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瞬间 意象写意
——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写意”之美

2018-01-09 07:46杨秀丽
齐鲁艺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写意印象主义德彪西

杨秀丽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印象瞬间意象写意
——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写意”之美

杨秀丽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是欧美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被誉为“钢琴写意画家”。本文通过中西方对写意美学的分析和对比,找寻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写意审美特征,探析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写意”之美。

德彪西钢琴音乐;写意美学;“写意”分析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音乐家,是印象派音乐的始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的画卷上描绘出绚烂的一笔,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欧美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如果说贝多芬是具有缜密逻辑思维的理性哲人,肖邦是浪漫唯美的抒情诗人, 那么德彪西则可称为“古典写意画家”,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是一个五彩斑斓的音响世界。

一、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家以自然、现实与象征主义为题材的繁荣创作,对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从来都是与哲学、文学紧密联系的,钢琴音乐在18、19世纪时已达到了鼎盛时期,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怀揣浪漫情怀观点,创建古典音乐的典型范式,其强大的思想和严谨的构架所带来的影响力,已经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这时期音乐面临着变革,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景象。他结合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用法国印象派艺术的方式来创作音乐。他认为美丽的世界是彩色的,而音乐的使命正是展现这些颜色,音乐应该为自身的美而存在。

(二)西欧印象主义绘画对其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这种艺术风格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马奈、莫奈、雷阿诺等画家通过瞬息万变的光线来感觉映像,借助色彩的深浅明暗对比表达即逝而过的瞬间。印象主义音乐追随这一新艺术风格,追求的是瞬间印象中的听觉满足,忽略对实体轮廓的探求。

德彪西从绘画作品中寻得灵感,许多作品的标题来自绘画,如《欢乐岛》是由法国罗浮宫中法国画家华特的名画《乘船赴西德尔岛》引起的想象而取的;《帆》来自欧仁·布丹或克劳德·莫奈的海洋风景画《安那卡普里的山丘》。犹如绘画一样,光线和气氛替代了轮廓,德彪西作品的旋律不再重要,和声、层次取而代之。曲式结构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围绕主题明确展开,而是创造性地围绕所需要表达的印象展开。借助音乐的色彩,以自然的印象主义式手法表达内心的特殊感受,不再是具象的准确描述。描述山水,有着“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的朦朦胧胧的色彩;用钢琴模仿竖琴音色,来表现戒指掉入水中,效果非常细致,来表达很深刻的象征意味。

(三)东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受时代的影响,德彪西在既有的美学基础上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在思路上不断创新。他在《我为什么写〈佩利亚斯〉》一文中谈到:“现在要做的是从瓦格纳之后而不是从瓦格纳之中去寻找新的道路”,力求在作品上脱离原有的框架。恰好此时他接收到了强烈而典型的东方音乐,其中的音乐思想、手法给了他全新的灵感。作品《欢乐岛》后半部的舞曲乐段据说取自《一千零一夜》,带有一种刺激性的异国情调。

他利用钢琴高音区的弱奏与低音区刹那间的色彩变化来表现缥缈朦胧的音乐印象,用细腻的指触表现音乐色彩的细微变化,用多变的踏板控制表现意像视觉的色彩感觉,形成了一种“气”与“韵”相结合的注重神似的风格,这与东方美学思想中含蓄、意会的情感表达不谋而合。德彪西把这种新颖的美学构思与音乐创作相糅合,让钢琴这件乐器散发出具有神秘东方音乐的色彩,也使得他本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个性代表。

二、德彪西音乐所体现的写意美学意境

(一)写意与印象的融合呈现

写意与印象两个词,写和印是动词,意和象是内容。写意一是披露心意,抒写心意;二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用意象造型,借笔墨之独特方式,达到缘物寄情的效果。从字面上看,写意是对事物本体的一种直观认识;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佛教经典《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喻如阎浮堤一切众生身及馀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就“意”和“象”字延伸开来,则是对客体的更深层次的描写,这其中的内容就有了“实”和“虚”的范畴。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神似与形似中,德彪西的音乐追求的是形似,他把外部器官所感受到的客体的具象,运用音乐的手法,创造出浓墨淡彩、虚实留白的意境之美。他的钢琴音乐在取材内容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是简单抒发情感,而是把对诗、画、自然景物的印象化作音符来作较为客观的描述,打造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震撼,获取更多地外部感悟。这种所谓的“形似”,与中国书画中的“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境界,精神达到极致的自由,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二)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征

1.意境的音响色彩

在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作品中,其独特标志就是以极其丰富的音响色彩为追求目标。德彪西及其追随者将钢琴色彩性发挥到了极致。他以全新的色彩概念、鲜明的音乐个性、革新性的创作特色创造出了非同凡响的美妙琴声:“纯净、透明、柔和、朦胧。”[1]为了满足听觉印象对音响丰富性和多变性的要求,他把音色与和声这两个因素以及它们所唤起的情绪和感观的印象放到了首要位置。在《火焰》《月光》《声音和香气在晚风中飘荡》等作品中更注重和弦之间的音响效果,利用乐器音色的独有特质,加之踏板产生的纯净与混响的音色对比,使钢琴产生丰富的泛音和共鸣,把“有形”的音乐观感转化成听者心里“无形”的空间想象,获得“印象”的画面层次效果,体现其审美理想的追求。

2.柔美轻盈的印象主义旋律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受到当时法国洛可可时期音乐人的影响:拉莫的钢琴作品纤巧、典雅,擅长描绘日常生活,具有色彩上清淡柔和的法国传统风格特征;库普兰把法国音乐的想象描绘性与法国宫廷高贵、典雅的情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新颖的、绚丽的、富有想象的特点使德彪西对法国音乐风格做了全新阐释。由于印象主义音乐以瞬间的现象或感受为表现对象,所谓“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其实是一种对气氛、心理状态的再现。德彪西凭借高超的音乐天赋,准确捕捉到扑朔迷离、朦胧模糊的内心感受,使用一个接一个不协和的和弦,制造出强烈的、不断变化闪烁的音效,成功地呈现出心中复杂细腻,虚无缥缈的情感,描绘出一幅幅自我意象世界里的音乐画卷,以表现自然中所蕴含的意境。

三、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写意性”分析

传统美学中中国画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素以对物的“简化”而著称,并不是机械地对物照搬,追求其形,也不是视觉上能够感受到的形状再现,而是经过了一个内心的综合过程,跃出思维的“形”[2]。这种“形”是看不见的“形”,是无法用形状变现的“形”。虽绘画与音乐所感知的角度不同,但是在追求“内在”[3]联系而不是表面各部分“结合”的方面是一致的。德彪西的“形”是通过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色彩观的建立:织体中多层次音色的构建、对自然音响色彩的模仿、对钢琴音色层次的挖掘、奇妙的触键法带来的音色魅力、踏板音色的新探索等方面来实现的。这种无形的构筑只能通过知觉在内心组织完成,只不过区别于绘画,力求在声音中展示画面罢了。

1.多层次的织体

织体的多层次构建,音乐的色彩性形成了德彪西作品的一大特点。表情记号、触键技法成为其表现的工具。在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中,我们会看到比其他作曲家更多的表情术语及表情符号,p、pp、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这些表情记号都有着深刻的用意。在钢琴曲《格拉纳达之夜》(谱例1)中大量使用了ppp、pp、p和许多渐强、渐弱的细微的音色变化,来表现“夜色”的色彩印象。虽然这种快速转换的音色层次的印象转瞬即逝,但多次力度反差的短暂闪现却营造出了多层次音色的的音响效果。

谱例1:《格拉纳达之夜》

德彪西的许多作品经常包含2~4个织体色彩层次,《欢乐岛》第118-129小节(谱例2),这部分的音域拉宽,层次距离被扩大,低音区(大字二组)单音,高音区(小字三组)琶音,中声部双音三音的延长音,音色轻而不飘,柔而圆润地强调。高声部右手弹奏的完全是富于色彩性的陪衬,快速而飘忽不定,产生立体化多层次的效果,某些印象主义的画面描绘在一条条旋律中出现,产生犹如魔术一般的音响变化。

谱例2:《欢乐岛》

2.音阶与和弦的创新

(1)全音音阶

德彪西十分偏爱他首创的全音音阶调式。全音音阶的使用导致乐曲旋律的无止境性和信马由缰的张弛度,也体现出意境的无边性和想象空间的扩大感,缔造了一种色彩性极强的未曾有过的钢琴音响效果。“全音音阶与其他音阶所形成的旋律,不同的地方在于,全音音阶的旋律能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进行,因为每个音都相对的和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进行不协和的解决”[4]。作品《西风所见》中唯一的和声材料就是全音音阶。《欢乐岛》的引子以增三和弦、全音阶的音乐素材制造出上下级进、重复环绕的旋律线条,在充满梦幻意境中非常清晰的表现出牧神的音乐形象。《前奏曲》第一集中的《帆》,全曲除了第42-47六个小节使用的是五声音阶以外(谱例3),其他部分都使用了这种全音阶材料(谱例4)。

谱例3:《帆》

谱例4:《帆》

(2) 特殊和弦

德彪西在作品中喜欢使用高叠置的和弦。常用降五音或升五音的属七和弦,也就是现代和弦——双重变五音九和弦,他认为这种和弦具有发问的性情,如果不予解决,就会产生不满足的感觉。在《雨中花园》这部作品中,托卡塔式的分解和弦,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全音阶增三和弦的分解模进,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半音模进,音域的扩展等,以表现暴风雨来临之际天空慢慢掠过乌云,风雨交加,墨彩浓郁,天色由阴郁逐步到和弦色彩明亮,一丝光束穿透云层、光晕渐染天幕等色彩的挪移转换。他用画家的眼睛来表现光线色彩的对比变化与感性想象,有着写意绘画的艺术效果。此手法在一些作品也惯用,如在《前奏曲》中的《沉没的教堂》里就用这种巧妙的手法,制造了神秘又庄严,圣殿般的音响效果;在《德尔菲舞女》中的第21小节的第一拍的后半拍中,和弦的三音D被剥离了出来,并且在其下方形成八度叠置进行[5],和弦产生了纵向结合的立体效果,造成感觉和印象的叠加。

他也使用极似奥尔加农的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所产生的空寂、神秘、庄严的音响,从而创造了大小调体系完全没有的色彩特点。《拉莫礼赞》中第43-50小节,En animant——越来越生动,出现了三个声部,低声部长音下行持续保持;中声部的平行八度旋律进行,第47小节开始保持音和跳音的弹奏;高声部用平行和弦序列行进,带有特殊色彩的和声与其它两层次共同作用,虽然听起来空洞,但却使音乐蒙上安详或特殊的朦胧色彩。

3.虚实疏密

柔和的触键,细致的踏板是弹好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必备条件,踏板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强弱——刚柔,轻重——浓淡,快慢——疾徐;对称——不对称,连贯——不连贯,留白——满铺。他从感性到理性“利用踏板产生余音振动来造成特殊的色彩效果”[6](P162),使踏板音色与触键音色、力度音色、织体层次音色、调式色彩、和声色彩、模仿音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色彩交响。

踏板的使用根据需求而变化:低音、和声运用踏板、重音、节奏、中间踏板等。《格拉纳达之夜》中弱音踏板的突然变化,音色产生明暗差别,造成虚实梦幻的夜色之美。《阿娜卡普里山》的局部踏板使用,是有意让人聆听到和弦发音之后的余声,用这种余声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营造画面的留白。德彪西“用极其均匀、温柔、像水一样的触键和踏板法,就完成了一幅像莫奈那样的‘漂流着的帆船’的油画”[7](P263)如下例《帆》的长踏板的使用(谱例5)。

谱例5:《帆》

作品由于这一变化,主题和各个段落之间界限模糊,带有一定的即兴色彩,达到瞬间印象、神妙幽深、虚实有无的气象。

四、 结语

德彪西的音乐在众多古典和浪漫主义作品中脱颖而出,犹如空谷幽兰,暗自吐芳,让人不容忽视它身上独有的气质。他运用了叠加、交插、裂变等手法,把艺术家主体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与中国画在诸多矛盾对立着的语言形式中产生丰富变幻的特点是一致的。他音乐中的“写意”之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同音乐元素的使用,书写了人类文明的璀璨一笔,其艺术作品的价值已远远超越艺术本身,更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1]蔡梅.德彪西钢琴作品印象主义风格的分析与表现[J].艺术百家,2012,(1).

[2]田园.德彪西的音乐与中国绘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1).

[3]冯毅.从德彪西的音乐论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J].艺海,2011,(3).

[4]肖潇.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印象主义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韩胜楠.浅析德彪西《德尔菲舞女》的作曲技法特征[J].黄河之声,2013,(10).

[6]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美]约瑟夫·班诺维茨著.钢琴踏板法指导[M].朱雅芬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J605

A

1002-2236(2017)06-0051-04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10

2017-06-05

杨秀丽,文学硕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舞蹈表演与教学理论。

李鸿熙)

猜你喜欢
写意印象主义德彪西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