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晋
眉山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四川眉山 620010
脑卒中为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躯体疾病,患病后,多数患者均因为日常生活能力的降低或完全丧失而产生悲观失望、抑郁等不良情绪。脑卒中后抑郁为脑血管病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50%[1]。脑卒中引发抑郁发生后,患者生活质质量、睡眠质量均会收到严重影响。该次研究主要探讨联合应用心理疗法和足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择该院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共7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分析对象。入选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符合1996年由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进行修订的《各类脑血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2]者;HAMD评分为轻~中度抑郁症者(评分为8~35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者;意识清楚,未服用过安眠药物,或停药时间超过2周者;无既往睡眠障碍病史者。诊断标准如下: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失眠症、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3];选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排除标准:非脑血管病变导致睡眠障碍者;最近1周出现发热或感染者;存在智力障碍、精神疾病、痴呆病史以及严重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者;存在药物过敏史者;糖尿病足及足部存在皮肤破损者;重症抑郁症者(HAMD超过35分)。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选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均为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 44~85 岁,平均(66.5±5.7)岁;脑卒中病程:9~47d,平均(30.5±6.7)d。 观察组男 21例,女 14例;年龄 43~84 岁,平均(65.8±5.8)岁;脑卒中病程 8~48 d,平均(31.3±6.9)d。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处理,措施主要为对症治疗、支持治疗、脑循环改善、行卒中二级预防、给予脑代谢活化剂、肢体功能改善康复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心理疗法,具体治疗如下:①指导患者睡眠卫生:保证患者床铺能够保持好干净、舒适,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安静、合理控制光线及温湿度,指导患者每日坚持做适度、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入睡前禁止大量饮食、饮水,严格要求并督促患者定时作息;②实施睡眠限制疗法:指导并严格要求患者做好睡眠日记,每日对上床、入睡、起床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指导患者周期性对卧床时间进行合理调整;③加强放松训练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掌握相关放松技术,入睡前通过听轻音乐、深呼吸等方式自我放松;④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信心。该方案在患者每晚临睡前实施1次,30 min/次,共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施中药足疗。将温度为40~50℃的温水1 500~2 000 mL倒入浴盆中,然后再将中药温经散寒洗剂溶于水中。药剂组方为毛皮树根120 g,附子、桂枝、干姜、当归、赤芍、花椒、麻黄、细辛、红花各30 g。药物与水二者的比例为3:100%。患者将双足浸入药液中,然后进行揉搓,水温下降时及时将热水加入,双足浸浴时间为20~30 min/次,浸泡至下肢、背部均微有汗出。患者在睡前浸浴双足1次,共治疗4周。
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无抑郁症状:HAMD量表评分<8分;轻度抑郁:评分为8~20分;中度抑郁:评分为20~35分;严重抑郁:评分>35分。PSQI量表主要对患者睡眠质量实施综合性评估,分值为0~21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
失眠症疗效评估:选择以1993年由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作为参照对患者失眠症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痊愈: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或者夜间睡眠时间超过6 h,为深沉睡眠,睡醒后精力充沛;显效:患者的失眠有明显改善,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超过3 h,睡眠深度有明显增加;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相关症状均有所改善,夜间睡眠时间增加未超过3 h;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均无任何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4.2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失眠症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0.13±3.52) 分、(19.23±3.74) 分,PSQI评分分别为(12.89±3.78)分、(13.38±3.56)分,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11.21±3.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3.32)分,观察组的PSQI评分为(7.11±3.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5±3.5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后,患者生活质量会收到严重影响,且有90%患者均有存在明显睡眠障碍,而抑郁性失眠又会导致抑郁程度加重,导致患者病情恶性循环加重[5]。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抑郁、失眠症状对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极为重要。
在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临床治疗中,通过加强心理疗法,可促进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缓解患者精神压力,进而使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仅行心理疗法总体疗效还存在明显局限性。在中医学中,失眠病位在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其发病机制体现为阴阳失衡,进而导致气血失和。因此,从中医对角度治疗失眠症主要坚持调整脏腑阴阳的原则。中药足疗为我国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普遍一种传统外治法。因此,临床上往往选用心理疗法联合药物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足部与机体中脏腑、经络均存在密切关系,实施中药足浴主要通过药、热双重作用对足部穴位进行刺激,进而实现治疗目的。应用中药足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时,其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①温热作用:将双足浸泡于适当温度的药液中时,可促进血液循环,激发末梢神经活跃,增强记忆,可促进脏腑功能得到有效增强,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使阴阳得到有效调节,进而改善睡眠质量;②药物作用:药物有效成分经过足部皮肤发挥作用。该次研究所用中药剂中,附子具有补益阳气、回阳救逆功效;干姜、桂枝具有驱散寒邪、发汗解表功效;当归具有补气活血功效;红花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功效;花椒、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功效。诸药联合使用发挥良好活血通络、养心安神等功效。该次研究中,选用心理疗法联合足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应用足疗联合心理疗法方案对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患者抑郁、失眠症状得到更大程度改善,疗效更为确切。
[1]厉三明.米氮平和舍曲林治疗以失眠为主诉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4(1):530-531.
[2]张翼,陈继华,符鹏程.艾地苯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9(19):559-560.
[3]刘立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危险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1):77-78.
[4]丁翔.温胆汤加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11(2):208-209.
[5]王艳红.浅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9(5):332-333.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6.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7.中文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姓名下方,英文摘要(含英文题名、汉语拼音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可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