将具有分享与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的或者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性课程进行集中管理,提供综合性共享接口与平台,为全球范围内有相关教育需求的人提供教育资源。慕课平台上所共享的课程以及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在互联网环境下,慕课平台中课程教学所面向的修习人数动辄达到十几万,而参与此过程的受众来源多元,可以是学生、普通劳作者、专家教授,也无谓种族与性别差异,这些受众都是本着求知欲与好奇心来接受慕课教育,只要网络通讯正常,慕课的授课时间与地点均不受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慕课平台带来的名师教育与高质量教育资源,真正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引申到现实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此外,慕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点在于,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按照课堂教学任務以及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受上课时间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时间以及互动频次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适时得到解惑,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知半解或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在慕课教学中,互联网环境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对一的桥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清晰程度随时打断教学进程,将所困惑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剖析与解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交互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我国高校在慕课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一大批优秀的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高教社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以及地方高校课程联盟的“优课在线”等,由于高质量课程教育以及互联网环境下资源共享,以“中国大学MOOC”等为代表的中国慕课平台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拥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访问流量。第二,建设了一大批慕课。不少主流慕课平台上线的慕课课程中,剔除了重复计算和一些不具备慕课基本要素的课程后超过1700门,这高校和社会的选课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高校学生达到了数百万人次。
2 慕课的制作过程及其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慕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慕课课程不仅是慕课平台赖以持续引流与发展的基础,也是符合慕课平台建设初衷的核心环节。高质量的慕课课程离不开慕课教学课程的精心制作,慕课教学课程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五部分:
(1)课程的选题,课程制作者在制作慕课课程之前需要根据自身所擅长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剖析,理清本次课程所想要展示与讲授的主题。
(2)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详细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核心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为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慕课课程奠定基础。
(3)课程的录制,顾名思义,即将所要讲授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课程录制中需要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通常会采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如屏幕录屏专家、会声会影等专业录屏软件对计算机屏幕端的相关文案、文案展示过程进行录制,依托计算机本身内置的麦克风或者其他语音输入设备对文案展示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于相应文案的讲解语音进行录制,在课程录制完成后将其保存在通用的视频格式,用于上传到慕课平台中进行公开与共享。整个录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首先在屏幕录制时应当选择分辨率清晰的高质量录屏软件,保证录屏保存后的视频文件在放映时画面清晰流畅。其次,在声音录制时应当采用双声道且选择适中的音量,保证录屏完成后保存的视频文件在放映时音质清晰、语句连贯、音量适中。一般来说,屏幕录制的画面分辨率可以设置为1024×768dpi,以满足现有计算机屏幕的显示度要求,视频文件最终的存储格式可以设置为mp4或者avi,用以在保障视频清晰流畅的同时尽可能压缩视频文件大小,减少视频上传与浏览时对网络传输造成的压力。
(4)课程视频的后期编辑,课程视频录制结束后需要对保存的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主要依托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爱剪辑等专业视频处理软件开展视频编辑与剪辑工作,首先将存储的视频文件导入到专业视频编辑软件中,导入后的视频文件会被分割为一帧一帧的图片以及相应的音频段;然后采用专业视频编辑软件中的相关剪辑功能对图片进行剪切处理,并将断开的图片帧进行拼接组合,从而实现视频帧的重组;最后在视频成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适宜的动画、特效以及字幕提示,用以丰富视频的展示手法,并且对浏览者而言起到一定的提示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慕课教程中设计到交互性内容时,必须要符合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以便慕课共享平台接入。
(5)课程视频的审核校正,这一过程是将编辑好的课程视频进行详细审核,包括课程内容的完整性、课程视频时长、课程精简程度、教学手法的科学性等,在经过一系列审核与反复校正之后,课程视频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慕课平台上供访客浏览。
3 结语
慕课制作的精细程度关系到慕课的质量,本文以慕课制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慕课制作过程中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指导慕课制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36(11):82-90.
[2] 张皓.计算机技术在慕课制作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展望,2015,25(29):206.
[3] 严三九,钟睿.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76-178.
[4] 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23):73-77.
[5] 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33(4):66-71.
[6] 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