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岸,不仅是一个发表文学作品百多万字,出版十多本文学著作的作家。还是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家,新疆、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参加过“闽台名家书画展”,“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大展”,福建省第三届、第四届“意之大者”写意画大展,“我的中国梦——新疆迎春美术作品展”、“翰墨飘香——中国作家书画展”等大型画展,并数次获奖。其画作十余幅入选各类纪念邮票;海内外有三十余家报刊媒体对其书画作品给予刊载、评介。
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一笔双锋,花开两枝,本身就耐人寻味。
二
应该说刘岸先生还没达到“人书(画)俱老”的境界,他的国画创作已经有了自己的 “原则”:笔墨为上,色彩次之;中国画要有笔有墨,见笔见墨;人物画要达意传神,形为要素;好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中国画的创新需止于笔墨。笔墨不能等于零,它是中国画的底线。
显然,刘岸的这些“创作原则”,决定了其画作的基本面貌和风格,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以观念取胜的文人画家,而是功底扎实,技巧高超的有思想的画家。
一、以形传神达意的人物画
刘岸的人物画,从徐、蒋体系入手,初学黄胄,后学任伯年,最终却反师道而行之,脱颖自出,形成了自己清新俊逸的画风。
这与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作为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过几十个不同人物的作家,刘岸在刻画人物时显然比一般的画家多一只“眼”,多一种职业训练,多一份心灵感受。他画作中的人物如同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传神而简练,更具心灵的感召力。他画人物,重在神韵,精神气质。无论是伟人,普通人抑或自画像,都注重凸显人物的性格与气质,并使之跃然纸上。例如《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弘一法师》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仓央嘉措等等形象,无一不透着一种跃动的精神力量,使人怦然心動,浮想联翩,从视觉到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
画作《激扬文字为梦想》中的瞿秋白,面容刚毅俊朗,目光深邃。画家用简略而准确的线条,突出表现了瞿秋白手中的那支笔和书桌上正在翻译中的《国际歌》。窗外的风竹象征着主人公不畏风霜的气节,而中式的家居陈设和西式书桌,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瞿秋白学贯中西的修养和造诣。整幅作品在构成上以竖直的浓墨线条,传达瞿秋白的浩然正气;又以风竹和衣衫的灰斜线取势,制造动感……这种笔墨关系和笔墨结构,正恰当地反映出了大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画家强调的骨法用笔,更是在这里得到了凸显,使黑白灰的关系既明亮又和谐。
据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刘岸曾随中国作家代表团“重走长征路”,期间几易其稿,最终以此高度艺术提炼的笔墨构图,表现出了瞿秋白的精神气质和信仰追求。因而作品在参加省美展获好评后,继而又在首届作家书画大展中获得优秀奖,并被多家报刊刊载推介。
二、点和线,注重意境和哲思的山水画
刘岸的山水画源于长安画派,具有浓郁的西部特色,风格粗犷豪放又不失婉约。《驰》《红》等是他新近创作的表现家乡山水的系列作品,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尝试:画家有感于许多山水画在表现西部的高山、草原时有墨无笔,线条运用逐步式微。故反其道而行,以传统的线描为主,尝试表现新疆山水。其中的《驰》便是以气韵连贯的长线条,表现雪山冰川的磅礴气势以及内在的生命感。以点为主表现树木,以墨块和留白表现天空和冰川。在点线面的结合上实现了一次完美的统一。
《红》也是以线条为主,以大笔粗线勾勒出西部群山,以焦墨粗点和响亮的红色点划画出连绵不断的灌木丛林。而山中的马队则构成了另一条横斜线,在这条线上,男女牧人策马欢歌,羌笛悠悠,又是大山中的亮“点”,它们并与题款共同构成了一条上升的“势”。
不过,刘岸更注重的是超越技术层面的意境和哲思。
《道法自然》的笔墨和色彩都是长线条的反复叠加,但因此却就具有了象征性,让人想起道家的阴阳图。它细腻而深刻地传达了画家面对大自然的哲学思考和思辨,使其在意境的表达上突破了“美”的基本范畴,进入到了对人类宇宙的思考之中……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刘岸的《玄奘西行》系列以及“大漠胡杨”系列,它们或多或少地都在意境上突破了前人,让观者或沉思或感动。
三、推陈出新的花鸟画
刘岸的花鸟画家学渊源,又受多位名师指点,笔墨最为丰富。有继承,有创新。其笔墨有时繁复,有时又有八大山人的简约,孤冷;其色彩时而简素时而又有吴昌硕的绚烂;鸟虫时而写意时而又能看见齐白石的工细……看他的花鸟画,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散着花草香,甚至隐约的古琴声。它们引领着观者心神摇曳,飘逸出尘。
刘岸的花鸟画不仅水墨酣畅淋漓,用色更是简单明快,特点鲜明。他画向日葵,像喷薄日出,又像燃烧的火焰,色彩浓重而富有变化。春夏之时,以黄色为基调表现花头,以泼墨和动感十足的线条表现茎秆、绿叶,形成自己“黄花墨叶”的风格。而在表现深秋、初冬的向日葵时,又以赭石花青为主,表现出一种冷寂孤傲,震撼人心的英雄独立之气。
他画葡萄,推崇徐渭,不重形似,重神韵,重笔墨。强调从葡萄、藤到叶片,都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一扫充斥在画坛的把葡萄画得晶莹剔透,像玻璃珠子的媚俗之风。
他画石榴,多是墨叶墨茎,把色彩集中表现在石榴果实、籽粒上。他画石榴强调表皮的皴裂感,籽粒的饱满感和整幅画卷的气韵生动,笔墨酣畅。看刘岸的石榴,总隐隐地能感觉出一种隐含其中的象征意味,它既不是青葱鲜嫩的,也不是孤寂冷漠的。它有着一种饱经沧桑的,却蓬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像太阳,给人以温暖、向上、积极,却不喧哗的感觉。
当然,他也画牡丹,画梅花,画兰花画竹子,画时令水果菜蔬等等。但绝不媚俗,只重笔墨神韵,内涵意蕴。
在刘岸的审美世界里,文学与书画是相通相融的。在他的绘画中,花鸟、人物、山水更是相通相融的。比如他的《栖》既是花鸟小品也是山水小景,它有花鸟画的禅意和笔墨,又有山水画的意境意蕴。完全打破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人造藩篱,形成了新的审美图式。
《栖》在章法上是“C”型构图,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加强了画面空间层次的推移。其中的色彩与意境,通过巧妙的造型表达,具有一种东方特有的神韵和现代意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树下,《栖》的主体是一匹马!一匹千里之马?准备奋起的马?悠然惬意的马?这幅画蕴含太多的意象,不难想象,又很难把握准确涵义。一千个观者,大约有一千种心境吧。
三
刘岸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创作过大量的电影电视作品,出版过专业的理论著作和美学论著。显而易见,他不仅广泛涉猎了各类文艺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而且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和艰辛的创作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这一切又作为一种普通画家不具备的艺术财富,滋润着他的书画创作。
多彩多变的生活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给刘岸提供了一片浩大而富饶的书画创作土壤。这是一片诗意葱茏、景色宜人的土地,刘岸深入其中,一笔双锋,用画笔触摸人的灵魂,用文学进行画家的生命表达,自然鲜花盛开,成绩卓著。
作者简介:刘安然,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