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洋
农户借贷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全国22个省份的调研数据
□姚玉洋
本文基于全国各省市2440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方法,分别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户借贷选择的影响因素,即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年龄、婚姻、健康状况和社会身份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第二,家庭成员数、外出打工状况、是否在城镇买房、耕地面积、相对收入状况和家庭凝聚力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第三,经济作物、自吃自用、粮食补贴金额、农户兼业、参加专业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服务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因此,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农户借贷行为,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开拓农村多元化借贷渠道,继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家庭禀赋;正规金融机构;二元logistic模型;农户借贷选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借贷选择,代表着金融市场中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渠道,是金融市场的基本问题。其中,既存在通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也存在从亲戚朋友、同村居民和民间机构等途径获取资金。但是,显然通过不同的借贷渠道所获取的资金数量、难易程度和利率水平等是有差异的。一般认为,农户从亲朋好友处获得借款具有显著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因此不仅有必要就个人特征对农户借贷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还需要就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状况展开进一步讨论。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农户借贷行为,也同样有助于拓宽农村多元化借贷渠道,尤其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应用范围。
我国农村目前金融抑制现象普遍。麦金农(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成熟,政府对民间借贷限制以及对金融市场的高度监管,规定利率上限和实行资本配给,都可能会引发金融抑制[1-2]。一方面,金融抑制致使穷人面对更高的贷款利率和更低的存款利率,造成金融市场“机会不平等”,甚至陷入贫困陷阱[3]。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产生内部构成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正规金融机构对需求具有金融排斥性,制约供求平衡,造成信贷资源配置失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服务门槛,定位于数量配给和交易成本配给型农户,进而导致价格配给和风险配给型农户转向民间借贷满足替代需求[4-6]。所以,政府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主体引导规范,努力构建政策金融为先导、商业和合作金融为主力和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互补性农村金融体系。
个人特征,是构成单个独立个体的各种集合,涵盖年龄、性别、婚姻、健康状况、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它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个体决策的参考指标。研究表明,农户个人特征是影响农户借贷需求的关键因素;微观研究显示,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农户借贷选择均有正向影响[7-8]。此外,个人特征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网络联结。强关系加速我国农村社会资金流动,但由于具有同质性,资金配对低效;反之,弱关系具有异质性,致使资金流动性较差但配对率相对较高[9]。所以,个人特征,以其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弱,影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民间组织的借贷活动。
家庭禀赋,指所有家庭成员或家庭整体拥有的天然的以及后天获得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家庭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家庭禀赋是个人特征的拓展,属于家庭成员的共享资本[10-11]。相关研究显示:人力资本越丰富,非正规金融偏好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正规金融机构“人脉”越稳定;经济资本越优厚,正规金融偿付能力和授信级别越高[12]。相关学者测算认为,家庭毛收入越高,经营性资产越丰富以及参加专业合作社,越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13]。
农业经营,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一般而言,现代农业经营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与带动。有关问卷显示,借贷资金规模投向较大的有家庭消费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广泛推广能够拉动生产性借贷比例[14-15]。有关学者通过比较中外农业经营主体,认为我国家庭经营分散,效益低;国外家庭农场模式发达,农民合作组织广泛,产量高。此外,少数发达国家实行条件补贴,这些都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16]。所以,说到底必须发挥资金的带动效应,严格规范农户的借贷行为。
(四)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尽管以上文献都提到了农村借贷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但具体针对借贷渠道选择的比较分析又较少提及,实证方面也是仅仅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角度来展开。此外,目前国内外对于农户借贷金额和利率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却鲜有从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展开详细讨论,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变量选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而本文将基于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实证比较分析影响农户借贷选择的三方面因素。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自2013年至2015年的暑期调研资料,涉及全国22个省份,共2440名农户。调查地点包括安徽、哈尔滨、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海南一共22个省份,由于受到安徽大学驻地的影响,样本选取基本以安徽省为中心,南北辐射多个重要省份。其中,立足安徽省的数据有1676份,占据比例为68.69%,约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二。相应其他省份数据合计764份,为总样本的31.31%,虽说总体份额较少,但是也基本涵盖全国21个主要省份,总体覆盖率达到64.71%。因此,单就本文数据总体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
表1 农户借贷情况分析表
根据表1所示,以血缘或情感关系为纽带的亲戚朋友借贷比例非常高,在非正规金融借贷中达到80.22%;而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邻居和其他村民借贷合计13.69%,这一组数据充分显示我国农村组织仍以宗族情感作为社会网络的联结支。民间借贷则以情感、地缘基础的保障机制衍生的社会资本流动,一方面不同于社会网络借贷的不规范性,同时又异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式性和规范性。该部分在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占到6.10%,比例虽小,但却受到国家的监管。
观察农户借贷的两大原因,无论生活性借贷或是生产性借贷,都倾向于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其中,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在正规金融借贷达到了38.76%,在生产性借贷中达到23.43%。这一组数据可见,大额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获取较其他借贷原因,更加倾向于正规金融。
在本文2440名的调查农户中,曾经遇到资金短缺状况的有1702户,高达69.75%,户均借贷需求为4614.209元,实际借贷均额为16780.16元。其中,最大值为300万元,为生产性借贷;最小值仅为54元,属于生活性借贷。可见,当前我国农村仍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需要借贷资金缓解缺口。通过图1的家庭盈余-借贷比,显然三种借贷均供过于求,所以多元化的借贷选择才是当前农户面临的首要问题。
图1 农户家庭盈余-借贷比
2.假设前提:
针对现实情况和本文创新之处,现将农户借贷选择划分成三大类:一是正规金融机构。作为农户借贷的核心渠道,正规金融机构将被作为本文所重点考察的因变量。二是合并了亲戚朋友、邻居及同村其他居民的借贷方式,以下定义为亲朋好友借贷。这一渠道俨然具有强关系的特点,并将围绕着有价值的强关系所已经产生的借贷行为。三是民间机构。本文的民间机构借贷具有异质性和狭义性,单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民间组织建立的弱关系借贷。
(1)个人特征,包含年龄、性别、婚姻、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社会身份和宗教信仰。一般而言,男人处于经济关系的核心,对于借贷选择有决策权。其次,年龄均值是46.04,这一时期的农户开始进入生命周期曲线的衰退期,身体状况逐渐降低,但却处于借贷关系曲线的顶端,不对称的矛盾助长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此外,不管是正规金融机构,亦或亲朋好友或者民间借贷,一定的信誉、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均会对借贷选择产生正向影响。
(2)家庭禀赋,包含家庭成员数、外出打工状况、是否在城镇买房、家庭纯收入、家庭相对收入及家庭凝聚力。首先,农户家庭收入提高,使得更多的资金进入流通渠道,且偿付能力也得到提升;其次,宏观角度看来,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普惠金融和小额贷款的推广,都增加了农户借贷行为。另一方面,高收入人群的家庭禀赋基数高,家庭禀赋带来的替代效应不明显;相反,低收入人群家庭禀替代效应高过收入效应,借贷需求弹性大。所以,这一部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作分析。一般看来,家庭成员数与借贷选择成负相关,其他收入状况成正向关系。
(3)农业经营,包含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目的,粮食补贴的数量,是否有土地流转和农户兼业行为,及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是否接受过农技推广。农业经营状况越好,显然资金需求也越高。农户兼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参与数量对借贷选择是成正相关,但对不同选择的显著性有差异。政府粮食补贴和农技推广一定程度弱化农户借贷行为,必然呈现负向关系。
1.变量定义
根据上述假设前提,已将解释变量分成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三部分,分别研究三种特征变量对三类借贷选择的影响。其中,作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家庭人均收入定义为实际值,涉及数据较大,为避免出现异方差效应和挤压小数据,现将家庭纯收入取完对数再行回归。
表2 变量定义表
2.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对于变量的定义,试图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农户借贷选择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二值选择模型。针对借贷选择具有重叠部分,所以分作三个模型,分别对三个特征变量依次进行logistic回归,单独分析每一类特征变量对借贷选择的影响。现将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三组二分类变量依次为:(1)如果农户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记为Y=1,否则记为Y=0;(2)如果农户通过亲朋好友借贷,记为Y=1,否则记为Y=0;(3)如果农户通过民间机构借贷,记为Y=1,否则记为Y=0。
另外,β0为常数项;Xi为自变量,分别依次代表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状况;βi为自变量系数;εi是为随机扰动项。考虑到本文采取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是一种广义渠道的借贷,这里有必要对(2)、(3)组变量的界限做出区分。其中,(2)组主要考察个人特征对其的影响,而(3)组则是在(2)组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与民间机构的借贷行为,使之更加接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范围。
依据上面的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对整理的数据做logistic回归分析,依次得出表3至表5的回归结果。其中,一共有三组模型,九个回归结果,包括了回归的系数、Z值和P值,以及各个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剔除多余不显著变量后,各组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个人特征中,年龄对于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是负显著的。首先,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从年龄分布阶段来看,不同年龄段对借贷选择具有差异性。年老农户较青壮年农户,身体状况、经济基础等都有所降低,故与借贷行为必然呈现负相关,这与本文回归结果一致。其二,单从个人特征来说,年老农户一般具有较广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亲朋好友借贷偏好。本文年龄与亲朋好友负显著并不支持该点,说明年龄的负相关性弱化了这种强关系的社会网络。其次,相比正规金融机构,年龄显著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源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侧重信用评级和合同抵押,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则倾向年龄作为保障。婚姻状况与民间借贷成正显著。就像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道,婚姻扩大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农户健康状况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成正显著,对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成负显著。健康状况作为部分银行授信的考核指标之一,而在强关系的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中,身体状况反而成为农户借贷的原因。由此可见,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社会身份对正规金融机构成正显著,对亲朋好友成负显著。社会地位高的人群,例如党员或村干部等,具有良好的信誉评级和经济基础,比较容易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相反,虽说他们的社会网络较广,但是并不倾向于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借贷,除非迫不得已。
表3 回归参数估计结果(一)
注:***、**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家庭禀赋中,家庭成员数与亲朋好友成负显著。一般认为,家庭成员数越多,人力资本越丰富,即借贷需求越低。外出打工状况对亲朋好友是正显著,对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是负显著。外出务工者,相比留守家乡具有更广的社会网络,可以轻易从亲朋好友中获得帮助。但由于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缺少抵押担保品,所以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很少会放款给农民工。是否在城镇买房对正规金融机构成正显著,对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成负显著。和外出打工状况类似,已在城镇买房者较非正规金融机构来说,拥有信贷抵押担保品,故借贷行为偏好正规金融机构,厌恶非正规金融机构。耕地面积对民间借贷成正显著。土地流转,使农田集中到一部分种田大户手中,投资于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种田大户以其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本,相比程序繁琐、周期越长利率越高的正规金融机构,他们更倾向于民间借贷。相对收入状况对正规金融机构则成正显著。一方面,收入越高,借贷需求越低;另一方面,信用和偿贷能力依附于收入水平,故此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相对收入状况较好的农户,替代效应消失,而收入效应明显,信用评级优良,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便利。家庭凝聚力与民间借贷成正显著。家庭凝聚力是个体对于家庭目标任务的信赖和依从,所以家庭凝聚力越好,家庭决策越民主,借贷选择越理性。此外,家庭凝聚力越高,社会关系越广,故倾向于民间借贷。
表4 回归参数估计结果(二)
注:***、**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农业经营中,种植经济作物与亲朋好友成负显著,与民间借贷成正显著。种植经济作物一般需要大规模经营生产,资金需求量大,亲朋好友不能满足。但农户又不具备良好的信誉,种植生产周期长,故转向民间借贷。自吃自用的种植用途对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成负显著。农户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消费,一般不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而是向亲朋好友或民间借贷请求帮助满足一时之需。另外,自吃自用一般不需要借贷大量资金。粮食补贴对民间借贷成负显著。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具有滞后性,对当期资金运作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并且粮食补贴一般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代理发放,抑制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农户兼业对民间借贷成正显著。农户兼业范围越广,资金需求越大。亲朋好友借款数额小,正规金融机构门槛高,迫使他们转向民间借贷。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与农业兼业现状一致,不过专业合作社的规范性可以让农户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所以参加的专业合作社数量与正规金融机构成正显著。是否接受过农机服务与亲朋好友和民间借贷成负显著。国家大力推广农机服务,让农户看到科学种田希望,大型农械具通过农户和国家优惠政策共同承担。农户只需要从亲朋好友或者民间机构借来一部分款项,剩下的由国家以补贴的形式买单。二者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补关系,即农技推广服务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是负显著的。
表5 回归参数估计结果(三)
注:***、**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本文通过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和农业经营三个角度,研究它们对于农户借贷选择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年龄、婚姻、健康状况和社会身份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第二,家庭成员数、外出打工状况、是否在城镇买房、耕地面积、相对收入状况和家庭凝聚力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第三,经济作物、自吃自用、粮食补贴金额、农户兼业、参加专业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服务对农户借贷选择有显著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正规金融机构,必须明晰各自产权属性,合理划分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的经营原则;适当简化针对农村农民的贷款审核程序,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要求实施扶持农户的小额贷款和惠农贷款政策。非正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灵活性,努力做好正规金融的互补军;同时也要规范自身业务经营的合法性和效率性,避免出现损害农户利益的现象。
其次,农户个人,在面对众多形形色色的借贷选择时,要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现状,选取效益最大化的借贷渠道,但不可盲目的追求低利率或无息贷款,必须审清各种民间机构是否合法规范;另外,无论是短期生活借贷或者长期生产借贷,都要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合理规划借贷需求和偿付能力。
最后,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框定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网络体系,做好农户和借贷机构的中间搭线人,避免出现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要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开拓多元化借贷渠道,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和监管。总而言之,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的金融创新发展。
[1] Ronald I.Mckinnon.(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3] 陈斌开,林毅夫.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01):3-23.
[4] 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59-67.
[5] 何志雄,曲如晓.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抑制——来自147个县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5,(02):148-159.
[6] 张兵,张宁,李丹,周明栋.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2-49.
[7] 赵允迪,王俊芹.农户农村信用社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09):43-51.
[8] 沈红丽.农户借贷行为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基于天津市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01):80-86.
[9] Mark S.Granovetter.(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No.3(Nov,1985),pp.481-510.
[10] 聂伟,王小璐.人力资本、家庭禀赋与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基于CGSS2010数据库资料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53-61+119.
[11] 易小兰,莫媛.放宽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6,(03):67-72.
[12] 严予若,郑棣,陆林.家庭禀赋对农户借贷途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6,(09):100-111.
[13] 申云.社会资本、二元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经济评论,2016,(01):80-90+146.
[14] 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供给分析——对陕西渭北地区农户资金借贷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08):58-67.
[15] 童馨乐,杜婷,徐菲菲,李扬.需求视角下农户借贷行为分析——以六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09):89-96+112.
[16] 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26-32+110.
F832
A
1008-8091(2017)04-0073-07
2017-04-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CJY052)。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601
姚玉洋( 1993-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