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问苍茫》的左翼传统与现代性写作

2018-01-07 21:36张超
参花(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蜕变坚守

摘要:曹征路是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的旗手,《问苍茫》是他最新的一部底层写作。小说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深圳特区当中的众生相,人人在苍茫之中摸索和转型,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常来临。小说通过常来临由下岗的国企书记到公司副总的转型表现社会时代的苍茫,通过他与马明阳的对话思辨今日的社会规则,共同表现了曹征路底层写作历程中对文学“新人民性”的坚守。

关键词:曹征路 《问苍茫》 蜕变 坚守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鮮明而坚定的阶级立场。这一立场在当代的延异过程中,所受最深的影响便是现代性的“不确定性”[1]6。孟繁华先生曾指出,“民族解放的总体目标成为主要任务,其他矛盾只能在压抑中作为代价被忽略,而当面对这些矛盾时,就只能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作出不同的回答。”[1]8这样的不确定性在曹征路的创作立场中便有所体现。在《那儿》中他为传统产业工人发声,在《豆选事件》中关注农村民主基层建设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他也批判了底层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而在《问苍茫》当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则更具复杂性与多面性。

一、在苍茫中转型

作者将常来临塑造为国企下岗书记,转型进入台资公司,成为副总的人物形象。他顶着“书记”的头衔和马明阳来到村子里招工,面对柳叶叶突如其来的“服侍”,他的内心展开了复杂的思想过程。在社会主义文化和“保住饭碗”两者间权衡后,他最终选择了拒绝,但在交流过程中对柳叶叶仍有冲动。在这样一个资本至上、企业林立的深圳特区,人民大众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为常来临设定这样的“艰难的犹疑”也正是曹征路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困惑。常来临,这个曾经的企业书记,工人阶级的代言人,若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本应是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反抗资本家的领导者,而今却为陈太打工,为她解决工人罢工而拿主意,从中获得久违的存在感。这是对曾经工人时代逝去不再的隐喻,对常来临曾经身份在今天的讽刺。但是,常来临的这些建议又能够以《劳动法》为依据,给工人们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试图将公司的劳资关系调整到正常状态。从这一点来看,他又能够站在工人们的立场去思考,表现出其“底层良知”并未泯灭。从以上两点可见,现实的裹挟和传统的道德成为常来临这一人物身上的一组对立。在“开处”问题上,马明阳无所顾忌地和“张三李四公开讲”反倒成为公认的坦诚与可爱。这与他那张娃娃脸所呈现出的阳光单纯形成巨大反差,在当下的社会规则下竟这般吻合。反倒是仍有一定道德良知的常来临成为了人们眼中虚伪的形象。

二、在对话中思辨

在社会发生如此激变的今天,一个人的身份角色竟可以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是非道义也可以颠倒过来。曹征路通过常来临的人物复杂经历书写一个时代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导致常来临的转变。渐渐地,他认识到曾经的“组织”不再,也无法指望有人出来主持公道,这是个个人奋斗的丛林时代,这个生性温和的人在宝岛电子的“灌溉”下硬生生地长出一条“狠筋”。他下定决心与马明阳斗法,终于戳穿了他的黑幕,使他的娃娃脸“塌陷”,自己也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但是,常来临并不一味地做最出色的“马仔”,他的信念是要抚慰打工妹们的心,“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叫光明磊落,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唐僧。”面对马明阳的提问:“来深圳干嘛”,这对于“复杂”的常来临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生死存亡,人们何需犹豫,但是当一种总体性的理论瓦解后,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炸裂”的时空,国有企业的下岗书记成了副总,大学教授成了资本顾问,村长变成了董事长……打工者才是今天的“工人”,他们存在底层问题,但也是今天社会的规约,这样作者曹征路也难以站在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立场去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是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左翼文学传统延续到今天,对于这些“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向苍茫发问才能向世人传达。

三、在转变中坚守

作者的小说从《那儿》《霓虹》到《豆选事件》再到《问苍茫》,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使得曹征路的创作立场和心境确实发生了一些犹疑与焦虑。在今天,我们无法再用非黑即白的左翼立场为当下的社会现象贴上道德的标签。但是在《问苍茫》中,曹征路在书写“大时代”的过程中,以其鲜明的创作主体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了社会生活当中,因而他的写作绝不仅是为小人物的哭诉,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平等的观察与剖析,从人的生命存在的角度看“深圳”,看时代,看复杂人性,看底层的人生,将多样的现实生活挖掘出来,向人们揭示“病苦”,将启蒙思潮推向当代,并通过积极而建设性的批判,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民主”[2]的思想立场作为他系列小说的创作指南,反映出左翼文学嬗变到今日而成为新人民性文学的最高正义。

参考文献:

[1]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 文学思潮[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178.

(作者简介:张超,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蜕变坚守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正本还需清源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