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现实境遇与中国经验

2018-01-07 11:14鲍远福
中州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经验新世纪

鲍远福

摘 要:作为一种“亚文类”,科幻小说一直游离于当代文学版图的边缘地带,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也没有改变科幻小说“小众化”的尴尬现状。新世纪以来,在有限的审美表现空间里,网络科幻小说在文体类型、叙述方式、话语范式和艺术经验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构建了极具时代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文本谱系和批评方式。网络科幻小说在文本实践和审美话语层面的探索与革新,不仅有力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实践方式,还为新时代的网络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而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现实境遇;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147-07

“从‘科技强国到‘少儿科普再到社会‘成人化的探索,科幻文学始终肩负着一些外在力量赋予的使命,被寄予厚望,但却从来没有进入过主流文学的视野。而进入21世纪以后……科幻小说终于开始进入文学舞台的中心,其影响力也外溢出科幻迷的‘小圈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①在网络文学勃兴和海外传播的背景下,科幻小说这种“小众”和“边缘”的题材,在新媒体传播和接受语境中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网生代”作家们的努力,中文网络科幻小说陆续诞生了一批反映中国经验、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国风貌、传递中国精神的网络科幻小说佳作,代表性成就是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相继于2015、2016年获得世界科幻文学大奖“雨果奖”。但这些成就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科幻小说在传统文学研究中的尴尬处境,网络科幻小说创作、传播和学术研究在多重因素的裹挟下步履艰难,不仅其作品数量远远少于其他的网文类型,而且优质文本诞生的概率也无法与其他网文类型同日而语。在网络文学20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对新世纪中文网络科幻小说的创作和传播的现实困境、实践经验和突破路径进行学理探索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这既有利于我们总结网络文学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成就,也有利于我们系统梳理困扰网络科幻文学发展壮大的问题症结,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寻找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一、网络科幻小说的发展困境与精神迷思

吴岩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冷热差距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读者对科幻文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创作人数却非常少”;二是“优质作品还是奇缺,没有形成良性的作品成长机制”;三是“整个社会对科幻文学不是很了解”;四是媒体变革带来的科幻文学创作与传播的转型,科幻文学的游戏、漫画和影视改编难度较大,接受面窄,限制了这一文类的长足发展;五是“科幻文学本身是一个衰落的文学”②。相对其他类型文学来说,科幻小说更为“精英化”,准入的门槛比较高,对创作者和读者的科学技术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文理分科和专业分流客观上造成技术和人文之间的分裂,因此,能够打通文理界限的特殊人才非常少。这不仅提升了科幻创作的门槛,也加大了科幻接受的难度。

第一,网络科幻小说的尴尬现状从表面上看是经典作品和代表作家的基数小,在体量庞大的网络文学生态链中的影响力小,但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中逻辑思维、科学精神的缺位。“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善为美重现实生存的民族,‘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在中国久远的文学长河中,一向缺乏将科学精神与文学精神结合为一体的文学,一向缺乏对世界充满科学幻想的文学。”③因此,“中国的文化语境和思维特征对于以分析、知解、理论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产生很不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产生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家的时候,中国的学者们正埋头于义理辞章的考据之中。科学思维与精神在中国的被冷落、被边缘化,很大程度地抑制了科幻小说的产生和发展”④。关注现实生活的文化内驱力和崇尚务实的态度,以及一以贯之的道义精神和叙事伦理让中国作家不愿承受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带来的风险,让他们不大可能放弃现实世界鲜活生动的生存景观而去追寻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幻想。在传统科幻领域,以刘慈欣、韩松、钱莉芳、拉拉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和作品出现后,这种局面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气势宏阔、想象瑰丽、故事异彩纷呈、话语格局多元开放,是这些作品的普遍特点。《三体》《地铁》《天意》《彼方的地平线》等成功地将灵动飘逸的幻想之美和沉稳凝重的现实关怀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貌和中国精神。这也正是我们用来检视当下网络科幻小说创作、传播和接受最根本的现实境遇和理论起点。

第二,从传统科幻文学中剥离出来的网络科幻文学创作乏力、佳作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幻敘事的“技术壁垒”及其对创作者、接受者科学技术素养的高要求。追求“娱乐至死”、拒绝“深度凝思”、倡导“快餐消费”的文学接受语境,加剧了网络科幻作家、作品和读者群体产生的难度。对于科幻小说作家来说,除了基本的人文素养之外,超越常规的科学统筹思维和专业前卫的理论创造能力也是必备的素养。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必须建立在逻辑自洽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创作者来说,很好地将上述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操作层面极其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到网络生活的浸染”并通过各种网上虚拟生活的建构来“曲折投射出网络时代的生存体验与文学想象”的“80后”“90后”“网生代”作家来说更是如此。⑤创作门槛的限制让更多的作者自动选择风险指数较小的类型和题材,而对科学幻想敬而远之。“科幻文学的灵魂固在科学,然而它又必须成为文学,一般读者能否被吸引,也取决于它的文学性。”⑥从接受者来看,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素养,也很难理解科幻小说家所建构的怪异的想象性世界。科幻小说的创作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折射,更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话语实践。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断裂,让科幻小说文体在意义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脱节,科幻小说的价值和意义被忽略,正是这种无奈现实的必然结果。

第三,网络科幻小说在内容、题材、叙事和情节的小众化、严肃性与精细化特征使其无法像其他网文类型那样,愿意主动迎合网络时代“碎片化”“爽文式”和“治愈系”的消费接受需求。科幻小说既不是简单的“科技奇观”,也不像科普作品那样严格地遵循科学技术逻辑,而是融合了虚构要素的“非虚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需要作者和受众横跨迥异的时空和认知关系,在文本的肆意狂想中制造出某种“跨媒介”“超越性”的审美经验。在中外科幻文学史上,能够真正对科学技术有切身体会,并能将这种体验书写出来的作者,绝大多数都出身于技术专业。科幻作家对前沿、尖端科技的重视,则对科幻读者做出了更细致的筛选。这种创作接受的分层与分化加剧了网络科幻小说的“小众性”。网络科幻作者就像是刀尖上的舞者,他们必须沉下心来,用精细的文本和严肃的态度去引导读者思考科学技术在“未名”“未知”和“未来”世界以及人类经验“未触及”的时空语境中可能的演化轨迹和最终面貌,通过演绎推理来反观烛照现实世界,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幻文学不能被简单地解释成对当下现实的想象性重构,在关于‘科技和‘未来的叙事中,聚集着众多当代的认同焦虑。”⑦在追求高效率的消费语境中,网络科幻小说这种在“小众圈子”中顾影自怜的品格当然不讨喜,其价值意义被忽视也不难理解。

第四,与网络科幻小说创作、接受的尴尬相伴而生的,是学术界对网络科幻文学的学理审视与研究的缺位。这种缺位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当代网络科幻小说的史料收集与整理不足,缺乏历史眼光;二是网络科幻小说研究的学科理论体系相对零散,理论研究内容也相对单一;三是对科幻文学的“跨文本、跨媒介、跨文化研究不足”⑧;四是网络科幻小说的作品遴选机制不健全;五是对网络科幻文学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现象描述层面,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质和文类价值;六是网络科幻小说的学术研究梯队尚未形成,零星的研究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科幻文学研究更是一种数据文献的收集、甄别、整理和评价工作,体量巨大、质量参差不齐的作者作品,既会给学术遴选和评判带来较大麻烦,也使优秀的网络科幻小说难以脱颖而出。目前,学界对科幻文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网络科幻文学的出现也不过近20年,更难以被学界重视。西方科幻文学发达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文体能有效地与影视、动漫、游戏、文化周边等话语领域发生连锁反应并产生文化资本效应,但国内这种消费环境和产业机制还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科幻的周边开发与学术研究。

二、网络科幻小说的叙述范式与审美品格

科幻文学的内核是“构建在日常经验之上同时又超越日常的惊奇感,似曾相识,却又游离于现实之外”⑨,即借助科学技术来描述和传达作者的畅想和隐忧,并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某种思想投射。所以,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是创造想象世界的文学体裁,如同现实主义文学留下了形象鲜明的人物画廊一样,科幻小说则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想象世界”⑩。同传统科幻一样,网络科幻也有一整套独立的文体形式、表意范式、话语结构、审美范畴和评价标准。传统理论研究主要从超现实世界的“审美想象”和“叙事建构”来界定科幻文学。例如达科·苏文认为科幻作品是“一种文学类型或者说语言组织,它的充要条件在于疏离和认知之间的在场与互动,它的主要策略是代替作者经验环境的想象框架”B11。这里的“疏离”认知表明,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事物“和读者的经验世界不相一致,表面上是时间、空间和技术场景的变换产生了这种差异”B12。科幻叙事与现实世界相比具有“新奇之处”,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器物(如空间飞船、时间机器或超视距的通信设备等)和极端环境状况的“预设”层面,更体现在超越于现实生活的先锋观念及实践(如超光速航行、星际殖民、非人类的异族或超前的性别意识等)的设想层面。亚当·罗伯茨认为科幻文学是一种介于奇幻小说和科技小说之间的叙事形式,“科幻小说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之处”B13,它是“幻想文学(而非现实主义文学)的具体——占主导地位的——形式:这些文本引出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的感官体验,从而对现实生活造成某种影响”B14。因此,科幻文学就为接受者建构了一种文本的叙述者所想象的与其所生活的时空环境迥异的族群关系、社会组织、生活境遇、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它们在观念和意识层面全方位地冲击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并引发相关的思考。在科幻叙事中,无论故事是否具有可信度,作者都必须用一个“自洽”的知识系统予以解释,最终使得那些荒诞不经的情境或知识构造获得自然的生命力。

网络科幻小说是对传统科幻文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它在网络媒体的虚拟空间中重构了传统科幻文学的诗学品质,并将科幻主题加以拓展,即建基于现实认知和“疏离”经验张力关系之上,通过对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核心要素加以叙事演绎和意义建构来映照和反射现实世界,“通过想象陌生的世界,我们得以在一个潜在的革命性的新视角中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B15。这种对“未来生活”或“异域世界”的摹写,其实质恰恰是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命状态的一种映照和折射,因此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貌。

第一,“网生代”作家们对于未来或异域世界的生活状态、存在方式进行宏大创构和热血幻想,并将这种“幻想的冲动”与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生存体验、主体感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另类反思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时空投射的方式来说明”新时代生活风貌的文本生态。B16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寻找人类》和《地球纪元》。《寻找人类》是一部具有哲学气质的网络科幻佳作,它以“寻找人类”为主题,通过描述“后人类”语境中人类与变异人、克隆人、外星人以及人工智能的复杂关系,以此来彰显作者对于人类命运和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地球纪元》则深入细致地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文明在人造生命、宇宙灾难、费米悖论、机器人侵略等种种危机面前挣扎求生的人类未来史。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构建人类命运的未来走向而反观现实生活,并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科技异化、能源危机、人工智能悖论、生态环境恶化与人际关系的失衡等问题作出呼应,体现了年轻的“网生代”科幻作家的现实关怀维度。因此,网络科幻小说在新的“制码—解码”语境中所建构的“科学+幻想+现实反思”叙述范式,所承载的是与传统科幻文学相同的精神启蒙和现实反思功能。

第二,网络科幻小说创作形成了跨文体性和多重主题变奏式的意指范式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科幻文学的多元化的文本家族和文体生态。王德威指出:“科幻小说的作家碰触主流作品所未曾注意或不敢书写的话题。这种自愿站在边缘,甘居异端的能量和想象力,是中国当代文学,甚至广义的政治历史的想象力,得以前进、展开创造力的一种契机。”B17网络科幻小说在创作中保持着自由度,它可以在不同主题、文类与叙事内容之间切换,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创造力。网络科幻小说既能与玄幻、魔法、奇幻、神怪、空想、架空、穿越、历史、军事、修真、言情等主题发生“化学反应”,又能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主题“无缝对接”,因此它们能够多点开花、异彩纷呈,呈现出更广阔的表意维度。猫腻的《庆余年》就是一部具有“混合科幻”意味的“神作”,其中包含了权谋、宫斗、穿越、核战、武侠、修真、人工智能和各种“黑科技”元素。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则把《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带入修仙世界,并加入“盘古”和“女娲”等中国神话元素,从另类的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种世界观奇特的科技修仙叙事模式。网络科幻小说的跨文体写作和多重主题的无缝对接,为新时代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寶贵的经验。

第三,网络科幻小说借助互动技术平台进行的跨学科、跨视角和跨文体的“游戏叙事”,为读者呈现了一种从“笔墨游戏”向“自由游戏”转向的叙述方式。“网络科幻小说是个体现实叙事的乌托邦化,故事背景是似乎将来可以达到的一个科技状态,是现实日常生活给予一定的科学上的升级,然后在一个类似游戏模式里开始主人公的故事,这样的叙事形式是网络科幻小说一个常见套路。”B18网络科幻小说的“游戏叙事”不仅是新媒体“传—受语境”中从事科幻叙事的“网生代”作家对传统科幻文学的一种自觉大胆的叙事范式创新,也充分地显示了网络写手的文学创作与其所生活的时代以及游戏化、虚拟化和“游牧化”生活体验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叙事层面,网络科幻小说与网络游戏的情景升级和“副本叙事”非常相似,游戏的升级打怪、夺宝冒险的互动体验与网文的“无限流”“金手指”情节模式相映生辉,难分彼此。在网络科幻的“笔墨游戏”“爽文写作”与消费模式背后,暗含着影视文化、游戏产业以及新媒体传播的交叉性因素。例如,彩虹之门的《重生之超级战舰》以模拟游戏化的叙事来推动故事发展:主人公萧宇是人类、机械文明与电子文明的“复合生命体”,他在逃避“清扫者文明”和“守护者文明”追杀的過程中,生命的本质不变,但其创造力、运算力、统筹力和战斗力却像电子游戏中的虚拟角色一样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而不断升级。猫腻的《间客》中的计算机程序“老东西”则进化分裂出“飞利浦”这一具有“人性”和情感的人工智能,它强大的过程就是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与更新换代,这和很多升级打怪的网络游戏非常相似。类似的作品还有黑天魔神的《废土》、zhttty的《无限恐怖》、方想的《卡徒》、烟雨江南的《狩魔手记》、远瞳的《异常生物见闻录》以及妖刀的《超级透视》等。网络科幻小说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替身以及不同生命形式的跨界思考与情节的游戏化设定,是对经典文学(如《我,机器人》《神经漫游者》《安德的游戏》)、科幻影视(如《星际迷航》《终结者》《黑客帝国》《A.I.》)和电子游戏(如《帝国时代》《红色警戒》《魔兽世界》《星际争霸》)的致敬,这就使它们超越了一般升级打怪流、无限流“爽文”的审美格局,呈现出某种“诗性逻辑”的品质。

第四,网络科幻小说继承了传统科幻文学的创作模式、心理机制和价值导向,将网络文学的叙事维度提升到了审美现代性层面,从而与其他网文类型纯粹宣泄情感或成名逐利的心理诉求形成较大区别。网络科幻小说的作者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在成长中产生的叛逆心理和情感诉求需要通过“爽文”写作的方式释放出来,科幻梦境的世界观营造与这种情感宣泄不谋而合。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素养同时又愿意创作网络科幻小说的“网生代”作家早已熟知网络世界的残酷性,深知写作科幻文的巨大风险,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文学的挚爱。从文类学的角度来看,网络科幻小说是一种“贩卖”情怀的文体类型。这种称为“情怀”的东西,即从审美的角度对世界、人生、生活、人自身以及文学艺术的看法,它如同信徒的宗教情感一样虔诚、神秘,这是一种一以贯之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逻辑,绝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可以概括的。B19很多理工科的科幻作家都有这种情怀,例如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带有极其浓烈的人文精神和诗艺情结,如《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长篇以及《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中短篇。我们在猫腻、黑天魔神、彩虹之门或王白等科幻文学的“后起之秀”的作品中,也能发现“人文精神”“审美情怀”“诗意风格”这些气质和素养。我们在《间客》中如“东林的石头”一样坚硬顽强的许乐身上,在《废土》中虽身处乱世但仍旧坚守道义的林翔身上,在《地球纪元》中于孤独和绝望中仍坚守信念的赵华生身上,在《银河之舟》中为了拯救人类而将谋略和智慧发挥到极致的季华身上,都能看到“网生代”科幻写手对勇担重任、敢于牺牲和自觉守护正义的主人公不加掩饰的称颂和嘉许。这种思考不仅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一体”“忠孝节烈”和“经邦济世”价值观念的认同B20,也包含着缜密的科学思维和超脱的现代意识,更是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观念的有力呼应,体现了现代人独有的审美意识。因此,这些“网生代”作家对未来世界的超越性设定和幻想叙事就不再拘泥于冰冷的工具理性逻辑,而是在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的烛照之下,于沉思和构想中透射出触手可及的诗意温度。

三、网络科幻小说的创新与突破

网络科幻小说在创作内容和表意形式诸层面拓展了传统文学的思维定式,体现了身处技术化、信息化、媒介化和数字化语境中的“网生代”作家对传统文学活动的话语范式、文本样态、理论体系、评价标准和思维方法的革新与突破。刘慈欣等传统科幻作家“实际上是在重构一种全新的现代审美体系,而这一体系又以启蒙现代性——特别是科学——作为主要的对象和立足点。此时,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其把它看成是‘准确的科学知识,倒不如认为主要是一种语言的模式”B21。在网络科幻的小众圈子中,已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网生代”作家,他们继承了近百年来先辈科幻作家的“技术狂想”和“诗学神游”,在网络中营造叙事“疏离”认知的同时,也为读者建构了新奇、梦幻、惊异的叙述话语体系和审美经验,表达了新生代的科幻作家关于生命本质、生存危机、未来世界、科技异化以及“审美乌托邦”的出位之思。这些理性的思考与呈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语境、体现中国风貌、传递中国精神的文化复兴需要相结合,产生出一些“类经典”意味的网络科幻小说佳作。

刘慈欣说,自己的科幻创作需要在“超越了简单的、现世的对中国的关怀之外……对世界的文明、对宇宙的文明做出我们的回应”,并以此来彰显“康德式的人和无限之间抗争的雄浑壮丽”。B22伟大的科幻作家应该有超越单一民族甚至人类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站在“后人类”的理论维度上,对宇宙间所有生命形态的终极问题作出哲性的回应;把人类作为高等生命的技术理性和情感体验熔为一炉,提升科幻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和审美格调。传统科幻文学所展示的“在毁灭的压力之下所揭露的是极端情况下对人性的拷问和追索”B23的审美价值观,也是网络科幻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新世纪以来,从对传统科幻小说的模仿、继承与革新,到自觉适应网络文学商业化写作和消费模式,网络科幻小说已经在网文类型化、模块化和“IP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在未来的创作实践的脉络也逐渐清晰。

第一,网络科幻小说应立足科学技术变革和数字化生存的核心“话语场”,对人类的生活处境和审美经验作出合乎科学规范的大胆预见,从而揭示出科学技术变革与人类命运的互动关系,走出一条继承“硬科幻”精神实践和审美特质的经典再造之路。在传统科幻领域,刘慈欣的“科幻叙事”的价值在于,他并不疯狂迷恋科技叙事和科学主义“真理”,而是着力在建构或塑造一种科幻的情境后,努力用令人信服的故事来填补幻想的框架,并在对科技进步、未来世界的“哥特式狂想”中审视和反省其背后的人文危机。“正在经典化的《三体》三部曲不仅是刘慈欣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科幻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复兴以来最重要的收获……相对于狭隘琐碎的当代主流文学,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体现了‘重建整体性的雄心。”B24这些源于传统科幻文学领域的审美经验和经典诉求,对网络科幻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毋庸讳言,网络科幻小说也需要“正典”派。《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常被拿来与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比较,在网络科幻领域,这种“新规则”运用往往更能打动读者。例如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就把“黑暗森林”法则引入科技修仙的世界观体系,构想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外星技术“位面世界”;RAYSTROM的《寻找人类》、彩虹之门的《地球纪元》和最终永恒的《深空之下》则分别从技术和审美层面对“机器人三定律”、人工智能和基因进化技术加以反思;宝树的《时间之墟》则在“理性科学和非理性情感的较量中,写出人与环境与命运与时间的循环逻辑……引发了读者对宇宙本源的深沉思考”B25;黑天魔神的《废土》更是通过对“后人类世界”故事框架的合理设定,开创了不逊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网文叙事模式——“末世废土流”……很明显,年轻的中国网络科幻作家正在“网文界”这一新的文学场中努力实现“重建整体性”的雄心。

第二,网络科幻小说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富有诗意和话语蕴藉特征的想象资源加以再创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的网络“软科幻”创作之路。在传统科幻领域,钱莉芳的《天意》《天命》等“软科幻”文创实践的成功说明了网络文学的“历史重构”式叙事实践有着光明的前景。这种“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读者进入悬念迭出、充满悲剧感的历史幻想,进入古代英雄的命运和心灵,进入巧妙而深刻的思想空间,在历史与未来的链接处,思考文明的存续与悖论。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充分说明: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容纳思想的深度——尽管历史观建立在幻想基础上,也无法否定小说敞开的异度空间,它是科幻的、历史的、人性的,也是思想的”B26。在黄易的《寻秦记》、萧潜的《缥缈之旅》、猫腻的《庆余年》、我吃西红柿的《吞噬星空》以及辰东的《遮天》等科幻网文中,古老的中华文明或世界文明中的珍奇元素被构建到“软科幻”的宏大叙事中,其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不仅令国内读者拍案叫绝,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标记被输出到华语文化圈之外,为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讲好中国故事”和“网文出海”的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源富矿,着眼于本土文化的历史语境和生活现实,创造出既拥有中华民族思想内核、人文精神又兼具科学技术思维的叙事文本,无疑是网络科幻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网络科幻小说应继续深挖科幻题材的叙事维度和表意潜能,积极寻求与其他题材网文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混合科幻”的叙事格局中探索网络科幻文学语码生成和意义传播的新路径。在网络文学生产方式日趋类型化、模块化和“IP化”的今天,网络科幻小说要想在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在叙事维度上有所创新,就应该大胆地走出自恋的小众圈子,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文化訴求、体现跨学科和跨媒介属性、传递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新“乌托邦时空体”:“它不局限于文本内部,也不仅仅属于作家的个人创造,而是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理解世界和想象未来的方式,以及孕育这种创作范式的社会与文化实践。”B27实现这种嬗变的根本途径是谋求“跨界叙事”与“文体融合”。前者是文学与影视剧、动漫、网络游戏、声音艺术的跨界互动,后者是科幻叙事与其他主题类型间的文本汇聚。一方面,在IP改编热潮的推动之下,将优秀的网络科幻小说改编成具有更广泛受众对象的音像作品,带动经典科幻IP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从而树立民族网络科幻文化品牌。传统科幻文学的“超级IP”《天意》《流浪地球》的“影视化”,为网络科幻小说视觉化、图像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经典的“硬科幻”网络作家在创作中也应顺应网文内容生产的规律,适当改变创作思路,试水新的领域,借鉴其他网络类型文作家的经验,走模块集成的道路,实现科幻与其他题材的融合。例如,以“硬科幻”写作见长的彩虹之门通过把玄幻、修真与科幻结合,创作出像《重生之超级战舰》《星河主宰》这些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在“网文界”积累了较高的人气,不仅维系了作者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又为他在《地球纪元》中通过技术狂想来贩卖情怀奠定了创作基础。那些活跃于“网文界”并不断推出叫座又叫好的“混合科幻”作品的“大神”们,都是精通“跨界融合”的高手,如骷髅精灵、我吃西红柿、辰东、天蚕土豆、唐家三少等。

四、余论

自1998年网络文学“元年”以来,网络科幻小说的体量虽然严重不足,但也产生了诸如《寻找人类》《小兵传奇》《大宇宙时代》《师士传说》《废土》《间客》《时间之墟》《地球纪元》《银河之舟》《二我》以及《深空之下》等具有“正典”意味且内蕴着较高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精品B28。它们普遍表现出对现实问题、时代精神、民族复兴、人类命运以及新技术语境的宏观思考,展现出不输于传统科幻文学大气磅礴的史诗内涵、人文关怀与审美品格。网络科幻还充分地与玄幻、奇幻、修真、魔法、穿越、军事、架空、游戏、末世、二次元、黑科技等主题产生“化学反应”,涌现出《缥缈之旅》、《武装风暴》三部曲、《吞噬星空》《希灵帝国》《异常生物见闻录》《猎魔手记》《庆余年》《无限恐怖》《修真四万年》等脑洞大开、想象诡谲、气势恢宏且人气与质量呈现正比例的“混合科幻”神作。新世纪以来,网络“硬科幻”作品强势反弹,“软科幻”网文成功逆袭,“混合科幻”作品热血回归,三足鼎立、富有变化的网络科幻小说创作版图和叙事格局已经悄然形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背景下,改变网络科幻小说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小众化、高门槛和无序现状,提升网络科幻小说创作的质量,构建高素质的网络科幻小说创作者队伍,努力创造网络科幻文学良好的“传—受语境”,更加丰富我国网络文学实践的内容、类型和题材,进而打造强势优质的中国现代文化,可以说适逢其会,网络科幻小说的振兴也前景可期。

注释

①任冬梅:《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及前景》,《当代文坛》2018年第3期。

②林品:《中国科幻文艺的现状和前景》,《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2期。

③赵红玉:《科幻文学·编者手记》,《名作欣赏》2013年第2期。

④刘媛:《论中国科幻小说科学观念的本土性特征》,《文艺争鸣》2016年第5期。

⑤黎杨全:《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⑥徐斯年:《“异托邦”和“自洽性”——〈三体〉阅读札记二则》,《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⑦陈舒劼:《想象的折叠与界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

⑧张朔:《当代科幻小说研究刍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⑨冬蛰意:《〈天意〉拍成网剧了,我们离本土科幻美学还有多远?》,见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日报”,https://mp.weixin.qq.com/s/EhZdnMrFfLqRHOXJTj0OIg.

⑩刘慈欣:《龙一长篇小说〈地球省〉:面对未来,我们担忧什么》,《文艺报》2018年3月7日。

B11Darko Suvin. Posi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in Science Fi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1988, p.37.

B12[英]爱德华·詹姆斯、法拉·门德爾松:《剑桥科幻文学史》,穆从军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43页。

B13B14[英]亚当·罗伯茨:《科幻小说史》,马小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4页。

B15Parrinder, Patrick, Revisiting Suvin's Poetics of Science Fiction, in Parrinder (ed.) Learning from Other Worlds: Estrangement, Cogn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Fiction and Utopia.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

B16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之二)》,《文艺报》2011年6月22日。

B17王德威:《史统散、科幻兴——中国科幻小说的兴起、勃发与未来》,《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8期。

B18刘媛:《论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小说评论》2016年第2期。

B19猫腻、邵燕君:《以“爽文”写“情怀”——专访著名网络文学作家猫腻》,《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

B20张倩:《“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人文杂志》2017年第6期。

B21姜振宇:《现代性与科幻小说的两个传统》,《南方文坛》2016年第6期。

B22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之三)》,《文艺报》2011年7月11日。

B23谭永利:《〈三体〉中的危机叙事探究》,《当代文坛》2017年第6期。

B24李广益:《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8期。

B25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华语网络文学研究》(2),山海经杂志社,2016年,第11页。

B26张懿红、王卫英:《在异度空间驰骋瑰丽的想象——评钱莉芳历史科幻小说〈天意〉与〈天命〉》,《名作欣赏》2013年第2期。

B27王瑶:《从“小太阳”到“中国太阳”——当代中国科幻中的乌托邦时空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4期。

B28据悉,彩虹之门的《重生之超级战舰》、最终永恒的《深空之下》分别获2017、2018年度第28、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可见传统科幻界对于网络科幻小说及“网生代”作家的重视。

责任编辑:采 薇

猜你喜欢
中国经验新世纪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当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社会化途径研究
G20领导人纷纷表示学习“中国经验”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论新世纪大医精诚的新内涵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