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尧
摘 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所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发动机的总体构造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关联。掌握以上知识点,方能准确判断系统出现的各类常见故障以及相应的维修方法。本文就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进行分析探索,提出要加强汽车发动機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汽车 发动机构造 维修课程
对汽车维修专业而言,其最重要的课程莫过于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当然,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整体构造以及各零部件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学生方能准确判断出发动机究竟何处发生故障,而后针对故障又应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然而,鉴于传统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往往采取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简言之,即无论是针对汽车发动机构造还是维修方面的相关教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式地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实践操作往往被教师所忽略或因学校条件的限制致使实践课程无法开展。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理念更新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当代许多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秉持“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思想,认为相较于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对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如此教法,虽能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要知道,当下社会而言,动手能力是最迫切的需求。对教师应积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积极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此方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如针对该专业课程的相关考核,教师在要求学生准确说出各类零部件各自名称及作用的同时,对相应故障应怎样维修以及维修工具的名称及具体的使用方式等一并说出。此外,若条件许可,教师还应尽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诸如对发动机的拆装、测量汽缸的磨损程度以及结合发动机的实际运行状况来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和引发故障的原因等。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能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提供指导,是实践操作意识验证理论的唯一途径。基于此,学生方能将理论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能力,进而满足工作岗位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在我国尚属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故为确保高效的教学质量,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关键。而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除了需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与职业教育的整体要求外,还需积极地对现有的教学内容予以有效整合。至于整体的建设,则需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理论教学,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意识到知识对实际工作的重大作用,而当学生了解到其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后,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鉴于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占据绝大部分时间,故新体系的建设需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并将之运用到实践课程之中。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自身能力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讲解。相较于学生,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完整,故教师可基于自身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促使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除了课程体系建设之外,完善的能力要求设定亦当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而所谓的能力要求设定,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此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能让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短缺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从而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予以补足。
如针对车辆发动机构造以及工作原理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认知发动机中的重要原件、构造以及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各零件分别担任着怎样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为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中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还应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讲解,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检测发动机故障所需的各项设备,以及相关设备的运行原理和使用技巧。此外,有关汽车发动机的识图、绘图以及对各类零部件的独立加工能力也应成为教师的培养工作重点。唯有全面照顾到以上几个方面,方能切实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体系,继而在确保教学内容与方式合理性的同时推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的发展。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
1.利用模块式教学,构建发动机构造的整体框架
所谓模块式教学,即将某一教学内容整体划分为数个模块,而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均采用独立教学的方式,之后再将所有模块拼凑到一起,从而完善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认知。当然,若依此方式展开教学,则需基于每一个模块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且需在限定的教室内完成对相关模块内容的教学,切实体现出模块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如基于发动机构造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将之划分为七大模块,分别为燃料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启动系统、配气系统以及曲柄连杆系统。而基于这样的细化方式,学生在学习完每一模块的内容后,便可将所学内容串联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整体知识的指引下,逐步了解各组成部分各自的功用及维护所需注意的事项等。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将极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知识做到轻松掌握。
2.将课堂搬进实验室,理论结合实际,实行一体化教学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由于受教室教学的限制而导致学生无法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零部件之间的关联产生感性的认知,加之该部分内容本身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时常感到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课堂迁移至实验室,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展示相关理论知识。
如针对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借由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展示实物的图片。而关于汽油机的具体工作,教师则可为其播放相关视频。当然,在此过程中,若能对照实物予以系统性的讲解,则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发动机构造的理论及拆装技术后,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便是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化为实际的能力。简言之,即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要切实达到以上目的,任务驱动法无疑是一项绝佳的教学策略。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是指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展开学习。当然,相关任务的设置则必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則,如此方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基于任务驱动法所强调的情境真实性,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实践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且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亦将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需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亦不可或缺。尤其是当学生遇到操作上的困难时,唯有教师及时伸出援手,方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对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与理解。
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研究
相较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当代企业往往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于学生的具体实践,基于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的整体思考,相应的实践过程亦当分为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全面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常见故障,第二阶段是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第三阶段则是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以上三大阶段,若学生均能完成任务,则其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实践技能方面都将得到有效锻炼。从而学生日后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要满足当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必须对原有教学体系、内容以及方法予以有效革新,切实提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效率,以确保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尧海祥,聂晓庆,胡小平.基于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教学研究[J].科技风, 2017(24).
[2]黄文剑.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上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
[3]许海华,张华军,何宁发.基于“校企双主体”模式的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教学改革[J].职教通讯,2017(21).
[4]江玉婷.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以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冶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