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工作介入视角分析

2018-01-09 02:25陈英华
关键词:美丽社区农村

□侯 飞 陈英华

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工作介入视角分析

□侯 飞 陈英华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新理念、新尝试、新阶段,当前的发展面临如何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与应对乡村社会问题的困境。由此,本文以社会工作为理论视角,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理论、参与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三大视角,并对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社会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理论视角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新的系统工程,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新理念、新尝试、新阶段,需要统一认识、科学规划、统筹资源。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当前的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如何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百年乡村建设的难题,美丽乡村建设亦是如此;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缺失应对乡村社会关系及空心化等社会问题的实际行动。当前幅员广阔的普通农村处在社会急速发展变革中,乡村文化正在变革的“失范”中重塑,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农村空心化问题。而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可知,美丽乡村建设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

作为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应当直面以上两方面的不足。在众多的理论视角中,社会工作视角正是解决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不足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视角即是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赋权、增能等方式,强调尊重、参与、分享、发展,着力解决乡村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管是在需求侧方面,还是在供给侧方面,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在时间、空间、程度方面给予美丽乡村建设延展性服务,对于润滑乡村关系、激发乡村活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融合、增进乡村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2017年3月份,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刘京在“第八届(2017)中国社工年会”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的主旨落脚点为“期待社会工作可以更充分地融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更高维度、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发现问题、协调关系、整合资源、解决问题,”并且“作为提高社工机构服务维度的一种尝试,我们将聚焦城市和乡村的整体社区营造,探索社工在社区营造、乡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模式”[1]。由此可知,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中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这主要体现在“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与“乡村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契合”两方面。

(一)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

我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梁漱溟先生与晏阳初先生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倡导与从事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理论根据,是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并指出从社会组织、政治问题、经济建设多个方面进行乡村建设,而且乡村建设“实现所依靠的力量,在于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的合作”[2];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的一个难处便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他认为“如果乡下人不动,那末,我们乡村运动算怎么一回事呢?这样能发生大力量吗?不能的!我们乡村运动天然要以农民为基础力量,而向前开展;如果我们动而乡村不动,那有什么前途呢?不能代表乡村的要求,不能发动乡村的力量,那怎么能行呢”[3];

晏阳初先生主持平民教育实验(定县乡村建设实验),以“愚穷弱私论”为理论依据,从实施平民教育开始的,逐渐发展成整体的乡村建设计划。其工作的进行,分为调查、研究、实验、表演与推行五个步骤[4]。晏阳初总结乡村改造运动的信条有“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共同计划,共同工作、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不是正是陈列,而是示范模式、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不是枝枝节节,而是铜盘筹划、不是救济,而是发扬”等[5]。

由此可知,不管是百年前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在总结的经验及反思中,“动员农民参与、发掘农民农村自身潜力”都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正与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难点相契合,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专业价值观…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6];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虽有差异,但是他们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即肯定个人(社区)等的价值、潜能,并重视发掘动员个人(社区)等自身能力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发展。

(二)乡村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契合

当前幅员广阔的普通乡村,在区位、资源、治理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乡村文化出现社会失范现象,乡村社会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大、能源消耗高、人力资本投入高;乡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总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有较大比重,增收渠道有限、增收乏力;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空心化、空壳化等问题[7];一方面,乡村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201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5.7%;另一方面以乡村人口结构失衡为主的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乡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据统计乡村留守妇女人数达4000万人;乡村留守儿童902万人;乡村老龄化人口超过1亿。不管是乡村贫困人口,还是乡村流动人口、留守人口,都面临着生存健康、受保护、发展等多方位的需要。

社会工作在应对乡村贫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扶贫济困是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投身脱贫攻坚战是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时代责任”[8];社会工作实务是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是应对以人口结构为主的社会问题的具体介入方式方法,其服务范围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等。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工作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全民关爱原则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评估、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9]。

美丽乡村建设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0],即美丽乡村建设旨在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但是“获得感不但与获得物有关、与对获得物的比较有关,还与获得的机制、获得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有关”[11]。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应对乡村“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状,如何面对乡村以上两方面的社会问题,是当前建设的瓶颈。社会工作正是应对此瓶颈的介入方法,“在新常态背景下,在中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可能遭受威胁时,积极的社会工作介入对于更好地惠及民生、增强人们的获得感、促进社会秩序,建构新的发展机会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11]。

二、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视角

社会工作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不容置疑,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视角正是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与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的契合点:“激发社区(乡村)意识、促进社区(乡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提高社区(乡村)认同与社区(乡村)归属、重建社区(乡村)公共精神,并在个体化时代背景下重构个人与社区(乡村)的公共性联结”[12]。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参与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正是美丽乡村建设所需的视角体系。

(一)优势理论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面对的现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并且都具有优势[13],我们应当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优势视角目标不是否认服务对象问题的存在,而是调动服务对象、家庭以及社区的能力和资源超越问题的限制。从优势视角来看,“是否有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寻找面对、处理和超越问题限制的具体途径”[14],因此“优势视角理论侧重于优势资源的开发,其优势包括两大部分,即个人优势系统与环境优势,通过生活安排、娱乐、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关系的互动,发挥案主志向、能力与自信的优势以及联络案主所处环境的机会、社会、资源、有形资产和服务的优势,以此达成社区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的改变”,“优势视角的核心是挖掘并利用案主的优势为案主服务,提升案主的能力和环境适应力”[15]。

优势视角理论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正视乡村存在的社会问题,相信农民农村是有优势的,并重新审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自身的优势。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不仅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建设,更需要重视发现乡村自身的优势,实现村民广泛参与,竭尽所能的发掘农民农村的社会资本。

(二)参与式发展理论视角

参与式发展是指“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中或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决策过程中的发展主体的积极的、全面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是寻求某种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积极取向[16](P49)。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即增加社区和弱势群体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通过赋权给社区,充分听取社区的意见并且放大社区在决策过程中的声音,以此来实现社区参与。赋权给社区所有村民,通过听取各方意见,来实现全民参与[16](P55);参与式发展的过程也是赋权的具体实现过程,最终目的是要达成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和目标群体受益[16](P57)。

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自身社会资本的广泛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发展理论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借鉴参与式社区发展方法,“以外部干预项目为手段,围绕着社区群众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建设,启动社区群众自我发展的发展机制”,“力求在社区层面建立可持续的人力、财力、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基层发展能力”[16](P62)。也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拥有日常生活中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应该以村民自己为主,政府及专家为辅,只有赋权给村民自己,才能因地制宜,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中有差异的发展。

(三)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利达·汉尼范首次提出“社会资本”这一专有名词,并将其看作是有利于个体和社区发展的资源,是与物质资源有着同等价值重要的资源。社区将作为一个整体在其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拥有相互熟识和认可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关系的持久网络相联系”;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属于群体、社区或者社会每一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是为所有成员的公共利益服务的。所以,一个社会(乡村)的社会资本越高,就越可以增加全社会(乡村)每一个成员的福祉[17]。

我国在乡村社会资本理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农村社会资本是“农村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的长期交往、互利合作以及历史传统、习俗等原因而形成的人际及组织关系网络,这种参与网络将产生某一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互惠、合作,并通过信任和互惠最终促进该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共同收益为目的的集体行动的达成”[18]。农村社会资本对村民及乡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19],可以激发“社团的集体行动,促进社区层面的环境治理促进社区层面的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绩效”[20],可以“积极鼓励社区外出人员在社区社会网络重建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参与,重构社会资本断裂的网点包括为社区发展捐献资金、提供外部信息和资源、提供想法和建议等”[21]。但是研究也发现,农民、农村普遍存在着社会资本不足现象,而且社会资本的功用可能因贫富而异,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村农民减轻贫困,也有可能拉大城乡差距、农村贫富间收入差距[22]。

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逐步由典型建设进入标准化建设阶段,全完依靠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就是发掘乡村自身所有的资源,既有乡村所具有的文化资源、物质景观资源,更有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人际资源。这种建立在“差距格局”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乡村社会资本包含乡村自身精英,也包括“生于斯长于斯”流出的精英。善用乡村社会资本,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保持活力和可持续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

社会工作“既能够在外力参与下,动员农村各个主体及资源,开展集体性行动,化解社会矛盾;又能够针对个人与群体,培养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带动村民生计发展”[23]。因此,它是“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命题,是回应当前农村社区发展诸多结构性困境的重要创新机制,更是对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城市(镇)化、工业化对农村发展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的社会保护机制”[24]。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指出“创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乡镇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25],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26],两方面的意见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新契机;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工作彼此的价值理念、理论视角、实务特色、发展契机相辅相成。但是,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各自的局限性。

(一)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本土社会工作依靠“政府的行政框架和经费支持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责任”,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滞后。“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没有很好的契合”,只在有限范围内获得政府提供的发展领域,服务形式主要是“嵌入”在现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框架之中,服务的开展受制于现有的行政体制与政府工作的整体要求,鲜有自主性[28]。

所以,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发展时难免会在“嵌入过程中出现悬浮式发展(难以落地社区进而不能提供有效服务)、依附式发展(依赖传统服务体制而难以自主发挥其专业优势),甚至因难以适应而出现异化的现象”[25]。由此,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可能也会遇到农村社会工作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的掣肘,包括“乡镇政府的管理与社会工作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服务本身的制度保障问题、不同层级政府权责利关系问题等”[28]。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局限性

各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由省委农工办统一部署,联合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住建局等单位共同推进的,虽然成绩显著,也难免存在些许的局限性。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发展的局限性,如前文所述,美丽乡村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重在“有”这项指标,缺失服务性。虽然多部门联动,但是关于农村发展的一些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尚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在《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给予“农村社会工作”的肯定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设计中存在时间差;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局限性,包括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和资金来源方面的长效机制。制度方面,即是实现新的发展理念与制度保障共同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与时俱进,制度保障切实可行;资金来源方面,即是实现可持续建设的保障。根据测算,普通的行政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国家标准A类村标准打造,至少需要投入100-200万元。可见,如果美丽乡村建设全完依靠政府投资,难以形成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长效性。

由此,尽管目前的顶层设计给予“农村社会工作”相应的制度保障,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局限性使得社会工作介入其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和资金投入方面都还需要一个过程。

四、小结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乡村在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等方面成绩显著,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如何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与应对乡村社会问题两方面的困境。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在众多的理论视角中,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正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不足的专业方法,这表现在“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契合”与“乡村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契合”两方面。如图1所示,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主要是优势理论视角、参与式发展视角、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由此可知,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坚信乡村自身优势信念,并善于发现优势;实现村民的广泛参与,尊重村民的生活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村民赋权、增能、发展;整合农村、农民的社会资本网络,发掘潜力,实现共同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图1 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视角及关键词示意图

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美丽乡村建设尚未有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社会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如果社会工作介入美丽乡村建设,也可能会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资金来源不明确、地方政府不认同、工作模式有待完善等方面的困难”。由此,社会工作在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时,应紧跟《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的制度保障,“坚持自己的专业取向和伦理本位,既要避免过于依赖政府,从而有可能完全沦为乡镇政府下属单位的风险,又要避免过于强调自己的专业化取向和社会化特色,从而有可能完全陷入到与乡镇政府行为和要求格格不入的风险之中”[25],寻求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机遇。

[1] 张燕.副会长刘京:探索和引领社工行业的全新局面[EB/OL][2017-03-21].http://news.swchina.org/topvoice/2017/0321/28528.shtml.

[2] 郑杭生,李应生.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0(3):232-243.

[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03-404.

[4]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02-515.

[5] 侯飞.“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探析-基于第三方测评的实践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7,29(10):135-140.

[6]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7] 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变局与评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1):11-13.

[8] 佚名.2016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李立国部长出席并讲话[EB/OL][2016-03-15].http://mzzt.mca.gov.cn/article/elylgjsgr/zhbd/201603/20160300881318.shtml.

[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6-02-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10]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编:美丽乡村建设规范[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6:54.

[11] 王思斌.发展社会工作增强获得感[EB/OL][2017-05-26].https://mp.weixin.qq.com/s/nmcLyH6ZkI1VqXydHF95Ow.

[12] 徐选国.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6(8):184-193.

[13] 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174-193.

[14] 童敏.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7.

[15] 梁莹.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J].学海,2013(4):70-78.

[16] 李开孟,陈绍军,朱秀杰.工程项目社会评价了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9-64.

[17] 吴军,夏建中.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J].学术界,2012(8):67-76.

[18] 马红梅,陈柳钦.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10-19.

[19] 曾红萍.农村内部劳动力商品化与社区社会资本变迁[J].中国农村观察,2016(4):23-31.

[20] 赵雪雁.村域社会资本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基于甘肃省村域调查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13(8):1318-1327.

[21] 赵康.“空心村”社会资本断裂及其构建对策—基于农村社区建设视角[J].农村经济,2013(7):86-90.

[22]刘军.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综述[EB/OL][2017-05-02].https://mp.weixin.qq.com/s/toeeCTfaagBQblhUUBiZxA.

[23] 李文祥,高锡林.社会工作介入与农村社会管理转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95-100.

[24] 徐选国,杨絮.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17.

[25] 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EB/OL][2017-02-2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0/content_5169482.htm.

[26]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 [2017-06-12]. http://www.gov.cn/xinwen/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

[27]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28-140.

[28] 李芳.《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开启农村社会工作大发展时代[EB/OL] [2017-03-11].http://epaper.shehuiwang.cn/epaper/zgshb/2017/03/11/A03/story/156248.shtml.

D422.6

A

1008-8091(2017)04-0107-05

2017-06-09

泰安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泰安市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经验研究”(17-ZD-002)。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01018

侯 飞(1989-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城乡社会学。陈英华(1979-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美丽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