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善勇 钱才凤(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江苏 泰州 2255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以长期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罪魁祸首。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大约在28%~90%[1]。有研究认为,外周神经病变的首要因素即为糖尿病,临床约有超过50%的糖尿病病人合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更有调查发现,在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即有超过10%的病人同时合并存在着糖尿病神经病变[2]。DPN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全身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发病患者可有肢体麻木、蚁行感、痛觉过敏、刺痛,严重时可出现刀绞样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异常等现象。病变进展严重时则可能需要截肢,据调查统计发现,在非创伤性原因导致的截肢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约占50%~75%不等[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了社会医疗负担。DPN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西医治疗措施主要是控制血糖、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和抗氧化等方法,但是疗效不佳,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使得部分患者病情加重。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中成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效果[4-5]。本研究着重观察中成药蒲参胶囊对脾虚湿瘀型DPN患者血脂代谢、神经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的影响。
1.1 病例资料选择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05月—2017年05月脾虚湿瘀型DPN患者共50例,将其按1∶1对照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0~72岁,平均年龄(51±4.8)岁;糖尿病病程为4~28年,平均(14.2±2.1)年。对照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43~73岁,平均年龄(50±4.1)岁;糖尿病病程为5~33年,平均(15.6±2.2)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共识》诊断标准[7]制定:①有DPN相关临床症状,并且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②温度觉异常;③针刺痛觉异常;④振动觉异常;⑤踝反射、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⑥肌电图异常,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上述6项检查中,存在第①项,加上②③④⑤⑥中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DPN,但需要注意排除非糖尿病病变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卫生部出版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及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9],临床辨证属脾肾亏虚、湿瘀阻络证型者。
主症:①四肢麻木,蚁行感;②呈针刺痛或酸胀痛,痛处不移;③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次症:①头晕目眩;②畏风怕冷,气短懒言;③夜尿多,大便稀薄。舌脉: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色黯淡或有瘀斑,舌苔白滑,脉沉细涩。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湿瘀阻络证型者;③年龄40~75岁;④伦理委员会批准,能坚持治疗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西医DPN诊断标准和中医脾肾亏虚、瘀湿阻络辨证分型患者;②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糖高渗状态者;糖尿病足患者;③伴有严重肝肾疾病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颈椎疾病、坐骨神经痛等非糖尿病神经病变者;⑤过敏体质患者,对蒲参胶囊过敏者;⑥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检查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规律运动。
对照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西医常规降糖治疗+硫辛酸营养神经(600mg,静滴,每日1次)。
观察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西医常规降糖治疗+硫辛酸营养神经(600mg,静滴,每日1次)+蒲参胶囊(每粒0.25克,每次4粒,每日3次;苏中海欣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 Z20040074)。
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一般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主要临床症状、血脂、神经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测定变化情况。
1.6 疗效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踝肱指数值变化情况。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各测1次。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根据《内分泌学》中关于DPN的疗效标准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10]。
血脂:观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仪器为NDI-200P+型神经电诊断仪(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踝肱指数值:检测仪器为ES-100V3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日本林电气株式会社)
1.7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根据《内分泌学》中关于DPN的疗效标准制定相关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肢体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明显减轻,深感觉、浅感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肢体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所减轻,深感觉、浅感觉较前有所恢复;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深感觉、浅感觉较前无恢复。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1)统计软件: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所有计量资料均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对比(n=25) 例(%)
2.2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变化对比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通过积极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较前明显改善,其中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比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8周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对比(,n=25) mmol/L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对比(,n=25) mmol/L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期TCTGLDL-CHDL-C观察组治疗前6.70±0.812.89±0.433.96±0.830.96±0.15治疗后5.28±0.63*▲1.50±0.44*▲2.28±0.51*▲1.23±0.22*治疗前6.65±0.752.77±0.313.78±0.560.99±0.16治疗后6.56±0.622.68±0.353.81±0.451.15±0.22*对照组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比较(,n=25)m/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比较(,n=25)m/s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期MCVSCV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肠神经观察组治疗前46.39±4.6634.20±2.3645.83±4.3735.70±3.01治疗后56.92±4.27*▲44.64±2.79*▲55.99±6.26*▲44.96±2.39*▲治疗前46.01±4.5634.39±2.2346.13±4.4636.39±3.33治疗后52.22±4.09*39.40±1.93*51.22±4.65*40.78±2.63*对照组
2.4 治疗前后两组踝肱指数对比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治疗8周后两组踝肱指数测定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踝肱指数对比(,n=25)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踝肱指数对比(,n=25)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期 左侧踝肱指数 右侧踝肱指数观察组治疗前0.70±0.120.76±0.09治疗后1.09±0.10*▲1.08±0.11*▲治疗前0.72±0.100.75±1.09治疗后1.02±0.11*1.01±0.11*对照组
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测定了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一般安全性指标,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其中,在治疗第4周时观察组有1例患者诉服药后出现轻微嗳气反酸、上腹饱胀胃肠道不适,给予护胃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糖尿病在中医学称为消渴病,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可划分于中医学“消渴-痹症”“消渴-血痹”“消渴-痛症”等范畴。隋代医家巢元方指出:“脏衰而生诸病”。由此可知,脏腑衰弱、气血阴阳亏虚,可致血行不畅,最终可引发脉络痹阻而成痹证。中医学认为其是因消渴病日久,气血阴阳虚损,内生痰浊瘀血,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蒲参胶囊为临床常用的调脂类中成药,其由蒲黄、丹参、川芎、赤芍、何首乌、党参、泽泻、山楂等8味中草药组成,其中蒲黄可化瘀通络、利滞化湿,丹参、赤芍、川芎三药则有活血化瘀、清利通络之功,何首乌则可补益肝肾、填精益髓,党参、泽泻健脾益气、利水化湿,山楂健脾开胃、消食化滞。全方健脾益气、补肾填精治其本,活血通络、祛湿化浊治其标,实乃配伍恰当、用药精良之良方。
现代药理学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蒲参胶囊不仅在降脂、调脂方面有着优异表现,还可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微循环,此外还具备一定抗氧化、并有下调多种炎症因子的作用[11-12]。而α-硫辛酸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的酵素,其抗氧化作用非常明显,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13]。目前美国和欧洲医学界已经将α-硫辛酸作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线药物[14]。通过该项临床研究也可发现,蒲参胶囊与α-硫辛酸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肢体麻木、刺痛、蚁行感等周围神经病变不适症状,还能增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踝肱指数值,对于DPN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就组方而言,该方具有较好的活血通络作用,这与DPN中医辨证为血瘀络阻密切相关,故本研究主要选取中医脾肾亏虚、瘀湿阻络证型作为病例纳入。但该方针对DPN其他证型疗效如何,证型之间比较有否差异,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为蒲参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充分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