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为例,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探索;教学模式;解决方法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探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数学学习信心。“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响应了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号召,对于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具有积极意义。接下来,就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为例,谈一谈“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初中数学课堂运用“问题探索”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认知冲突。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模型演示这几个方面展开设计,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意識。在导入本单元教学活动之前,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八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我们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如果可以,应该先研究什么?这个温习旧知识的问题情境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联系八年级所学习的一次函数知识,学生受到启发:可以先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二次函数的性质。在这个环节,学生探究欲望被大大激发,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分组讨论交流,探索解决方法
正式导入问题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建议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探究,这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合作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数学水平搭配分组,保证每一组学生整体水平旗鼓相当。
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中,学生发现可以先画出二次函数图象然后来分析性质之后,我将学生分为6人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如下任务:(1)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讨论它有什么特点?(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比较这两个函数图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3x2、y=-3x2的图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在画图、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逐一完成了问题探索。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数学认识活动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
三、教师适当点拨,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的点拨在整个“问题探索”教学模式中占有关键地位。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激烈交锋的过程,围绕同一个问题可能还会派生出很多个新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及时根据讨论环节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中,小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教室里面来回走动,了解学生讨论进度,并给出适当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类比一次函数的列表、描点,一般会选取几个整数点,这会导致连线时函数在0 (2)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学习体会,并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讨论学生已掌握:要让函数在0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随着诸多数学教师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提出:初中生数学学习经验不足,参与问题探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如何高效引导所有学生参与问题探索教学的全过程,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黄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4):123-124. [2]朱丽娟.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探索”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80-81.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