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芬,张维波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穴位敷贴联合按摩穴位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30例
黄锦芬,张维波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风偏瘫;风痰瘀阻型;穴位贴敷
风痰瘀阻型是中风常见证型之一,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痰多而黏,喉中痰鸣,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症状[1]。中风急性期治疗后常遗留中风偏瘫,据统计,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超过80%患者存在肢体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敷贴法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辨为风痰瘀阻型中风,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舌强言蹇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中风的患者。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年龄50~70岁;③ 神志清楚,愿意配合治疗者;④ 无其他理疗措施干预者;⑤ 处于疾病康复期者;⑥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 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患者;②皮肤瘙痒破溃及药物过敏者;③ 瘢痕体质者;④ 糖尿病患者。
1.5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9月1日—2016年6月30日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60例中风患者,符合上述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标准,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56.39±11.21)岁;病程 15~30 d,平均(20.89±5.76)d。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 43~74 岁,平均(57.29±11.24)岁;病程 14.5~28 d,平均(19.98±4.35) d。 2 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 mg口服,每天1次;胞二磷胆碱[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济南)有限公司]静滴,0.75 g/d;配合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支持等治疗。中药:采用《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成:桃仁 10 g,红花 6 g,赤芍 12 g,川芎 6 g,当归 6 g,黄芪 15 g,地龙 10 g,全蝎 3 g,石菖蒲 10 g,胆南星6 g。用水400 mL煎成180 mL温服,每日2次。1.6.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疗法:① 将桃仁 10 g,赤芍10 g,红花 6 g,地龙10 g,天麻10 g,胆南星9 g。上药研磨成粉,加醋调成饼状置于敷贴片上。② 选取穴位:阳陵泉、足三里、曲池、阳溪。③ 清洁皮肤,按揉各穴5~10 min。④ 选择已经配制好的敷贴片,贴敷在穴位上。⑤ 每天1次,贴敷2~4 h后取下。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进行评定,基本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肢肌力恢复到5级,能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显著进步:主症明显好转,可下床扶行,生活部分自理,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进步:症状、体征改善,肌力提高1级以上或失语明显好转;无效:用药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2。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偏瘫常见病机为气血亏虚为本,风痰瘀阻滞为标,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熄风通络法是其治则,采用常规内服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敷贴法,在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本课题采用的穴位敷贴方中桃仁、赤芍、红花长于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胆南星可以祛风化痰通络;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经活络;天麻能平肝熄风止痉,养血熄风。诸药合用,可行气活血,消瘀通脉,濡养废痿。有学者研究证实穴位贴敷利用皮肤角质层的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同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具有独特的给药优点[5]。选取的穴位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有舒筋、强筋的作用;足三里善滋生气血,为治痿之要穴;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等症;阳溪穴最善通经活络,具有舒筋利节,消肿止痛之功[6]。本观察结果表明:选用以上穴位进行穴位贴敷,穴位与药物相得益彰,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取得较好效果。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分析(x±s)
为防止出现并发症,穴位敷贴操作时需注意:①定穴要准确。② 敷药前须清洁皮肤,防止感染。③ 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局部防水。④ 贴敷后若感局部灼热痒痛难忍,可随时揭去敷贴片。⑤ 贴药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黏滞之品。
[1] 徐桂华,张先庚.中医临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86.
[2]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36.
[5] 张丽萍.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氨酯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J].黑龙江中医药,2006,16(6):46.
[6] 孙西庆.温阳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志,2010,8(1):45.
R248.1
B
1000-338X(2017)06-0068-02
2017-09-09
黄锦芬(1964—),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工作。
张维波(1965—),男,副主任中医师。E-mail:zwb28871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