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智+马养民+孔阳+闫梦茹+王健
摘要: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夹竹桃的内生真菌,对1株分离自夹竹桃茎部链格孢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再经过重结晶纯化,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对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 1H-NMR、13C-NMR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这5个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和DPPH自由基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5个化合物分别为次黄嘌呤(1)、腺嘌呤(2)、尿囊素(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其中,化合物1、3、4、5 为首次从链格孢属真菌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尿囊素)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腺嘌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夹竹桃链格孢属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 夹竹桃;链格孢属;内生真菌;重结晶;生物碱类;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2-0314-03
生物碱类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内一类除了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和维生素B以外含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1]。自19世纪初期出现关于生物碱的报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现1万多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它们具有抗菌[2-3]、抗氧化[4]、抗肿瘤[5-6]等生物活性。内生真菌是指全部阶段或一定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造成明显病害的真菌[7],它们能够产生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类、醌类、苯丙素类、肽类等多种类别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8],在医药和农业等行业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研究植物内生真菌的活性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夹竹桃(Nerium indicum)是夹竹桃科夹竹桃属植物[9],是强心类中药,主要有强心利尿、镇痛、祛痰定喘、祛瘀等功效[10]。 目前,国内外对夹竹桃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植株的化学成分,对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报道甚少。笔者所在课题组从夹竹桃植物中分离得到35株内生真菌,并对1株分离自茎部的内生真菌J14菌株进行研究,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含有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胸腺嘧啶、尿嘧啶、黄嘌呤[11]。因此,本试验继续对该菌株的生物碱类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丰富国内外对夹竹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夹竹桃内生真菌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内生真菌J14菌株,分离自秦岭地区夹竹桃的茎部,经鉴定为链格孢属真菌,4 ℃条件下保存于笔者所在实验室。
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SW-CJ-1FD 超净工作台,购自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YX280B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购自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DH5000B 电热恒温培养箱,购自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HZQ-Q 全温数显振荡器,购自江苏省金坛市瑞华仪器厂;BS224S 电子天平,购自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RE52CS-1 旋转蒸发仪,购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Bruker avance Ⅲ-400 Hz 超导核磁共振仪,购自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XT-5 显微熔点测定仪,购自北京市科仪电光仪器厂;柱色谱硅胶200 ~ 300目,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购自上海浩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薄层色谱硅胶G,购自青岛海浪硅胶干燥剂厂;试验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國产分析纯试剂。
1.3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20 g葡萄糖、1 000 mL 20%马铃薯浸汁,pH值自然;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10 g蛋白胨、5 g牛肉膏、5 g NaCl、1 000 mL H2O,pH值自然;大米培养基:75 g大米+无糖察氏液体培养基(0.3 g NaNO3、0.1 g K2HPO4、0.05 g KCl、0.05 g MgSO4·7H2O、0.001 g FeSO4、1 00 mL H2O,pH值自然)。
1.4 测试菌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植物病原菌真菌:小麦赤霉病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烟草赤星病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菜黑斑病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辣椒疫霉病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苹果树腐烂病病菌(Valsa mali)、葡萄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芍药炭疽病病菌(Peony anthracnose)、玉米大斑病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油菜菌核病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保存于 4 ℃备用。
1.5 菌株发酵和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试验菌株经过活化后,采用大米培养基进行固体发酵,于28 ℃静置培养30 d。将发酵物阴干粉碎后分别用乙酸乙酯、甲醇溶液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得到460 g浸膏。采用硅胶柱色谱对浸膏进行分离,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为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得到4个组分。组分2(96.93 g)经过多次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再经过重结晶纯化,依次得到30 mg化合物1、63 mg化合物2。组分3(133.83 g)经过多次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再经过重结晶纯化,依次得到53 mg化合物3、136 mg化合物4、161 mg化合物5。endprint
1.6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对所得化合物的形状、颜色等理化性质进行观察,并测量其熔点,再采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等)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最后与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对照,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
1.7 抑菌活性测试
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它们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可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来判断,具体操作[12]如下:(1)将斜面培养基上已活化的测试菌用无菌水冲洗下来,再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细菌)、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真菌)将其配制成浓度为106 CFU/mL的菌悬液;(2)用二甲基亚砜将待测化合物溶解,使其浓度为 1 mg/mL;(3)在96孔板的第1孔至第12孔中均加入100 μL液体培养基,再向第1孔中加入100 μL待测化合物溶液,利用二倍稀释法连续稀释至第10孔,第11、第12孔分别留作液体培养基和二甲基亚砜的空白对照;(4)向上述96孔板中的每个孔中均加入 100 μL 测试菌菌悬液。重复上述试验操作,每组进行3次平行试验。以青霉素钠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阳性对照,多菌灵作为植物病原真菌的阳性对照。将细菌试验组的96孔板在37 ℃下恒温培养24 h、植物病原真菌试验组的96孔板在28 ℃下恒温培养 48 h 后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1.8 抗氧化活性测试
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測试,具体操作[13]如下:(1)将待测化合物溶解于甲醇溶液中,使其浓度为2 mg/mL;(2)在酶标板的第1、第2排的每个孔中均加入100 μL甲醇溶液,再向每排的第1孔中均加入 100 μL 待测化合物溶液,利用二倍稀释法连续稀释至第11孔,第12孔留作甲醇的空白对照;(3)向第1排的每个孔中均加入100 μL新配制的含0.2 mg/mL DPPH·的甲醇溶液,向第2排的每个孔中均加入100 μL甲醇。选用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进行3次平行试验。将上述酶标板于室温下遮光放置30 min后,在波长为517 nm的酶标仪中测定每个孔的吸光度。
抗氧化性能可以根据待测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来判断,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DPPH自由基清除率;D0为DPPH·溶液和甲醇溶液(第1排第12孔)的吸光度;D1为待测化合物溶液、DPPH·溶液和甲醇溶液(第1排前11个孔)的吸光度;D2为待测化合物溶液和甲醇溶液(第2排前11个孔)的吸光度。
根据公式(1)计算出不同浓度下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率。以化合物浓度为横坐标(x),自由基清除率为纵坐标(y),绘制自由基清除率曲线图,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按照拟合方程计算出当y=50时x的值,此时x的值就是化合物的半抑制浓度IC50。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从试验菌株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次黄嘌呤(1)、腺嘌呤(2)、尿囊素(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
化合物1,米黄色粉末,熔点> 350 ℃。1H-NMR(4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3.36[单峰(s),1H,7-H],12.25(s,1H,1-H),8.13(s,1H,2-H),7.99(s,1H,8-H)。13C-NMR(1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55.34(6-C),153.15(4-C),144.65(2-C),140.16(8-C),119.07(5-C)。化合物 1 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与文献[14]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1为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化合物2,米黄色粉末,熔点> 350 ℃。1H-NMR(4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2.84(s,1H,7-H),8.11(s,1H,2-H),8.10(s,1H,8-H),7.09(s,1H,6-NH2)。13C-NMR(1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55.14(6-C),152.39(2-C),150.91(4-C),139.53(8-C),117.35(5-C)。化合物 2 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与文献[15]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2为腺嘌呤(adenine)。
化合物3,淡黄色粉末,熔点239~240 ℃。1H-NMR(4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0.55(s,1H,1-H),8.07(s,1H,3-H),6.90[d,耦合常数(J) = 8.2 Hz,1H,6-H],581(s,2H,8-H),5.25[双二重峰(dd),J=8.2,1.0 Hz,1H,4-H]。13C-NMR(1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73.57(5-C),15730(7-C),156.72(2-C),62.36(4-C)。化合物 3 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与文献[16]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3为尿囊素(allantoin)。
化合物4,白色粉末,熔点为185 ~ 187 ℃。 1H-NMR(4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1.28(s,1H,3-H),7.71[双峰(d),J=1.0 Hz,1H,6-H],6.17[三重峰(t),J=6.9 Hz,1H,1′-H],5.26(d),J=4.1 Hz,1H,3′-OH),5.06(t,J=5.1 Hz,1H,5′-OH),4.25[多重峰(m),1H,3′-H],3.76(dd,J=6.6,3.6 Hz,1H,4′-H),3.57(m,2H,5′-H),2.07(m,2H,2′-H),1.77(s,3H,5-CH3)。13C-NMR(1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63.72(4-C),150.43(2-C),136.10(6-C),109.32(5-C),8721(1′-C),83.69(4′-C),7039(3′-C),61.28(5′-C),39.36(2′-C),12.22(5-CH3)。化合物 4 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与文献[17]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4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hymidine)。endprint
化合物5,白色粉末,熔点为164 ~ 165 ℃。1H-NMR(4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1.32(s,1H,3-H),7.89(d,J=8.1 Hz,1H,6-H),5.78(d,J=5.4 Hz,1H,1′-H),565(d,J=8.2 Hz,1H,5-H),5.40(d,J=4.6 Hz,1H,2′-OH),5.12(s,2H,3′,5′-OH),4.02(d,J=4.5 Hz,1H,2′-H),397(d,J=4.6 Hz,1H,3′-H),3.84(dd,J=6.7,3.2 Hz,1H,4′-H),3.59(m,2H,5′-H)。13C-NMR(100 MHz,氘代二甲亚砜)δ:163.10(4-C),150.72(2-C),140.70(6-C),101.71(5-C),87.62(1′-C),84.79(4′-C),73.50(3′-C),69.84(2′-C),60.80(5′-C)。化合物 5 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与文献[18]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确定化合物5为尿嘧啶核苷(uridine)。
2.2 抑菌活性的测试结果
以4株细菌和10株植物病原真菌作为测试菌,分别选用青霉素钠、硫酸链霉素、多菌灵作为阳性对照,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由表1可知,化合物 3(尿囊素)对这4株细菌和10株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 1(次黄嘌呤)、化合物 2(腺嘌呤)分别对辣椒疫霉病病菌、烟草赤星病病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2.3 抗氧化活性測试结果
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测试,其拟合方程和IC50值如表2所示,与对照维生素C的测试结果相比,化合物1~化合物5均没有较强的抗 氧化活性,但化合物 2(腺嘌呤)和化合物 3(尿囊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3 结论与展望
对1株分离自夹竹桃茎部的链格孢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次黄嘌呤(1)、腺嘌呤(2)、尿囊素(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其中,化合物1、3、4、5 为首次从链格孢属真菌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尿囊素)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腺嘌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该菌株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可以对分离自夹竹桃植物中的其他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丰富国内外对夹竹桃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报道,从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夹竹桃内生真菌。
参考文献:
[1] 李 杨,左国营.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0,41(6):1006-1014.
[2]Pinheiro E A,Carvalho J M,dos Santos D C,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lkaloids produced by endophytic fungus Aspergillus sp. EJC08 isolated from medical plant Bauhinia guianensis[J].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3,27(18):1633-1638.
[3]邵志宇,冯永红,邓云霞,等. 互花米草内生真菌Fusarium sp. F4中的活性代谢物[J]. 中国天然药物,2007,5(2):108-111.
[4]王 巍,陈 超,杨 君,等. 植物内生真菌代谢物吲哚生物碱Neoechinulin A[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1):48-50.
[5]Ding L,Dahse H M,Hertweck C. Cytotoxic alkaloids from Fusarium incarnatum associated with the mangrove tree Aaegiceras corniculatum[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12,75(4):617-621.
[6]Li X,Tian Y,Yang S X,et al. Cytotoxic azaphilone alkaloids from Chaetomium globosum TY1[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10):2945-2947.
[7]陈丽媛,孙翠焕.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15,34(5):98-101.
[8]朱妍妍,艾 嫦,张 嘉,等. 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J]. 化学进展,2011,23(4):704-730.
[9]石华建. 夹竹桃[J]. 生物学通报,2007,42(7):18.
[10]邢晓娟. 夹竹桃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66.
[11]苗 智,马养民,孔 阳,等. 夹竹桃内生真菌J14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抑菌活性[J]. 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88-92,97.
[12]王鹏飞. 黑果枸杞内生真菌RER4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
[13]穆雪峰,孙丽萍,徐 响,等. 枣花蜜中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成分[J]. 食品科学,2010,31(21):119-122.
[14]陈 毓,李锋涛,陶伟伟,等.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27(9):1558-1563.
[15]王彦志,曾 光,张 萌,等. 九节菖蒲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4,45(9):1219-1222.
[16]刘 香,郭 琳,吴春高. 扬子毛茛化学成分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1085-1087.
[17]杜丰玉,李晓明,李春顺,等. 海洋红树林植物黄槿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ydowii EN-198化学成分研究[J]. 海洋科学,2012,36(12):6-11.
[18]伍实花,张国刚,左甜甜,等. 射干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0):796-799.endprint