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不幸家庭中的小学生内心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压力,存在着许多个性上的弱点和不足,他們往往表现得自卑、冷漠、胆怯、不合群。他们的心理状况体现在平时的作文内容中,就是习作内容显得苍白无力,缺少对生活的热爱,缺乏成功的喜悦,缺乏一种幸福的体验和感觉。如何提高他们习作中的生命力,做打开他们心灵钥匙的人?
关键词:残缺家庭;作文自信心;幸福感;生命力
一、 一堂意外的习作课
五年级上学期的某一天习作课,我布置了一篇课外作文。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假如我的生命只有三天”。我什么也没说,同学们就立刻讨论了起来:假如我的生命只有最后三天,第一天我会将我过去没有做的一件事做完;假如我只有三天,第一天我会大吃一顿……;第一天我会像海伦·凯勒一样……班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不经意间发现四组的高同学急着想说什么,手举得老高,我第一个喊了她。谁知她此时情绪突然激动,脸涨得通红,叫道:“老师,您不觉得这个作文题目太残忍了吗?让我们只有十来岁的孩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只有三天活了,太残忍了!残忍!”说毕,班上哄堂大笑。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弄得有些尴尬,稍作调整思考后说:“你误解了老师的意思,老师只不过打个比方,用了‘假如。是让你们想想三天怎么过才有意义。”我的解释显然没有说服她,她嘴里依然嘟囔着:“残忍,就是残忍。”思路一打开,既然是作文课,就让大家尽情地讨论发表观点吧。瞬间,班上四十六张小嘴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这就是最自然、最真实的习作课!
作文本收得异常顺利。一个小女孩,为什么对一个作文题目反应如此激烈?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作文本,文章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原来在她六岁时父亲车祸身亡,聋哑母亲远走未归,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不想只有最后三天,只想拥有以前快乐的时光。
二、 小爱有迹,大爱无痕
众所周知,残缺家庭的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压力,存在着许多个性上的弱点和不足,他们往往表现得自卑、冷漠、胆怯、不合群,甚至对生活显得厌倦。
而反映在作文内容里,就是习作内容显得苍白无力,缺少对生活的热爱,缺乏成功的喜悦,缺乏一种幸福的体验和感觉。如何提高他们习作中的生命力?做打开他们心灵钥匙的人。做成这把钥匙只有一种材料——爱。
(一) 身边的爱——家庭之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和最直接最亲近的“天然教育者”。然而残缺家庭的学生家长不能完整在一起,爷爷和奶奶或父母的一方就成了他们的“天然教育者”。由于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可以想象祖孙两代人在思想上肯定有着很大的“代沟”。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她们,这则是社会的大事。”残缺家庭的学生的作文中自卑、忧伤有余,幸福、自信不足。这时的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家访了解情况。机会来了,德育处组织了六年级家访,我和班主任一同前往。高的家面积不大,倒也比较温馨。我和班主任与爷爷奶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了解情况,解决困难,汇报成绩。帮助其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向他们传授一些教育科学知识。期间,高一直站在旁边低头忙着自己的衣襟,看得出她比较拘谨。为了放松,我和班主任让她带我们到她的小房间聊天。渐渐地,她似乎放松了许多,也愿意打开话匣子了。交谈持续着……
第二天,我适时地布置了学生写昨天的日记。她特意提到了家访,说在房间和两位老师的沟通很融洽,她感觉老师很关心她。走之后,爷爷奶奶也和她谈了许久,检讨了过去的一些做法。后面的作业批改,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第一次破冰成功,这使我有了更大的内驱力。
(二) “父母”的爱——教师之爱
教育家孙敬修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儿女手足,更何况这些无辜的特殊心理的孩子更应给予火一般的爱。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充当“父母”弥补他们爱的不足。
这一点,反映在他们的习作当中也是如此,要通过对他们的爱,让他们自信、乐观、开朗、活泼,并通过文章内容表达对周围人的感激,对生活的希望。
1. 特别关心 爱心抚慰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在各种场合和他们拉近关系,主动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我有时故意说到高的家附近办事,和她一起放学回家。走在路上拉拉家常,谈谈学习。和德育处进行联系,在学费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一个星期后的一堂课,我发现她文具实在太旧,便买了第一件物品送给她。她也欣然接受,并在日记中向我表示感谢,言语中充满了对我的尊敬。发现她对我逐渐亲近之后,我更加放开教育。
2. 名人事迹 增加自信
鲁迅先生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世界,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我们要利用一些榜样的力量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举贝多芬、海伦·凯勒等人的事迹,向他们推荐几本励志的图书。高同学也深受启发,在作文中写道:“老师越来越关心我了,我也要更加努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生活的强者,用这面镜子照照自己,从而获得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说得多好。
3. 注重细节 感受温暖
“细节决定成败。”平时在学校当中,我们要尤其注意在他们面前的一言一行,努力让他们感觉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帮助,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们,即使有时非常不对,必须当面批评时,也要特别注意措辞,就事论事,绝对不能对他们进行人格伤害。
某天放学时我的一个小举动,让她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昨晚放学,在大厅里,你儿子突然找不到你,找了好久终于看到你,向你飞奔过去。你张开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他一把抱住转了个圈,你儿子则笑个不停。当时我就想哭,在校车上,我沉默许久……老师,我羡慕您的儿子。您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好父亲。”一篇发自内心的好作文。对于健全家庭孩子来说,极其普通的一个动作,对于她来说却是这样望尘莫及的。她多么需要父爱、母爱的滋养,多么需要一个一个这样的细节来感受幸福。endprint
(三) “兄弟姐妹”的爱——同学之爱
教师再怎么进行“情感投资”有时也会产生代沟,同学之间如姐妹般的爱有时会更加有效。首先要在班级培养一种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氛围,让他们在班级感觉是普普通通的一分子,没有什么特别。让其他同学平时多注意他们,多交谈,少疏远,多关心,少冷漠。在班级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多请其表演,让同学争相和其同座,邀其去家中做客。我虽不是班主任,但特地在高快生日的那天“借”了一节班队课,课上有许多同学给她写了祝福,她依次接过,并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想象,第二天又是一篇情感丰富的佳作出炉。
爱,让她的发展更具潜力!
三、 如何做得更好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高的作文水平和人格健全得到了极大提升,心里逐渐健康。我觉得在平时的作文教育教学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 选题要适当避嫌
在平时的作文选题中,要适当注意避免让他们勾起伤心之事。我連续教了高两年,在六年级上册《习作》中,要求学生回家对爸妈说一句“我爱你”!我特意补充说:“其实家里的爷爷奶奶也非常疼爱我们,不妨对他们说上一句‘我爱你。”另外,还要注意保守学生作文中的秘密,这样才会取得他们的信任。当然也要掌握度。过分避嫌有时也会让他们的耐受力降低,不利于成长。
(二) 情感要及时流露
好的文章往往是情到感人之处的一种内心自发的语言,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气呵成的,这时就需要抓住时机及时完成。
前面我用双手抱起儿子之时,高真情流露地完成了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个多月后的单元测试中,她同样写到了这件事。虽然语言只有少数差异,但是总感觉缺了些什么,也许这就是灵感。
(三) 关爱要循序渐进
残缺家庭的孩子往往戒备心很强,家庭其他成员也是如此。教师对待他们不能一上来就急功近利下“猛药”,要循序渐进地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知道你是关心他们的,是真正的长辈。
在那次我和班主任家访后不久,刚好要布置写动物园参观记。高没去过,我便说周日带她去红山动物园游玩。她望望我,一个劲地摇头。晚上我也打电话给她爷爷,同样被婉拒。我略显尴尬。
作文如同作人,没有任何东西比真正爱的气氛所形成的愉快融洽,没有内心真实情感的依据,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没有生命的。我们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执著地付出,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点燃他们心中希望与勇气的灯。
作者简介:
蒋劲松,中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