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云
摘 要:要学会利用课程,将国际象棋与学习充分结合,让国际象棋在课程中结合游戏特点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对国际象棋的学习促进幼儿智力、思想方面的发展,提升他们的品质品德,为幼儿的全方面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兴趣;幼儿;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相对于中国象棋,没有过多的规定和限制,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攻防守,哪怕到了最后也可以通过终兵的争夺改变局面,需要棋手较为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幼儿学习国际象棋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方式,充分调动脑力,对培养他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好处。目前许多欧洲国家将国际象棋列为小学和中学的兴趣课,对比之下中国还是缺乏对国际象棋教育的重视,限制了中国青少年通过国际象棋与世界交流的途径。因此,对国际象棋兴趣的培养必须从小入手,从幼儿抓起。
一、根据国际象棋特点,培养幼儿兴趣
培养幼儿对国际象棋的兴趣在我国目前教育中是一种新的尝试,还没有出现文字性的教材,教育方法也不成熟,因此会在过程中面对各种困境,在一段時间的实践和摸索中,基本建立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由于幼儿的智力发育和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开始时并不需要让学生学习下棋的方法和技能,而是让他们对国际象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知印象,并逐渐对其产生兴趣
教师们需要明白,培养幼儿对国际象棋的兴趣并不代表要培养出技术高超的棋手,而是要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思维方式,并不同程度地获得智慧。著名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曾说过:“下棋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集中注意力,学会了细心,学会了好多好多的优良品质。我仍清楚地记得当初习棋时的情境和不知不觉中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学习国际象棋而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培养幼儿国际象棋兴趣的目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们可以通过讲述国际象棋冠军的故事渗透国际象棋概念,寻找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素材,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国际象棋的探索。同时可以制作国际象棋饰品挂在教室,利用制作的头饰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棋子,然后在室外画出大的棋盘,进行“真人象棋比赛”。在游戏中,幼儿会逐渐领悟国际象棋的规则方法,也增强了他们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二)想要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一个良好环境的熏陶
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创建一个极具国际象棋氛围的课堂环境,逐渐在心理上对幼儿造成影响,让他们慢慢接受国际象棋。例如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国际象棋室,在棋室内放置一个巨大的棋盘,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可以对棋盘进行不同样式的装扮,将棋子错落有致地悬挂在空中,在墙面上贴着对各个棋子的介绍,通过让幼儿参观棋室加深他们对国际象棋的理解。另外,也可以在走廊上张贴国际象棋大师的照片,以及人物介绍。
国际象棋对成年人来说想要学好也并非易事,对幼儿来说更是难度不小。所以,如果以单一的形式让幼儿学习国际象棋会让他们觉得困难、乏味,不愿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之初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以后长久的学习更无从谈起。所以想要使幼儿有兴趣地学习国际象棋知识,就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愿意主动学习。这时可以采用将国际象棋的技巧知识编成儿歌的方法,让幼儿学唱,例如:“白棋摆在字母边,小兵两排站一起”等,运用最形象通俗的文字让幼儿更方便理解,在掌握国际象棋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娱乐。
二、学习国际象棋,培养综合素质
(一)国际象棋是一项高雅的活动
正所谓“棋道小道,品德最尊”。在下棋时不仅需要灵活的脑力思考,还考验了下棋者的品德素质,需要做到“观棋不语,落棋不悔”,在下棋的过程中体现着一种高尚的品格。古语有“棋品即人品”,更加证明了下棋对人格培养的重要影响。
(二)下棋更是一种对智力的极大考验
每走一步都需要缜密的布局和观察,一步走错都有可能满盘皆输。在下棋时,要求幼儿每走一步都对棋局进行仔细观察,不能马虎大意。对他们要求的同时会让他们的思维快速运转。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思考走每一步棋的结果是什么,下一步该怎样走,长久之后,会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行事思维更加缜密。
(三)在下棋过程中,必定会有输赢之分,通过国际象棋让幼儿学会坦然面对现实,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灰心丧气,对自己失去信心。可以有争夺第一的决心,但是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失败后更应该向对手学习,争取下一次的成功。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防止他们产生心理阴影,不能因害怕失败而对国际象棋产生抵触心理,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国际象棋可以增强人的才智,提高思想品质,是“人类智能的体操”。让学前幼儿学习国际象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好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幼儿对国际象棋的学习主动性,在教会他们技能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为幼儿全方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陈俐君.浅析创新教育方式对幼儿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下),2013(12):133-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