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医院,郑州 河南 450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王维杰
郑州市中医院,郑州 河南 4500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为64.58%,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为5.77%,对照组为27.0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管再闭塞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柴胡龙骨牡蛎汤;中西医结合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多发且常见的疾病,起病急促且进展较快,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复发风险高,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威胁。西医认为应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但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症的要求,且术后易出现血管再闭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速度较慢[1]。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急性脑梗死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案,且显示了巨大应用价值[2]。笔者近年来为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已根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明确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8~74岁,平均(64.39±5.28)岁;梗死位置:脑干3例,丘脑5例,脑叶7例,基底节区31例,多发性梗死2例。观察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59~72岁,平均(64.32±5.19)岁;梗死位置:脑干4例,丘脑7例,脑叶8例,基底节30例,多发性梗死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阿司匹林(四川升和泸医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51021385)100 mg,口服,1次/d;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23116)75 mg,口服,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口服,1次/d。待病情平稳后展开康复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牡蛎、瓜萎、生龙骨各30 g,茯苓15 g,柴胡、党参、牡丹皮、枳壳、赤芍各12 g,桃仁、石菖蒲、酒大黄、黄芩、远志各10 g。心烦严重者加炒栀子12 g;明显头痛者加夏枯草12 g,羚羊角粉5 g;手足肿胀加薏苡仁30 g,泽泻15 g,茯苓12 g;痰热者加竹沥12 g,胆南星15 g,川贝母10 g;肝阳上亢患者加珍珠母、石决明各30 g,钩藤10 g;严重瘀血者加丹参30 g,鸡血藤30 g,地龙10 g;大便溏泄去大黄,加山药15 g,白术12 g。1剂/d,水煎为500 mL,分2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4]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缺损程度越严重。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评价治疗后患者功能积分,评价患者下肢趾关节、上肢指关节、下肢髋关节、上肢肩关节、语言表达、神志状态及综合功能,从差到好记为0~4分,总分0~28分。痊愈:功能积分高于24分,各项症状消失,基本恢复自理能力;显效: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至少10分,各项症状明显改善,大部分生活内容可自理;有效:治疗后积分提高4分及以上,症状可见改善,部分生活可自理;无效:积分提高低于4分,症状改善不明显。以治愈、显效、有效人数占比之和统计总有效率。测定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血管再闭塞、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情况。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为64.5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组别 NIHSS评分/分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64±2.533.56±0.542.52±0.411.92±0.4355.28±2.6135.42±3.696.02±0.484.50±0.38观察组10.68±2.422.08±0.29*2.53±0.391.10±0.15*55.29±2.7026.19±3.51*6.04±0.523.04±0.29*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3月,两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急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年龄为50~60岁[6]。该疾病是于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而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致使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及相邻受累脑组织功能受损,进而造成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措施包括降压、脱水、溶栓、抗凝、脑保护等,但并不能彻底治愈,患者治疗后仍有血管再闭塞风险[7],中医在脑梗死治疗中逐渐显示确切价值,且对脑梗死所致热痰、血瘀等引发的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8]。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部疾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中医认为脑梗死发病和先天禀赋欠缺、劳思过度、起居失宜、饮食长期不节等密切相关,发病机理是体内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出现异常,以致风火、虚损、瘀滞、痰湿互结发病。气虚为脑梗死发病根源,血瘀为其发病核心,在治疗中应重视化瘀补气。
柴胡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方中黄芩、柴胡有泻火清肝之功,牡蛎、龙骨有平肝潜阳之效,茯苓、党参可健脾益气,大黄能泄热通络,半夏有化痰利湿之功,全方切中病机。为提高疗效,笔者加用枳壳、赤芍、远志、牡丹皮、桃仁、石菖蒲等,增强豁气开窍、活血通络的功效。全方共用,可利气开窍、通络化痰、清肝潜阳之功。现代药理研究[9]表明,柴胡龙骨牡蛎汤有抗痉挛、镇静、提高下丘脑中Ach水平、增加脑中纹状体数量等功效,对脑神经递质的代谢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方药可促使磷脂、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水平显著下降,有预防动脉硬化、降血脂功效;且其可保护心脑血管组织,发挥抗氧化效果,防止梗死病灶出现继发性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尽早改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保护作用。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西药可有效调节机体的血液流变学,这对缓解脑缺氧、缺血有重要价值。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揭示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疗法效果持久,能降低血管再闭塞发生风险,这对维持长久效果而言十分重要。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随访时间较短,未深入分析患者远期疗效;本研究所选取样本数量较小,关于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的确切疗效、作用机制,还有待临床展开大样本、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管再闭塞风险,效果显著。参考文献
[1]孙小莉,吴小英.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10(24):8582-8583.
[2]毛蕾,张玉莲.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医药应用及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2):126-128.
[3]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4]蔡业峰.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8(1):55-56.
[6]王红胜,李志彬,李桂玲,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46(6):48-49.
[7]牟方波,郭鹏,卢正海.急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220-223.
[8]孙志慧,吴明华.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9(4):425-426.
[9]鞠颖.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14.
王维杰(198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医师,研究方向为脑病科。E-mail:13633805019@163.com
R743.33
A
1007-8517(2017)24-0108-03
2011-11-14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