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俞臻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南宁市 530001)
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效果观察
杜俞臻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南宁市 530001)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采用优质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率、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28例(93.3%),对照组为19例(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出血性脑梗死1例(3.3%),穿刺部位血肿2例(6.7%);对照组发生出血性脑梗死7例(23.3%);对照组穿刺部位血肿3例(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5例(16.7%)。结论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患者的症状,降低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优质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加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脑梗死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趋势[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介入溶栓治疗能明显减轻疾病致残率与致死率,但术后可能存在很大风险,所以术后护理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循证医学实践证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2]。本研究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其中 30例进行优质护理后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①有肢体偏瘫或伴有失语或意识障碍,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②头颅CT检查无出血灶;③发病6 h以内;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4分以上;⑤出血、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脏器功能基本正常,血压稳定;⑥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7~82(66.2±4.1)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25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1±5.3) 分;入院至手术时间3.8~6.0(4.5±1.2)h。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9~80(65.3±4.2)岁;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1倒,高脂血症2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5.6)分;入院至手术时间3.6~6.0(4.7±1.3) h。两组临床资料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水平正常,并于发病6 h内行右股动脉插管,将6F导管鞘引入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将微导管送至病变部相应血管,于10 min内用加压注射器,根据患者体重一次性缓慢注入尿激酶30~100万U,治疗终点则以闭塞血管再通、部分再通或尿激酶用量达到100万U为准。介入溶栓术中监测血压和心电变化,且有效控制血压;术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300 mg+氯吡格雷75 mg,1次/d)及扩充血容量等治疗。术后继续静脉滴注尿激酶,24~30万U/次,连续3 d并测定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用药剂量和用药反应、导管放置等情况,定时确认患者的导管放置位置,对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3.2 观察组 进行优质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予护理干预:术前护理主要是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护理包括指导患者术中体位、呼吸道通畅等情况使手术可以顺利完成;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术后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沙袋压迫 6 h,弹力止血带压迫 12 h。本组患者术后需连续3 d静脉滴注尿激酶。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手术穿刺口是否发生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牙龈有无出血。同时,严格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及浓度,定期复查血小板及凝血相或出凝血时间。②密切观察病情:急性脑梗死介入术后,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病情进展,若出现呕吐、局部神经损害或意识障碍等症状,要及时上报医生处理,并进行颅脑CT检查,避免发生再灌注水肿。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给予脱水剂,如20%的甘露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瞳孔等变化情况。③观察足背动脉:急性脑梗死导管溶栓术后,首先要详细观察足背动脉,它可以直接反映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观察有无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本组患者采用术后平卧,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1次/30 min,4 h后改为1次/h,共监测8 h,同时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的变化。④定时监测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绝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心、肾功能病变。因此,在术中及术后血压必须控制在150/100 mmHg以内。结合本组病例特点,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心电监测,术后每30 min记录血压1次,8 h以后改为1次/h,24 h后改为1次/2 h。⑤定时翻身: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和术后卧床等原因极易引起褥疮及肺部感染。因此,在溶栓术后必须定时翻身、拍背,并给予臀部、骶尾部按摩。如条件许可,可应用充气床垫。本组病例采用的方法是翻身、拍背1次/h,拍背顺序为自下而上,同时辅助患者瘫侧肢体的活动。⑥早期康复训练:患者于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然后再实施床上运动和坐姿训练。配合医生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根据不同性质的失语,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同时对于单纯运动性失语的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启发、开导、鼓励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要有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率及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其中症状改善率以数值高表示护理效果理想,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以数值低表示护理效果理想[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患者症状改善率、脑出血及死亡率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症状改善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05)。
2.2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发生出血性脑梗死1例(3.3%),经抢救、护理转入康复治疗;发生穿刺部位血肿2例(6.7%)。对照组发生血性脑梗死7例(23.3%),其中5例死亡;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急性脑梗死介人溶栓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通过动脉导管把溶栓药物注入到脑梗死病灶,使闭塞血管实现再通,从而使患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1]。但介入溶栓术容易发生并发症,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无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这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在介入溶栓治疗中、治疗后,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溶栓技术、方法,全面了解该术的适应证及溶栓药物的副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和观察,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本文观察组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的一致[4-5],说明优质护理提高了护理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术的护理中,应充分重视介入及溶栓药物的专业护理内涵。
3.1 观察出血情况 进行介入溶栓术后,要注意皮肤、口腔黏膜、 齿龈是否有出血,是否有黑便、血尿等。密切注意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发现有出血倾向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抗凝药物用量。如患者出现头痛或意识障碍突然加重、 血压升高、 呼吸深慢时首先考虑颅内出血,立即向医生报告进行头颅CT检查并快速处理[6]。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观察组发生1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使患者转危为安;而对照组发生4例,发现较晚,2例死亡,说明优质护理突出了专业内涵,能及时发现并发症。
3.2 再灌注损伤 当溶栓药物发挥作用疏通血管时,缺血脑组织重新得到血液的充分灌注,可能会引起再灌注的损伤, 发生脑水肿而引起脑组织肿胀和急性颅内压增高, 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3]。介入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若患者发生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考虑为再灌注损伤。可将患者头部抬高30°,持续低流量吸氧及20%甘露醇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7]。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上述并发症。
3.3 穿刺肢体观察 穿刺术后肢制动时间长,患者需平卧24 h,穿刺肢体伸直,禁止蜷曲,故术后需严密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泽情况,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下肢疼痛现象。若术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明显减弱和(或)下肢疼痛明显、皮肤色泽发绀,提示有下肢栓塞可能[8]。
3.4 观察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与沙袋压迫不当、肢体过早活动,以及术中用抗凝药物有关[9]。本文观察组发生穿刺部位血肿2例,对照组发生3例。因此术前要对家属强调术后肢体制动的必要性,术后应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 如发现穿刺部位发绀、 局部瘀斑, 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采用优质护理,能强化基础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能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溶栓治疗过程中的穿刺口血肿、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对提升护理质量、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18(4):246-255.
[2] 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6-17.
[3] 谭 琳.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248-249.
[4] 王 燕.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中综合护理的应用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 (2):169-170.
[5] 史岩鹏.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3):27-28
[6] 李晓虹.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98-99.
[7] 杨咏梅.优质护理在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E01):209-210.
[8] 梁月好.探究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护理的临床效果[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2):219-220.
[9] 蒋丽红,谭伟丽.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7(20):136
R 473.6
B
1673-6575(2017)06-0858-03
10.11864/j.issn.1673.2017.06.49
2017-09-06
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