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摘要】自外语被列入高校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以来,我国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视听说到当下的ESP,其目标和定位逐渐清晰。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定位与提升要秉承《大纲》精神,体现外语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既要与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相结合,促进学科研究与发展,又要有国际化眼光。
【关键词】地方农林高校 研究生英语教学 定位
一、起步阶段
1978~1982年期间,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等主要是承接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后半程”,继续倚重听说读三门基础性课程;因为没有全国统一的指导和要求,“缺乏统一性及规范化”,实际教学随意性较大。1983年,教育部颁发了《研究生外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规定》),统一了研究生入学外语考试标准及教学大纲,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体系初步建立。《规定》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高校外语(本文转指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以阅读为主,正确理解、熟练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有了一定的目标和规范。
1992年,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制订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以下简称《大纲》),并在“教学目的”中提出“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该大纲为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是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开始以《大纲》为指导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农林院校实际英语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在随后的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多方原因,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层次性分化。顶层是一类重点院校,他们的英语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设计起点高、目标高,既注重突出本校特色和传承又着眼国际发展,代表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旗帜和方向,例如
清华大学提出要使研究生具备应有的科研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北京大学则要提高研究生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中间层是二类院校,如今天的211高校以及其它一些重点综合类大学,数量多,覆盖面广,紧盯国际国内形势和需求,关注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动向和新趋势,锐意改革,代表着国内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流。处于底层的是一些地方院校(三类院校),如农林、轻工等,其研究生英语教学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突出表现在:
1.教育理念滞后
只注重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无论是培养手段、教学目的还是培养目标等都存在很大的重复性。英语教学与学科专业需求相脱离,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
2.课程设置单一
以基础类课程为主,例如听说读(俗称“老三样”),较少开设选修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
3.教学手段僵化
教学步骤程式化,环境封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见教师的主导性,难现学生的主体性,双方缺乏互动,教与學都处在被动地位。
4.专业英语师资薄弱
随着研究生外语教育理念的改变,ESP课程的开始已经日渐必要,对有(农林)专业知识的英语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之英语教学和专业学位课程教学各自为阵,无法做到优势互补,专业英语师资捉襟见肘。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之一就是校方对于《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见上)的理解有偏颇或是重视程度不够,只把关注点和精力放在“要求”的前半句,却忽视了后半句中对英语语言实践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使得英语教学过程与专业课培养脱钩,英语教学未能体现出应有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难以达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对于以上尴尬现象,不少地方农林院校也有认识,也有一定的调整或改革思路,但难以落实在行动上,惯性地沿用传统套路,原地兜圈子。
二、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研究生培养有了快速发展,研究生英语教学呈现出整体提升,为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吹响了起床号。
2002年8月,全国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四川雅安召开。会议就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2004年3月,“全国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以下简称“重庆研讨会”),指出研究生教育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突出创新性和个性化特征,注意学习者以及社会对英语的实际要求。会议还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是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术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过程,应该突出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对学生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次教学,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等等。本次会议针对性很强,对《大纲》提出的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农林个性化”定位,大大推动了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调整和改革。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内容包括《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行稿)》和《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等),坚持“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等基本观点。2006年1月,全国农科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就农科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和专业学习的关系、科研提升、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讨和交流,明确了地方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等目标和要求。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之后,地方农科院校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本校办学宗旨、目标定位和服务方向等,灵活调整和设置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开始了“调方向,上台阶”的改革过程,花了真功夫,有了真举措,研究生英语教学整体有了明显变化。
1.课程设置多样化
根据《大纲》精神,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类:基础类(基础性课程)、提高类(选修课程)和专业类(专业英语课程)。研究生英语教学拥有课程设置自主权,很多学校在英语教学思路和实践中淡化了四、六级应试之虑,课程开设逐渐多样化、实用化。在“老大哥”中国农业大学的带领下,它们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适当增加了通用学术英语、专业特色英语以及英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等课程的开设比例。
2.突出“农林”特色
《大纲》在“教学方法”中指出“硕士生英语教学应提倡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讲究实效,并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英语教学体系。”秉承这一指导精神,不少学校有意识地将英语教学与本校办学特色、地方经济文化需求等相结合,重视ESP教学,英语课程开设逐渐“涉农、涉林”,突显专业要求和学科特色,努力让学生“学得进,走得出,用得上,做得好”,先后开设了农业英语,林业英语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实践“外语教学要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
3.实行分类教学
随着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非农专业)的不断增多和专业硕士招生的不断扩大,分类教学已经成为地方农林院校英语教学的又一必要。就英语水平和技能而言,很多非农专业研究生要比涉农专业研究生高出不少,学术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的英语水平差距也比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不少学校已经试行或实行了英语分类教学。有的院校实行了A、B班方式;A班开设ESP课程包括学术写作、商务英语、雅思等,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学术会议听说、国际交流等技能,或是满足学生的出国深造等需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职业英语(EOP)或其它英美文化类课程;B班继续开设语言技能提升课程如高级听力和口语等,这些是研究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这两项要求),同时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如应用写作、EOP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地方农林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尽管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不清研究生英语教学与英语应试教学在目的要求和性质上的差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上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小浪费。比对一下《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六级),两者在词汇、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的要求似乎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但认真阅读后我们会发现前者的重点是在应用上,彰显了英语学习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突出了专业性、实用性和拓展性,目的在于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地以英语为工具来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书刊等。
(2)对分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不顾两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的不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上“图懒省事”,搞统一教学、统一训练、统一要求,变相“一刀切”。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97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分为5A与5B两类。5A为理论性教育,对象一般为学术硕士生,目的是培養他们进入高级研究领域或高级技术所要求的专业;5B为实践性教育,包括实际应用或特定职业要求,对象一般为专业硕士生,目的是培养他们获得从事某类职业所必需的技能与知识。这一分类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却被一些农林地方高校忽视。
(3)挤压实际英语教学。地方农林院校的资金来源相对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英语教学投入少,有少数学校不仅无法保证提高类和专业类课程的开设,甚至对基本英语教学采取了挤压政策,致使实际授课时数逐渐减少。英语教学实质上已“退居二线”。
三、提升空间
地方农科院校已清楚认识到外语教学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办学理念,决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讲求实效,既要努力借鉴重点高校经验,又不能盲目“攀高”,要突显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新的提升。
1.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首先,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将学校与世界、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等连成了互动的整体,教师授课必须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才能更好地把握前沿知识,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态,对自己的教学加以即时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也须要大量实践活动,如文献查阅、专业英语写作、网上语言练习等,都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求技术支持。
其次,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学习效率,成为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必要保证。英语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备课、讲课、演示、练习、互动等等,如果没有现代网络技术的保障和支持,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加上英语教师的(涉农)专业知识不足,实际教学就更是阻力重重。因此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的学习方式”,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以专业学习带动外语学习
研究生英语教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有效地服务于专业学习与研究,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充分领会英语“工具性”的意义以及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将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尽量多地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用外文撰写论文等,还要为他们提供多种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等等。要把英语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结合起来,与导师对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联系起来,要“在具体科研任务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形成外语与专业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良性循环”。
3.重视教师的“双向化”培养
办学硬件有限和师资力量缺乏是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之英语教师往往专业单一,难以担当双语教学任务等等,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不小的阻碍作用。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现有的师资潜力挖掘出来。
要鼓励外语教师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双向化”发展,懂外语也懂专业,懂专业也精通外语,拓宽个人发展空间,优势互补。一方面,要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有计划地进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鼓励并资助他们开拓与农林相关的第二专业,适度担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并做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农科院校都有一些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生活的经历,他们专业知识强,外语水平高,视野开阔,教学经验丰富,要充分挖掘这部分教师的潜力,并帮助做好传帮带工作。尽快提高师资的“双向化”比重已经成为农林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4.提高外语教学的国际化目标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把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目标之一,研究生英语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政治发展需求和方向,在保证完成常规英语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做好需求分析(包括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本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等)。要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能力,除了开设高级商务英语、高级口语、雅思、TOFEL等课程之外,还要扩大文学、文化教育等课程比重。条件好的学校除了开设通用学术英语(EGAP)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专门学术英语(ESAP)甚至职业英语(EOP)课程,如牧业英语、茶学英语等,将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等和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等课程形成有梯度的课程体系,要重视双语或全英文课程建设,“既使‘本土研究生受益,又能大力提高接收国际留学生的能力”。
四、结束语
回顾一下国家关于研究生外语教育的政策历程,不难看出国家和政府对研究生外语教学的重视与规划,不难看出我国研究生外语教育的目标和大方向。从以写、译为主的(《规定》)到熟练运用的交流工具的(《大纲》),再到具有国际视野的(《纲要》),外语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
随着国家和政府研究生外语教育目标的改变和提升,地方农林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和提升,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研究生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规划,“从实际出发、放眼世界”已经成为地方农林高校外语教学的新定位和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立胜,喻洁.略论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02):156.
[2]国家教委《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3]曾建彬,廖文武.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1,(10):49-50.
[4]秦发兰,许丽琼.农林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1) :65.
[5]韓鹤友,侯顺.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27.
[6]张蓉斌,潘淑敏.农科院校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08) :85.
[7]刘晓黎,张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