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教研室 王 雷
本文阐释了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的必要性,指出了其在幼专院校顺应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开展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蒙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人文素养
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与传统文化》课程,是我们经过了深入的思考、细致的调研和缜密的论证做出的决定。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取消中小学读经课,在中国延续千余年的传统经典教育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1995年,以赵朴初、冰心等9位文化老人提出的《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政协议案为标志,传统文化教育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这一传统复兴潮流在民间和官方或显或隐,却又殊途同归。近三十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初步凝结了一些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民间“读经”机构,还是体制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由于各种原因都存在着各种值得警惕的现象,笔者曾经将其主要表现概括为目的上的功利化与应试化、形式上的表演化与娱乐化和传播中的绝对化与准宗教化。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教育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缺失和教师教育院校课程体系的不足则是无可置疑的重要因素。这种缺失与不足正是我们思考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的开端。
“蒙学”即启蒙之学,特指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本课程中所说的蒙学则指在蒙学传承过程中经历时间考验存留下来的蒙学经典,是进行蒙学教育活动编订而成的教材读本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北京大学陈来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中下层儒者实施的蒙学教育才是伦理教化的直接活动。”在同文中又指出:“在中国历史上传流最广的启蒙教材,从历史顺序上说,有南朝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唐代的《太公家教》和《兔园册》,宋代的《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等”。这些经典作品在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等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文明传统的普及与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是中国精英文化大传统下衍生出的小传统,却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与主要来源,至今仍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准则。因此,幼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是幼专院校顺应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现实需要的必然举措。
2012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推广“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大文件的出台预示着百年来不断削弱却不绝如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回归的趋向日益明显。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渐复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日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出现了很多复古或创新的教育形式,引发了许多思考和争议。诸如“应否开展儿童读经运动”、“儿童传统启蒙教育是否有价值”、“传统启蒙读物能否成为今天儿童的有益读物”等议题已成为社会文化和儿童教育领域热议的焦点。国内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于2014年出版,现已经在全国众多幼儿园试用。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在学校里对此类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作为儿童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对相应问题给出专业的指导。同理,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也应该直面上述社会文化发展热点问题,并从学理上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
其次,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也顺应了当前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
当今社会对幼教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重专业、轻通识”,“重艺体、轻文化”幼师培养模式产生的幼儿教师往往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知识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社会对具有较高传统文化水平的、经过专业的儿童保教训练的幼儿教师有较高需求。闫蕾(2013)指出当前幼儿园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成因。何丽杰(2013)建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瀚青(2012)认为幼儿教师自身的文化储备不足是阻碍蒙学读本在幼儿园课程得到应用的重要原因。同时,众多违背科学儿童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现代私塾”和“读经学堂”反而大行其道,致使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领域鱼龙混杂,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造成了不少恶劣影响。为了改善这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众多问题,培养出既具备幼儿教学能力,同时兼具中国传统蒙学常识能够胜任蒙学课程的幼儿教师和具备幼儿教学资质的蒙学教师就是幼专院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
第三,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是幼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要求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但是,众多学者指出,高职高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吴宝平、樊水龙(2010)、黄海艳(2014)、陈晓超(2016)等学者都指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传统文化素养较低、对通识知识关注极少,整体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传统幼师学校过度专业化和细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蒙学名著精读”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名物、传说、历史、宗教、文学、伦理等多方面知识,与传统的文化课程相比,它整合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传统伦理”和“古代文学”等诸多课程内容,可以跨越专业限制,使学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有初步了解,是一门符合幼专学前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切合学生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补足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最后,开设“蒙学名著精读”课程,对学生在幼教领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
本课程选取的古代蒙学名著均具备内容易懂、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易于记诵等特点,通过对古代蒙学名著的深入解读和共同研讨,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儿童教育体系,汲取传统启蒙教育精华,并能运用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传统启蒙课程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提升其知识应用水平,激发自我提升意识与学习兴趣,经过现代阐释的蒙学课程可以为学生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可进行深度开发的教育资源。
基于以上背景,2015年,我们申报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幼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蒙学名著精读’通识课程的探索与构建的研究”(课题批准号ZJD1215003),并在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学前教育专科的两个班开设了为期一年的“蒙学名著精读”课题实验课。
我们从两个方面安排教学内容,一是对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基本发展概况进行梳理,从历史的角度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尤其是蒙学发展的一般线索。既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史知识,也使其明确蒙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同时,我们介绍了《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蒙学名著,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其深入学习和解读蒙学名著的核心篇目奠定了知识与学理上的基础。二是结合张志公、陈来、徐梓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三字经》、《弟子规》和《声律启蒙》作为“蒙学名著精读”课程的核心内容,用一个学期、十六课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在名著解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广泛汲取现当代学者如张志公、徐梓、钱文忠、李里等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一方面深入了解当前幼儿园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最集中、最多见的问题,既注重学术性和实用性,又兼顾趣味性,从作者考释、文字疏通、内涵解读、当代应用四个角度,对经典蒙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业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主要采取了资料分析、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与职业发展。在作者考释、文字疏通方面,运用合作式探究和资料分析法,学生组成三到五人的学习小组,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整理与辨识,通过小组内的合作解决基础问题。在内涵解读和当代应用环节,我们运用项目式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模拟学生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的有关传统文化领域的种种问题,由学生的合作小组自主进行研究解决。尤其在当代应用环节,我们利用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中的实际经验,虚拟了幼儿园和幼儿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伦理困境与知识困境,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课题实验课和广泛深入幼儿园开展的调查,我们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经过我们对开设本课程的两个班级150人的问卷调查,在高中阶段曾经接触过传统文化典籍的学生不足30%,有近45%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说出中国的历史朝代顺序,在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一比例则上升到80%。这种情况导致在校学生由于先修知识不足,对于任何人文类的课程均基本不具备自学能力,也很难参与小组合作性的探究式学习,导致部分学生的教学成效不甚理想。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我们对哈尔滨市某市级示范园的问卷调查中,近80%的教师从未在学习阶段接触过传统文化教育,60%的教师甚至并未接受过传统文化的培训,而该园则是以幼儿国学教育作为办园特色。而幼儿园教师由于个人琐事繁多,更难以在工作之余自我提升,这就直接决定了在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学中只能是照本宣科,很难有自我的创造空间。同时一旦教学内容较为难懂,教师则不仅不能给幼儿进行清晰明白的讲解,甚至自己也难以弄懂。因此,此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和学员。从2017年开始,我们将此课程调整为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选修课,同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园教师传统蒙学的培训工作。
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与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相匹配的。经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它本身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儿童的管理、教育方法和层次分明、前后相继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今天开展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就不可能仅仅拿来即用,必须要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与整合,其中如何协调传统的儿童观与现代的儿童教育理念,如何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分析,如何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剔除与其伴生的传统价值观,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深入探索的。目前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可资借鉴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进一步加强理论分析,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儿童观、形成一个汇聚传统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有志于从事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
[1]陈来.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J].国学研究,1995,(3):27-61.
[2]闫蕾.小议幼儿国学的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考试月刊,2013,(6):115.
[3]何丽杰.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瀚青.试论蒙学教材在幼儿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9):33-37.
[5]吴宝平、樊水龙.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教育课程的研究——以泊头职业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85-87.
[6]黄海艳.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35):158-160.
[7]陈晓超.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课程之思考[J].文教资料,2013,(18):156-157.
[8]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9]徐梓.中华蒙学读物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注释: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幼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蒙学名著精读’通识课程的探索与构建的研究”(课题批准号ZJD1215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