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章懋家世源流与家学家风*

2018-01-07 21:04徐子敬
关键词:兰溪家族

徐子敬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浅论章懋家世源流与家学家风*

徐子敬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兰溪章氏祖籍为福建浦城, 于宋末方腊倡乱之际自淳安“渡渎”支派迁至兰溪。 浦城章氏乃唐宋之际名门望族, 名公硕儒彬彬辈出, 代不乏人, 若五代名将章仔钧、 北宋宰相章得象等皆奕奕于后。 有元一代, 兰溪章氏家族因社会动荡等原因有过较长时间的沉寂, 至明中期, 二十一世孙章懋以科举、 理学闻名于世, 兰溪章氏家族才开始逐渐振兴。 兰溪章氏之振兴离不开章懋个人的魅力感召, 更离不开章氏家族历经数百年形成的独特家族文化, 若“孝悌文化” “理学文化”等, 这些文化为家族孕育出了优良的家风, 为其兴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章懋; 理学; 世系渊源; 家学家风

章懋(1436~1521年), 字德懋, 号誾然子, 晚号瀫滨遗老, 兰溪人, 因其讲学于兰溪枫木山, 人称“枫山先生”, 为明中期金华府著名理学家, 浙东学术代表人物之一。 在政治上, 章懋因大胆直谏而成名, 历仕三朝, 其“难进易退”之节为天下所称之, 与庄、 罗伦、 黄仲昭同称为“翰林四谏”。 在学术上, 为了革除士人争先取青紫的为官风气, 他以程朱理学为发端, 倡行“履实”的学术理念, 重新振兴了金华理学。 章懋家族的世系渊源、 家族成员以及以理学、 孝悌为本的家学、 家风, 作为章懋日后思想定型的重要内因, 极具有探讨价值。

1 世系与渊源

现兰溪章氏至少有十六支, 大部分发祥于宋代浦城章氏。*据李彩标《兰溪家谱探秘》载, 兰溪章氏共有十六支, 除上述五支外, 另有“河间章氏” “施家村河间郡章氏” “官塘黄坑边河间章氏” “黄店下章章氏” “黄店黄村河间郡章氏” “官塘施家河间全城章氏” “墩头滩溪章氏” “女埠长山岗渡渎章氏” “水亭柳塘章氏” “马达皂洞口章氏”。 详见李彩标《兰溪家谱探秘》,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86~501页。其中, 渡渎章氏、 香溪章氏、 洞源章氏、 蓉峰章氏、 前阳章氏在明代兰溪科第最盛, 且影响最为深远, 而此五支又皆同源, 故各族之间的家学、 家风具有相似性和传承性。 本于大格局理念, 笔者将着重对此五支进行世系探究, 以期能更加客观地展现出明代兰溪章氏望族的世系繁衍。

提到兰溪章氏, 就不得不说浦城七世祖章得象。 章得象为北宋著名政治家、 诗人, 累官至昭文殿大学士, 是浦城章氏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 章得象生五子, 次子章约之为兰溪章氏祖, 其子章元方为朝散大夫。 元方又生七子, 四子章理为南宋承节郎。 章理之孙三七, 即及公十二世孙, 为兰溪渡渎章氏始迁之祖。

章三七, 讳字生卒俱缺, 宋承事郎。 《兰溪渡渎章氏宗谱》载:“承事君盖吾族始迁之祖也, 葬所居之后土, 名橔山, 旧有合抱之柏, 至今称为‘柏树坟头’。 编行至三七, 则吾族在淳安时已繁矣。 府君生二子, 吾族其冢嫡焉, 弟四七承事乃蓉峰之祖, 前阳宗其一派也。”[1]卷一蓉峰为兰溪章氏后裔又一大聚居地, 与渡渎、 前阳相去不远*今“渡渎” “前阳” “蓉峰”同属兰溪市女埠镇。, 且同出一源, 故可认为同族。 渡渎世系为: 章理—章庆孙—章三七—章四十。*章三七长子, 弟四七为“前阳”章氏祖。

香溪章氏祖为章三七堂兄章诜, 其父乃十世祖章理子章和孙。 章廷瑛《香溪章氏源流纪》载:“理生二子(庆孙、 和孙), 迁居淳安、 渡渎, 传二世, 遭方腊之乱, 人民离散, 错处各方。 我祖讳诜, 行五三, 由淳安迁兰溪八都赤塘, 传四世文炳公, 出继石渠母舅童克家为嗣, 徙居香溪。”[2]卷一

兰溪洞源章氏属香溪章氏的旁支。 《兰邑灵源章氏续谱引》载:“昔我祖诜公由淳安迁兰北赤塘, 传至文炳公, 由石渠迁香溪, 推而上之, 等而下之, 源流本末, 赖前哲修明谱系, 固班班可考。 而由香溪居洞源, 肇自谦三十六公, 厥后克昌。”[3]卷一谦三十六公为香溪第十九世孙章珿曾孙章厅。 章厅, 字号不详, 原籍香溪。 赵用熙《迁灵源始祖谦三十六公传》载:“因娶灵源陈公之女, 于前明成化七年挚家居于此焉。”[3]卷一此后苗裔逐渐繁多, 洞源成为兰溪章氏又一大聚居地。

由上所知, 渡渎章氏、 香溪章氏、 洞源章氏、 蓉峰章氏、 前阳章氏实为同源, 其祖皆为及公十世孙章理之后。 宣和二年(1120年)遇方腊倡乱, 在淳安做官的章三七与其弟章诜举家外迁, 至兰溪, 买望云乡附近胜地以居, 为了不忘淳安祖业, 三七把章氏聚居地命为“渡渎”, 延续了章氏在淳安聚居地的称呼, 三七弟章诜则移居香溪。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 兰溪章氏开始重振, 后代人才辈出。 至明代中叶, 在二十一世孙章懋与其侄章拯的引领下, 兰溪章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无论在科举还是儒学领域均有建树, 由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望族, 延续了浦城章氏的辉煌。

为了使读者对章懋家族世系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现附录世系图, 如图 1 所示。

图 1 章懋家族世系图

兰溪章氏家族凭借章懋、 章拯叔侄二人而振兴, 而“风气之开创与转移, 必起于少数, 并且决定于少数个性”[4]645, 若没有章懋祖辈们通过世代累积而成的家庭美德风尚, 就难以有日后章懋的成就。 章懋家族自宋末由淳安迁入兰溪纯孝乡, 历元一代而不显, 元末又因战乱而家毁, 直至懋曾祖章马于明初再植有家, 并以行谊著于乡邦, 家族之势才逐渐兴起。

章马(1361~1436年), 字叔良, 少有异质, 好读书, 器业不凡。 章拯《应一徵士府君传》载:“幼失怙, 与弟龙等皆养于祖。 祖卒, 府君年甫十六, 丧葬之事皆能料理。 兵燹之余, 家业肇造, 凡内外公私之务虽繁, 徵士以一身应之, 崭然有条, 器识豁达。 乡人敬信, 遇偶纷争者必委以解之。 患难者必竭力以救之。 有陈主薄者因管造囲迟慢, 被提解京府。 君独携银十两赆之, 主薄喜曰:‘汝可免罪矣。’ 府君悄然曰:‘此一都里书意也。’ 惜公差行速, 而各家农忙, 赶不及, 尔通都一十八里皆不与迟慢, 得免充军者三十六家。 又尝造胖袄解京, 剪剩零布皆缀袄面, 后遇查亦免剜补军, 此其先见过人远矣。 洪武末, 有以叔良名行荐于朝, 召赴京, 遇先任陈典史, 时为少卿, 见之喜曰:‘子亦来矣, 吾固尝期子也。 居官之法不过以实心行实事而已, 子其勉之。’ 随赴铨曹, 考优等, 然卒辞不就官以归乡, 人益重之。”[1]卷一章氏家族后裔继承了章马乐善好施、 仁民爱物、 隐居不仕之性格品质, 尤以其曾孙章懋颇能体现。 章马生二子, 次子章湑为章懋祖。

章湑(1382~1450年), 字邦和。 章拯《衍三处士府君传》载:“府君为人悃福, 无华淳, 谨守分, 尝当里长赴县, 一垂老叟坠银十二两, 拾得之, 后出县, 见此老号泣, 求银不得, 欲投水。 府君询之, 曰:‘此吾卖田以纳官充军需贴解者也, 今无可偿, 不如死耳!’府君乃出银还之, 愿少分以谢, 亦不受, 乃焚纸钱向天拜, 曰:‘愿尔家代代富贵享福’。 市人嗟异, 此虽一端, 亦可见其仁矣。”[1]卷一尽管寥寥数字, 但我们仍可从行述中一窥其仁民爱物之性格。 章湑生四子, 三子章紏为章懋之父。

章紏(1416~1501年), 字申甫, 号松坡居士。 松坡公是在章懋成长经历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懋之好学品格、 理学启蒙、 仁爱之心皆直接相承于其父。 章懋在《松坡府君圹志》中载:“自幼明敏有大志, 最为徵仕所钟爱。 比长读书好古, 手不释卷, 自经传史籍以及阴阳、 地理、 星命、 医卜、 养生等书靡不精究, 而未尝为术者所诳。 遇僧道巫祝, 凡左道诬民者, 辄痛斥之, 其自信之笃如此。 为人刚严方正, 语笑不妄, 饮食有常度, 言信行果, 义所当为者, 不计利害, 必为乃已, 克家干蛊, 奋然有立。 其事祖若父, 处兄弟克尽孝友, 其教子孙, 必以《诗》《书》《礼》《易》, 弗纳于邪。 蚤夜起居, 以身率之。 至其训告乡族子弟, 虽就事论事, 而要其归, 卒不外乎安分循理, 爱人利物之意。 乡闾称‘厚德君子’, 必归之府君云。”[5]卷一功在一人, 德在一家, 紏之美德通过章懋发扬光大, 进而影响天下之人, 其功德甚大。

2 仕宦家族与理学渊源

《宗谱》有云:“兰溪章氏盛于我明也, 自枫山、 朴庵二先生始也。 然予闻其子姓熏陶于二先生之德, 而亢其宗者, 无论仕而显庸, 当世即修之, 家者类多怀才行义之人焉。”[1]卷一兰溪章氏家族因章懋、 章拯叔侄二人振兴, 后世子孙显贵者代不乏人, 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仕宦家族, 在江南地区显赫一时。 据统计, 明代兰溪共有64位进士, 渡渎章氏独占5位, 若算上兰溪其他章氏家族(包括香溪章氏改姓前的童氏), 则有10位进士, 将近占了总数的六分之一。 章氏家族的仕宦特征体现出很强的家族延续性, 这指的是家族成员基本都是直系几代考中进士或是举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章懋家族“一门两尚书”与章贽家族“一门四举人”。 除却章懋外, 现将家族进士、 举人逐一列出。

章拯(1479~1548年), 字以道, 号朴庵, 章懋族侄。 拯年少聪颖, 从伯父章懋学。 徐霈顿《工部尚书朴庵章公行状》载:“授以句读, 数过辄成诵, 日读数十篇, 终身不忘。 双瞳炯然, 亢日不眩, 人皆异之。 世父枫山翁授以《易》学讲说, 辄能潜心究绎, 至夜分不寐, 期年尽究六经之旨。 枫山翁曰:‘此非凡儿。’”[1]卷一登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 正德年初逆瑾, 谪梧州通判。 瑾诛, 擢南京兵部郎中。 嘉靖中, 升工部尚书。 桂萼欲复海运, 章拯疏陈得失, 此议作罢。 南北郊议起, 章拯极言不可, 从此失世宗意。 坐郊坛, 祭器缺供, 落职而归, 不久令致仕。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卒, 年七十。 赠太子少保, 谥恭惠。 著有《朴庵文集》, 今未见, 《明史》有传。

章侨(1488~1543年), 字处仁, 号蓉峰。 少从族叔章懋学。 登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 授行人, 擢礼部给事中, 寻迁衡州知府, 历广西、 河南按察副使。 未几, 督学山西, 累官山西右布政使, 以御敌有功, 晋福建左布政使。 夙夜勤政, 不避灾瘴。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以疾卒于官, 得年五十六。 《明史》有传。

章适(1511~1554年), 字景南, 号道峰, 章懋族侄。 “少孤, 事大父母, 曲尽爱敬。 比冠, 携其弟述、 迈师名儒凌瀚, 不违沉潜, 礼义淳如也。”[6]464登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授行人。 徐拭《明故礼科给事中道峰章君墓志铭》载:“前后奉诏使, 及使潞安, 驰节惟恭, 交际必慎, 所至缙绅宗室倾心爱敬, 至乐其言论, 论风旨而日就焉。”[1]卷一未几, 改礼科给事中。 时宪宗末有倦勤意, 群臣不敢论储, 独章适上疏, 请景、 裕二王出阁讲读, 曰:“皆非今日急务, 今日急务, 孰有大于二王今日之讲学乎?”[1]卷一疏上, 讲读命下, 群臣始知适之疏, 果适其当。 未几, 引疾告归, 而卒不起矣。 著有《道峰集》, 今未见。

章尚学(1550~1605年), 字宗理, 别号怀愚, 章懋族孙。 公生英颖, 有异征, 甫龀受书, 过目辄不忘。 万历元年(1573年), 领乡荐, 十一年, 登进士, 授中书舍人, 十六年, 选工科给事中, 巡视节慎库。 库故奸薮, 公锐然厘剔, 置侵渔者于法, 复上疏请, 自今以后, 巡视皆交盘, 以免秦越视。 十九年, 移兵科, 右巡视厂库, 时商苦差役, 多逋逃, 公与之休息, 众皆乐输矣。 二十年, 分校礼闱, 号称得士, 未几, 擢户科都给事。 西陲兵饷乏, 主计者不胜惧, 公条上封事, 举朝推为硕画。 计应转奉常, 以政府故, 仅移通政使司右参议, 乃乞假。 营吴孺人窆, 而筑五白山堂自娱。 既需补, 寻转左参议。 二十九年, 使楚藩, 报命奏最, 授奉政大夫。 值司长缺, 借公绾兵绶, 建储大礼, 多所参订, 七载银台所历俸, 悉捐为大工, 助而归, 兴已勃勃矣。 上又命使庆藩, 礼成, 感末疾, 属其副缴节而驰, 疏请告归, 觅五白山堂隐焉。[1]卷一

章贽(1480~1530年), 字思敬, 别号素庵, 章懋族侄。 贽生而隽异, 有英气。 武宗时凡三屈场屋, 而天下多事, 内怀不平, 作《铸剑赋》数千言, 舂容浩瀚。 嘉靖元年(1522年), 始发解于浙, 二年(1523年)、 五年(1526年)两下第以归, 而家庭之乐自如。[1]卷一著有《思庵集》, 今未见。

章述(1514~1589年), 字景明, 号两峰, 章贽次子。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 弟迈于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 偃蹇者、 八识者皆为叹诧, 述矍然起曰:“夫士顾效用何如耳?岂必一第哉?”乃谒选得知闽之漳平, 而寇适猖獗, 歼巨寇, 当事才之。 居三年, 清慎自如, 悉捐俸建谯丽新学宫。 满考, 移守广东化州, 州又一盗薮也, 公至, 则严立约束, 不以姑息。 后调河东转运副使, 法不徇情, 引都运李君以此得最擢去, 公默然不语。 久之, 有倦意, 欲乞归, 两台监司雅知公廉, 固尼之, 亡何量移永昌府同知, 而述拂衣归矣。 时弟迈亦已致仕, 兄弟怡然觞咏自乐, 未尝以事干有司, 有司亦严重述。[1]卷一

章迈(1518~1589年), 字景德, 号三峰, 述之弟。 生而颖惠, 恺悌慈祥, 孩提时即超然, 有成人之志。 承教发愤, 与兄述受业于名儒凌瀚, 经传子史, 靡不周涉, 为文豪宕, 有父风。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 七试春官不偶, 识者叹咤, 而迈怡然自得。 后得谒选江西之余干, 以正学劝士于小民, 惟抚以宽柔, 若父兄之于子弟。 时有格天三异之说, 会有权贵按部, 以不善逢迎致憾, 论当左迁, 公忻然解印曰:“吾岂能为此升斗折腰哉?”后以士民陈请遮留, 改知雎宁, 及调莘县, 俱未竟厥施, 而拂衣归矣。[1]卷一

章懋自致仕归家讲学以来, 章氏家族逐渐形成崇尚程朱理学的风气, 家族成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或走上仕宦之路, 或以家学教育子孙。 从弟章滂, 字天恩, 号乐静, 笃信章懋言, 凡处事皆依朱子《家礼》, “心淳而气和, 不事廉隅, 而任真自适, 以枫山先生为诸兄, 其言论多可佩服, 与之久而愈亲信其为大雅君子”[1]卷一。 滂弟沛少从章懋游, “笃信枫翁先生, 朝夕讨论, 备存手札”[1]卷一, 辑录《枫山集》九卷, 后世得以传。 从弟章摈, 字相道, 号杏庄, “依叔父枫山商讨理义”。 侄拯少受业于枫山, “枫山翁授以《易》学讲说, 辄能潜心究绎, 至夜分不寐, 期年尽究六经之旨”[1]卷一。 族侄章贽亦潜心修学, “好义守先哲之格言, 究誾翁之绪论”[1]卷一。 族孙章迈自少从游于枫山高弟凌瀚, 为官有气节, 以正学劝士于小民, 惟抚以宽柔, 故得枫山真传; 族孙章适虽未能受学于章懋, 而家学意志已经深入内心, 嘉靖初曾力排众议上《请二王出阁讲读疏》, 对社稷安危之关切, 颇有枫山之遗风。

章氏家族仅凭借章懋一人之力而振兴是远未足够的。 章懋伯祖章源:“为人仪容修整, 性不羁, 童时颖悟好闲, 适邑宰闻其才, 欲辟为椽, 不就。 与乡儒范兼善、 陈学文友善, 岁尝延之于家, 以诲子姓, 日与讲读书史, 暇则酌酒赓和怡情。 其为诗文率意, 成之未尝属稿, 乡人称之, 而后无传焉。 诸子尤钟爱松坡, 公每出, 呼以自随, 凡所诏告必《书》《传》, 切于日用之言, 故松坡之言得于伯父为多。”[1]卷一章懋父松坡:“自幼明敏有大志, 最为徵仕所钟爱。 比长读书好古, 手不释卷, 自经传史籍以及阴阳、 地理、 星命、 医卜、 养生等书靡不精究, 而未尝为术者所诳。 遇僧道巫祝, 凡左道诬民者, 辄痛斥之, 其自信之笃如此……其教子孙, 必以《诗》《书》《礼》《易》, 弗纳于邪, 蚤夜起居, 以身率之。”[5]卷一章懋深受其父影响, 在诸多方面继承了父亲的思想作风。 例如读书, 董遵《先师枫山先生补传》载:“庄定山尝称枫山德懋于书无不读, 于天下事无不理会, 究极义理精微, 身体力行, 任道于己, 惓惓斯世, 不为矫饰。”[7]卷三在对待佛老问题上则是:“先生佐松坡治丧, 一以文公《家礼》, 或有勤作佛事者, 先生谏止之。”[8]390再如对待乡约之于规范族人问题则是提倡仁义感化, 反对用严刑峻法来强制约束:“乡约之行, 欲乡人皆入于善, 其意甚美……今欲假官府之权, 力邀强制, 以必人之从, 己殆非所谓显比之道也。”[5]卷一值得注意的是, “无书不读” “排斥佛老” “提倡仁义” “教子孙必以《诗》《书》《礼》《易》”此四项事例都有浓郁的朱学味道, 这为日后章懋墨守程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外部条件; 而申甫“以身率之”的行为也为他提倡学术“履实”主张带来了启迪。 所以说, 章懋在仕宦、 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家庭浓厚的理学氛围, 也离不开章氏家族务实的行事原则, 而这些因素都融于优良的家风之中, 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章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

3 孝悌家风

家训是家风、 家学的书面化体现, 其所表达的内涵往往是家风的精髓。 兰溪章氏家族的家训源自浦城太傅公章仔钧家训, 主张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家训》开篇就以孝义示之:

为子者, 当孝顺以奉亲。 为父者, 必慈祥而教子。 为兄弟者, 敦友爱以尽手足之情。 为夫妇者, 持敬让以尽如宾之礼。 毋狥私情以乖大义, 毋贪怠惰以荒厥事, 毋纵奢侈以干宪章, 毋信妇言以间和气, 毋惹横非以扰门庭, 毋躭曲蘖以乱厥性。 有一于兹, 为德之累, 既亏尔行, 复隳尔德, 眷兹祖训, 实系废兴。 言之再三, 各宜警省。[1]卷一

章懋认为“孝义”是所有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项, 而尽孝不能只是口头谈论, 如要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就必须亲身躬行:“夫天下之贤德莫大于孝义, 而孝义之能尽者莫难于奉汤妇人大蛇之赐, 其与孟宗之笋, 王祥之鲤, 异世而同符者与……是故忠孝本无彼此, 天下实相流通。”[7]407章懋如此认为, 同样也是言出必行, 从不妄言。 自弘治初年, 章懋就不断被朝廷官员论荐, 但是都被他婉言谢绝, 除却有“无意仕进”的想法之外, 父母年老衰颓也是他考虑的最多的因素。

章懋对于他人以实际行动去谨守孝义的行为也持赞赏态度。 时任兰溪教谕的贺宗濬因故辞官归去, 其理由是身为长子不能在家尽孝, 不能有教于家之后进者, “罔以模范多士”[5]卷一, 故而“兹将奉先人之遗教, 修‘陈江州’ ‘郑浦阳’家法”以仪刑于后人。 因贺宗濬在位时“严条约以课诸生”[5]卷一, 故受到兰溪人民的爱戴, 而此一去实为突然, 百姓如同失怙, 纷纷不能理解贺宗濬这一做法。 章懋却认为贺氏此行为实为高尚。 他说:“今诸生之爱慕, 与当道之勉留, 先生非不得其职者, 胡为年未及谢, 遽请纳禄, 若是其恝然乎?岂青毡绛帐, 弗若长枕大被之安且适耶?抑亦子弟之乐父兄, 有甚于英才之乐育耶?予独以为未然。 古之君子,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家之不教, 如教人何?先生之去位而家教者, 夫岂忘情于诸生哉?亦以言教之不如身教, 欲学者归求之有余师耳。”[5]卷一章懋嘉其言传身教, 这种教化的效力比坐而论道要有用的多。

4 敬宗意识与宗谱编纂

孝义家风同样也体现在家族对谱牒的重视。 家风的传承并不是口头理论如此简单, 而是要真正去理解这一价值体系, 并最终贯彻于实践。 子曰:“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即为子者不但要在父母生时用实际行动去尽孝, 在日后也要继承他们的遗志。 章懋认为孝义也是维系家族兴盛的重要纽带, 其价值体现不单单局限于父子关系, 对于家族祖先的敬畏、 遵守遗训也是孝义的体现方式之一。 他曾说:“教化, 国家之急务风俗, 天下之大事。 然教亦多术, 谱牒之修亦其中一事之大者焉。 释此不为一再传之后, 祖父之名讳有不知之者, 况于尊卑长幼之序, 亲疏远近之杀, 鼻祖显宗昭穆之所自来, 未有不失其真者。 固未可视为家庭之旷典、 纸上之空言也。 韩魏公有言, 人能谨谱牒之制而不忘其先, 此孝之大者。”[10]465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 不忘先祖之教诲, 在章懋的引领下, 章氏家族掀起了一股修谱之风。 二十三世孙章述在《族谱序》中云:“吾族同源于太傅者也, 惜兵燹之后世次难稽。 伯祖大宗伯枫山、 伯父大司空朴庵、 叔祖井庵居士惓惓, 谱牒惜未能就。 述恐世代益远, 统系不明, 上承先公之志, 不辞菲薄, 缵系旧谱。”[1]卷一在尊祖风气的熏陶之下, 宗谱的修纂才得以继续下去。 然而, 修谱的过程实为艰难, 章氏后裔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章调鼎《重修宗谱序》云:“三七承事郎有贤裔恭惠公者, 承庭训于枫山, 发幽情于收族, 尝取永康射垛之所修, 龙泉中丞之所赠, 两相参考, 又复旁搜, 以综核其源流, 嗣后两峰翁绍承先绪, 为吾乡创立字行, 编排薄箓。 家乘之肇修, 从未有若斯之条分缕析者。”[1]卷一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 《渡渎章氏宗谱》历经数载得以付梓, 家族成员由此能够清其源、 明其志。

兰溪章氏作为明代兰溪最著名的望族, 其家族之兴盛离不开优良家风的熏陶, 而家风传承又形于谱牒修纂, 在当时注重谱牒的社会文化下, 能潜移默化地达到垂训后世之目的, 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章懋曾说:“呜呼!仁者必有后, 苏文忠公尝有取于申包胥天定之说, 吾于林氏盖有征焉。”[5]卷一优良的家风不仅对本族意义非凡, 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1] 章调鼎. 兰溪渡渎章氏宗谱[M]. 民国十九年(1930年)睦亲堂重修本.

[2] 章谨. 兰溪香溪章氏宗谱[M]. 2008年续修本.

[3] 章国兴. 兰溪洞源章氏宗谱[M]. 民国八年(1920年)雍睦堂木活字本.

[4] 钱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5] [明]章懋. 枫山章先生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6] 过庭训. 本朝分省人物考[G]∥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影印. 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7] 章接. 枫山章先生实纪[G]∥清同治退补斋刻本. 黄灵庚, 陶成华. 重修金华丛书(第13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8] 阮鹗. 枫山章文懿公年谱[G]∥明刻本. 黄灵庚, 陶成华. 重修金华丛书(第94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9] 永康可投应氏宗谱[G]∥黄灵庚, 陶成华. 重修金华丛书(第195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10] 金华履湖庄氏宗谱[G]∥黄灵庚, 陶成华. 重修金华丛书(第185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StudyonZhangMao’sFamilyOriginsandFamilyTradition

XUZiji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China)

Originated from Pucheng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Dudu branch of Zhang family moved from Chun’an in Hanghzou today to Lanxi during the Fang La Uprising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 Throughout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Zhang family in Pucheng city was a noble family with the emergence of many Confucian scholars and famous peopl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such as the famous General Zhang Zijun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Prime Minister Zhang Dexia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the long period of social instability in the Yuan dynasty, Zhang family in Lanxi had been declining for a long time until Zhang Mao, one of the twenty-first generation of the family, became very famous for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his Neo-Confucianism. Later, the family gradually regained its prosperity, in which, of course, Zhang Mao’s personal charm and effor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most importantly, it can never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unique family culture formed by Zhang famil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such as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Neo-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so on. It is these cultures that breed the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and provide inexhaustible spiritual power for its prosperity.

Zhang Mao; neo-confucianism; lineage origin; family tradition

1673-1646(2017)06-0043-05

2017-09-21

徐子敬(1991- ), 男, 硕士生, 从事专业: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

K820.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08

猜你喜欢
兰溪家族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小偷家族》
最美母亲河
乐器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山中岁月已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