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荣
(福鼎市医院,福建 福鼎 355200)
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
曾 荣
(福鼎市医院,福建 福鼎 355200)
目的 观察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我院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1组采用桂枝葛根汤加味治疗,对照2组采用颈椎斜扳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1个疗程7 d,3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3组临床疗效。 结果 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68.6%、91.4%,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P均<0.05);3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横径比较均有加大(P均<0.01);治疗后3组颈椎病临床评价表(CASCS)神经根受压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其余2组(P均<0.01)。 结论 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斜扳法;桂枝葛根汤加味
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是由于颈椎及其软组织劳损性退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而引起颈、肩、臂疼痛伴手指麻木、头痛、眩晕或出现视物模糊、耳鸣甚至肢体瘫痪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据统计,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总数的60%~70%[1]。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笔者采用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骨伤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患者10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各35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为风寒湿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3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依据制订:① 呈慢性发病,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或长期低头工作者。② 颈痛和颈部僵硬。③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颈部活动、咳嗽、用力时加重。④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⑤ 颈部及肩胛内侧缘处压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⑥X线摄片显示:病变节段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及钩椎关节部位骨质增生;侧位片可见颈椎序列改变;双斜位片可见颈椎椎间孔骨质增生或变窄。
1.4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年龄20~65岁;③治疗前1个月内未接受同类药物与本研究相关的治疗方法者;④ 告知患者手法治疗的方法、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在病历上记录并让患者签字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者;② 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外的疾病,如脊髓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肩袖损伤等;③ 颈椎结核、骨髓炎及椎管内肿瘤者;④ 年老体弱、骨质疏松、颈椎重度滑脱者;⑤ 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⑥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者;⑦ 伴有严重内脏器质性病变者;⑧ 颈部及其周围有皮肤病或严重皮肤损伤者;⑨ 精神病发作期患者,对手法治疗有恐惧心理、不能合作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1 对照1组 服用《伤寒论》桂枝葛根汤加味,药物组成:桂枝10 g,葛根20 g,芍药 10 g,生姜 15 g,大枣 6枚,丹参9 g,鸡血藤 9g,炙甘草 6 g。取上述药材,头煎加水,液面高于药材3 cm,浸泡20 min,先武火煎沸后文火再煎20 min,取汁200 mL;再加水与药成平面,煮沸后文火煎20 min,取汁200 mL,合并两次煎煮液,分别于早、晚饭后服用。每日1剂,连服7剂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对照2组 患者坐位,头部稍前倾,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一手托住患者下腭,另一手托住枕部做颈部拔伸牵引,同时将颈部慢慢旋转、屈伸数次;然后将颈部向患侧转至肌肉最紧张时,突然做小幅度有控制范围的快速旋转活动,颈部常会发出弹响声;然后搓揉颈部皮肤至发热结束。实施颈椎斜扳手法前应按揉、捏拿颈项两侧及肩部,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避免因颈肩部肌肉紧张对抗造成颈椎的损伤;手法过程中不可盲目追求弹响声,不可盲目多次操作;超过60岁的高龄患者应取半卧位,减小手法的幅度和活动范围,避免因手法而产生一些不适症状。每周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3 治疗组 先给予颈椎斜扳法治疗,再配合上述桂枝葛根汤加味口服,中药口服和手法实施同对照1组和对照2组。共治疗3个疗程。
3.1 椎间孔横径 保证治疗前后拍摄的颈椎斜位片均为同侧斜45°位,治疗前在片中找到最狭窄节段的椎间孔进行测量,保证治疗前后测量的是同一个节段。方法:从钩椎关节的后缘至上下关节突前缘间的距离。为了测量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操作由作者本人执行。
3.2 神经根受压积分 根据CASCS量表评分标准[4]拟定,① 臂手麻:无麻木3分;偶然,轻度2分;经常,偶重度1分;持续,重度0分;② 神经根受压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推头压肩实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各2分,阳性0分;③ 上肢感觉障碍:无2分;轻度减退1分;明显减退0分;④ 上肢运动障碍:肌力Ⅴ级2分;肌力Ⅳ级1分;肌力0~Ⅲ级0分;⑤ 上肢腱反射:无明显异常2分;减弱1分;明显减弱或末引出0分。总分计15分。
3.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5],根据CASCS量表积分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
积分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可能最高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积分改善率≥95%为痊愈;积分改善率≥70%,<95%为显效;积分改善率≥30%,<70%为有效;改善率<30%为无效。
4.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
4.2 3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横径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椎间孔横径变化比较(x±s)mm
4.3 3组治疗前后神经根受压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神经根受压积分变化比较(x±s) 分
桂枝葛根汤来源于《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经典方剂,《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方中葛根解肌升阳,缓项背之痛;桂枝通阳化气,既行太阳之表,又通经脉之气血,配伍芍药以调和营卫,营卫调则太阳经脉畅;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大枣甘温,补脾胃,与生姜相配辛甘相合,健脾胃,通营卫。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肌,调和营卫,疏经通络之效。笔者体会:在上述方剂中,加入丹参、鸡血藤则疏通之力更强,更有效地减轻局部的炎性肿胀,从而使颈臂疼痛及麻木等症状改善更加显著。
颈椎斜扳法属于整复手法,通过颈椎的旋转对向运动,起到调整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并有解除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粘连,纠正颈椎关节错缝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应用桂枝葛根汤加味或颈椎斜板法治疗相比,桂枝葛根汤加味配合颈椎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更优。
[1] 马美芬,张强.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93-209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3]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4] 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51-154.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R255.3
B
1000-338X(2017)06-0063-02
2017-09-03
曾荣(1968—),男,副主任中医师,主要从事骨伤康复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