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系巧推断 趣味盎然学文言

2018-01-06 20:33王芳
考试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联系

摘 要:文言词汇的教学可以采用联系推断法。联系字形推断,联系古今推断,联系语境推断,联系句式推断,在多方联系中巧妙推断词义,让文言词汇的教学充满趣味且效果明显。

关键词:文言文词汇教学;联系;推断

语文阅读版块中,文言文是课内外文本联系最紧密的一块,历来是老师们教学和备考的重难点。综合课标、考纲和考点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点在于指导学生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根本是什么?是准确理解文言词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引导学生多方联系合理推断,不仅会使课堂趣味盎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阅读课内外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以初中人教版课内文言文出现的词汇为例,谈谈文言文词汇教学中如何通过联系来推断词义。

一、 字形推断法

古人造字蕴含着大智慧,不论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字形结构通常与这个汉字的最初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老师能联系字形结构,了解词义源流,因形释义、因义辨形,就能为学生学习文言词汇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例1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选自《岳阳楼记》):这是“集”字的演变过程: 集,会意。字从隹(zhuī),从木。“木”指树木。“隹”义为短尾鸟的总称,与“木”联合起来表示鸟类停歇在树木上。根据字形说明,学生就可以推断出,“集”本义为鸟类在树上栖息,在这里它就是停歇的意思。这样的识记有源有本有效果。

例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选自《曹刿论战》):牺牲:猪牛羊等祭品。对于这个解释学生会很纳闷,“牺牲”不是为正义舍弃生命、为信仰而献身吗?怎么就变成猪牛羊呢?其实可以这样联系推断:

牺,形声。从牛,羲声。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牲,形声。从牛,生声。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从这两个形声字的字形结构看,它们的本义指的就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死有很多种,成为祭品,向神灵贡献自己的身体,这种崇高付出的猪牛羊等牲畜就叫“牺牲”,它是名词。后来才引申为死亡的另一种方式“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这一层意思,词性也转化为动词。

例3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选自《小石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选自《醉翁亭记》):“冽”“洌”是不同形旁的形似字,学生不仅会将它们的意思弄混了,连字形也分不清,默写的时候很容易出错。怎么办?还是可以联系字形。“冽”,两点水,与寒冷有关,指冷或者凉,如:凛冽的寒风。清冽是指清凉,寒冷。“洌”,三点水,一般与水有关。洌,水清也。从水,列声。——《说文》清洌是指清澈,水清。这两个词义完全不同。小石潭的水不仅清澈,而且透着一股寒气;而泉水酿的酒是很清澈的,而不是寒冷。这样一联系一比较,自然就不会弄混了。

例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选自《五柳先生传》);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选自《醉翁亭記》);“觞”“觥”是相同形旁的形似字,都从“角[jué]”旁,角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所以可以推断这两个字都泛指酒器、酒杯。

这样的形声字还有很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髫”,“髻鬟之始掠”的“髻鬟”,偏旁部首都是“髟”,髟(biāo),本意指长发披垂的样子,没有其他引申义。这个字现代汉语不常用,但它是一个重要意符,作偏旁时多称作髦字头。以“髟”为意符的字,都与毛发等义有关,除了髫、髻、鬟还有鬓、髦等。

二、 古今推断法

古代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但它的意义却储存在合成词特别是成语中。把握这个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展开联系巧妙推断,不仅能勾连古今文字材料,还能读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文言趣味性和文化厚重感。

1. 以字带词,对应成语,借助语素推断字义

例1 顾野有麦场(选自《狼》);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选自《出师表》):顾,形声字,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回头看。这个最基本的意义就保存在大量的成语之中,如:左顾右盼、不屑一顾、瞻前顾后、顾此失彼。由此还延伸到“拜访”的意思,比如:三顾茅庐。随着时代的变迁,“顾”又被赋予很多比喻义和延伸义,比如担心的“顾虑”;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顾客”“主顾”。

2. 由今到古,倒推联系,借助今义推断古义

例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选自《醉翁亭记》):翻译这个句子,“翼”是难点。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说说成语“不翼而飞”的意思,这样就聚焦到成语中的“翼”字,名词作动词,解释成长翅膀。那么联系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是不是也有这样活用的用法呢?借助成语倒推到文本,学生不难得出“像鸟儿张开翅膀”这个准确的词义来。

3. 联系字形,了解变迁,辨析词汇细微区别

例3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选自《送东阳马生序》):走,在现代汉语里指步行,而古文中的“走”指的是跑,奔跑。古今字义差别比较大,教师联系字形,介绍它的词义变迁和转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是金文字形的走:上部是甩出双臂迈开大步的“大”人形,下部的“止”是人的脚形,上下结合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人在奔跑的意思。因此,“走”的本义是奔跑,比如“走马观花”,走作“步行”是后来引申的结果。古代的“步行”“一步一步地走”,用“行”表示,如“钱塘湖春行”“鲁山山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古代的“慢慢走”,相当于现代的“散步”走,是用“步”表示,如“胜似闲庭信步”“相与步于中庭”。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古今联系中不仅掌握了“走”字的古代字义,也了解到相近词汇“走”“行”“步”的区别。

三、 语境推断法

1. 联系语境,还原现场情境,推断词义。endprint

文言词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往往是不同的,要判断它的正确词义,决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必须联系到当时具体的情境,还原现场,推断词义。

例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选自《曹刿论战》);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选自《公输》):虽,在文言中常用的是两种解释,表示既定事实的“虽然”和表示推测假设的“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是鲁庄公对案件处理方式的一种假设,可以理解成“即使”。再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不可能有“百手”“百指”,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假设;“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和智叟说这句话时,还活着,这种说法也是一种假设,所以都解释成“即使”。

第二句“虽然”是什么情况下的转折呢?让我们联系当时的语境。墨子与楚王关于“有窃疾”人的辩论结束了,楚王败了,口头承认了“善哉”,这是既定的事实了,因此这里的“虽”要解释成“虽然”。再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里的“愚”是宋濂的一种谦虚的自我评价,“虽”字所指是既定事实,所以也解释成“虽然”。

例2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辟也(选自《鱼我所欲也》):患,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就是穿在绳上的一组东西,把穿在绳上的一组东西放在心上面悬挂起来就是担心。患,动词,本义:担心,忧虑,提心吊胆。这个本义保留在成语中,如:患得患失、有备无患、不足为患。后来词义有了延伸,从“担心”到“担心的东西”再到“灾祸”,词性就由动词延伸到名词,比如:防患未然、患难之交。联系这三个句子的语境,“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从内容表意看,这里的“患”应该是动词“担心”,而后两个应该解释成名词“祸患、灾祸”。

2. 联系语境,注意特殊用法,合理推断。

(1) 特殊用法首先要注意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動意动等。

例3 其一犬坐于前(选自《狼》):这个句子学生不仅翻译有困难,朗读节奏划分也是常常出错。如果翻译成“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从字面意思和语法角度来看,完全没有问题,可是这么翻译,就和语境完全不符。你看啊,《狼》讲的是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这里怎么就莫名其妙跑出一只狗呢?完全不通啊。联系语境,你会发现没有狗,而是有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里的“犬”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活用为动词“打洞”;“臣之妻私臣”的“私”要解释成动词“偏爱”;“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以宾客之礼相待”或者“把……当做宾客”;“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是使动用法,翻译成“使(我的耳朵)听到”。

(2) 特殊用法还要注意不常见的通假字,结合具体语境,大胆联系和推断。

例4 子墨子守圉有余(选自《公输》):文言文中很多通假字都很常见,难度不大,比如“反”通“返”、“见”通“现”、“被”通“披”,学生都能判断。但是遇到不常见的词,也可以大胆推断,例如:“子墨子守圉有余”。“圉”的本义是“养马的地方”,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可以排除。联系到前后语境讲的是墨子和公输盘两方模拟攻守对垒,再看它与“守”字相连,就可以推断“圉”通“御”,解释为抵挡。

(3) 特殊用法还要注意词义的延伸和转移。

例5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选自《口技》);屠自后断其股(选自《狼》):“股”字很容易被学生错释成“屁股”而闹笑话,一定要将词语置身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的是口技人模拟失火救火现场声音是那样的惟妙惟肖,以至于听众惊慌失措要逃命,“两股战战”应该是吓得两“腿”直打哆嗦。这样一联系,“屠自后断其股”“悬梁刺股”“引锥刺股”“股肱之臣”“股掌之间”就都可以推断解释成“腿”。

例6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选自《唐雎不辱使命》):当唐雎挺剑而起,要和秦王同归于尽时,秦王早就吓得面如土色,这时候他还会感谢唐雎的“挺剑而起”吗?所以将“谢”解释成“感谢”显然是一则冷笑话,联系语境,应该是色厉内荏的秦王以“长跪”这庄重的礼仪向唐雎道歉。

四、 句式推断法

初中文言文学习虽然没有明确的句式考查要求,但随文学习语法句式,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是有必要的,特别是根据句式展开联系,发现规律,推断词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例1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选自《与朱元思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要解释这两个“奔”,除了上述的语境推断法之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特点,通过联系,求得答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两句是对仗的形式,“箭”与“奔”的词性应该相同,都是名词,据此,可以解释为“飞奔的快马”。“乘奔御风”是个并列短语,前面“乘”和“御”是动词,那么“奔”与“风”用法应该一致,都作名词,也解释为“飞奔的快马”。

例2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选自《岳阳楼记》);曝沙之鸟,呷浪之鳞(选自《满井游记》):这两个“鳞”的解释,也可以通过跟上文一样的句式分析得出正确意思。“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是两处对仗,“鸥”与“鳞”相对,“鸟”与“鳞”相对,都应该是名词,这两个“鳞”都是指鱼,是借代的用法。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掌握了“苦”字的使动用法,结合句式,就可以判断“劳”“饿”二字也应该是使动用法。

文言文是古老的文化,固然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有相当的距离,但如果我们能生动活泼地再现它的词义源流,勾连古今,在具体的语境中句式中展开联系合理推断,学生不仅能趣味盎然地学习常见的文言词汇,初步了解文言句式特点,还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拓展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和备考目的。

作者简介:

王芳,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系
论变文与诸宫调的联系
刍议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关于媒介文化与文艺美学的探讨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